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原創作品] 基督徒九宗罪

  这是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创作的。在这篇文章里面,真实地叙述了在我信主8年间所接触到的基督教以及基督徒的品质。大家公开讨论,任何言论都是被允许的。

第一章:愤怒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气,每个人都会感到愤怒。愤怒是我们身为人而拥有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情绪体验。然而,不少人却要求自己不要发怒,或不要轻易发怒,要克制住怒气。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导有关。纵使《圣经》并没有将愤怒定为罪,但基督徒却会习惯性地——我觉得用“强迫性地”比较恰当——克制怒气。
  本来,若我们拥有比较高的情商的话,我们是可以自然地用一种正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负面的情绪,比方说愤怒。然而,许多人却没有这么做。基督徒喜欢压抑愤怒,因为他们觉得在人前表现得和善、友好以及温柔是荣耀上帝的必备准则。压抑愤怒已经成了基督徒从小习得的一种日常行为法则。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压抑实际上是一种否定和逃避,而这么做并不会消灭愤怒。退一步说,既然人世间存在愤怒,既然愤怒是一种存在,那么它如何可能被消灭呢?
  当一个人长时间压抑愤怒,即便他在照镜子的时候,仍能如意地看到自己和善的面孔,然而,若他能稍稍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内心或是身体上,他便可能感觉到有一股潜藏已久的能量在自身之内翻腾。那是一股被我们中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心理能量。它会让人在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心时感受到憋闷、烦躁、不安、胃痛、胃胀、腹痛、下体紧张、腰痛,甚至是头痛或是偏头痛。这一系列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是长期压抑愤怒的结果;而不管是哪一种症状,它必然跟其他症状相连通。我们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实际上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基督徒尤为明显。他们害怕自己的行为并不荣耀上帝,他们更加害怕自己不讨上帝喜悦而不自知,最终被丢入那可怕的火湖之地。这种恐惧,使基督徒步步为营,让他们寝食难安。
  基督徒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表达愤怒的。即使他们表达了愤怒,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接下来的空余时段里马上悔改认罪。若他们并不表达愤怒,愤怒亦不会离他们而去。纵使他们可以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说“只要不去想它就没事了”这种违心的话;纵使他们也可以对自己否认,“其实我并没有愤怒”;然而,愤怒却在意料之中被潜藏起来了,被潜藏到他们的意识之下。当基督徒不愿如实地表达愤怒,他们内心的愤怒必然会以一种变形的方式——一种跟它原本的面目可能截然不同的形相——呈现出来。不满、抗拒,便是愤怒最常见的变形。
  基督徒活在一个让他们充满不满的世界里。当然,这个世界是基督徒自己“创造”出来的。基督徒非常“自信”于他们所推崇的《圣经》,并视《圣经》里的话为客观真理,即千古不变的真相。他们的这种妄想,正是他们将自己的“恶行”合理化的基本条件。基督徒手持“真理”,无情地评判那些让他们感到不满的人。他们对那些让他们感到不满的人感到抗拒。他们在心里由衷地发出感叹,“这个世界不应是这样的!这些人不应存在于这个世界!”他们很希望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因为世界是如此地充满罪恶。基督徒批评其他宗教信仰,认为它们都是属于魔鬼的;他们也排斥婚外恋者、同性恋者和占卜师,因为这些人所行的都是应当下地狱的勾当。最让我感到可怕的是自十三世纪以来基督徒疯狂地焚烧巫女,他们无情地把那些敢于追求新潮、敢于开放爱恋和性的女性定罪为巫女并公然烧死。这些行为并不会让基督徒感到罪疚、不安或悲伤,因为他们坚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他们所谓的“正义”和“真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施行上帝的爱和救赎。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基督徒与希特勒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了。那些青面獠牙的恶魔总没有那些穿着爱、喜乐与和平的纯洁衣着的恶魔来得可怕。
  虽然现今的基督徒并不会做出如此的惨不忍睹之事,但他们“培育”自身不满和抗拒的能力并未有所减低。他们是一群难以自我觉察的人。他们难以向内看——向自己的内在看去;即便他们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会信主以及会遵循主道乃是向内在看去的结果。他们有如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全然地接受并信服于他们的“父亲”——上帝,并将“父亲”所说的一切话当作自己的全部认知或是主要认知。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敢向上帝或《圣经》提出质疑,因为他们一提出质疑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罪恶感。从他们在回应疑惑者的问题时常引用《圣经》原文的举动中不难看出,他们实际上并未内化《圣经》的真义。
  自我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端,而对基督徒来说,他们似乎一点儿也没办法意识到,他们所处的世界如此地令他们自己感到不满和抗拒,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即他们自身的问题,并与外界的一切无关。台湾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投射,它是心理学以及灵性修持的一个常见名词。就如电影院的投影仪将画面投放到布幕上一样,我们每个人也必然会将自己内在的心理内容,尤其是那些我们不能接纳的、讨厌的、排斥的心理内容,投射到外在事物上。然后,我们便会天真地以为,外在事物的本相就是我们所见所闻的那个样子。其实并不然。换句话说,经常感到不满和抗拒的基督徒——不论是对自己、他人、环境或是世界感到不满和抗拒,都应当主动积极地向内看,去觉察自己内心那个被投射出来的内容。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的人,然而,基督徒的评判标准皆比其他人要严格——我更喜欢用“严重”这个词——得多。他们难以原谅和包容,他们也无法宽恕;即便他们会自欺地认为他们已经行了宽恕的大能。他们对懒惰不满、对虚伪不满、对娇纵不满、对残暴不满,他们也抗拒不公平的事、抗拒不愿学习或工作的状态、抗拒对配偶或儿女的埋怨,而他们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不满于他们的不满,抗拒他们的抗拒。这样一来,他们就是在使自己不停地深陷于更加强烈的对立与冲突中。虽然说他们最终都会将这些越发强烈的对立与冲突投射到外界,并设法去改变外界,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皆难以成功。他们不满于他们所遇到的某个人所做的某件事,他们对自身的某个状态感到抗拒,而他们除了强迫之外,似乎别无他法;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迫,又会使他们“因外界”而积累愤怒,继而衍生更多的不满和抗拒。他们没办法尊重这一切,也没办法相信任何会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皆具有它独特的完美性。他们虽追求完美,但他们却不晓得这个世界已然完美——有时候我认为用“完满”或“圆满”一词更加恰当。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不完美过,而它也会一直完美下去;因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唯有从自我觉察开始,进而看清那些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妄见,才能逐步地体验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即它的完美性。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第二章:贪食

   “贪食”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即使填饱了肚子还继续暴饮暴食,但是,这里所说的“贪食”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它指的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不顾一切地尝试任何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贪食者”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感到内心空虚、匮乏感增强时,我们便会使生活忙碌起来,我们也会为自己制定计划,让自己的“精神肚腹”一直处于饱足的状态,直至我们疲累不堪,也在所不惜。
  许多人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他们感到人生十分空虚,并想借着信仰,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幸运的是,不少追求信仰和灵性修持的人能够借着与我们的生命之源联结而得到无以伦比的满足。但不幸的是,还是有不少基督徒,由于被他们的宗教教义以及充满矛盾的《圣经》捆绑,使得他们自以为已与生命之源取得联系,但其实并不然。他们只能借着寻求某些灵性上的刺激,来得到饱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清单,这些刺激可以是不停地帮助别人、无止境地阅读属灵书籍并将书籍里面的内容与人分享……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刺激源,即传福音。
  当然,不少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向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分享他们的信仰以及信仰后的生命改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仍旧认为,自我察觉是非常重要的。基督徒在传福音的时候,需要觉察自己此时做此事的内在动机。然而,令人感到失落的是,许多基督徒并不会自我觉察,他们把自我觉察误作“自我研究”或“复习所学的教导”去认识。当基督徒狂热于传福音时,他们坚信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拯救世人的灵魂、荣耀上帝、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全……但是,这些也许并非当事人真正的内在动机,而是他们基于父母早年时的劝诫或牧者的教导所编织出来的内容。他们将这些内容作为标签,贴在自己包装完整的行为上,并将标签上的内容当作实质进行(自我)欺骗。这些欺骗使处于“贪食”状态的基督徒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一直把父母、教者和牧者的话当作自身的真相时,我们就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没有办法真实地认识自己,并有可能沦为权威者维护自身的工具。基督徒传福音的内在动机究竟是什么,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但是,福音的收听者或是旁听者,却能够从传福音的基督徒的话语里感受到一些内容。例如,绝大多数基督徒在传福音的时候,都不免提到“信主的人得永生,不信主的人永远沉沦”的“真理”。他们非常热切地希望将“如果你不信主的话,你会永永远远在地狱里焚烧,被虫咬,哀哭而无人听见,痛苦却永永远远都无法脱离,想死也死不掉”的这个悲惨结局传扬开来,但却没有为那些并不相信《圣经》为真理的收听者的感受着想。这种化了妆的诅咒对基督徒而言其实算不得什么,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诅咒;他们反而觉得这是真爱的表达。直到今天,在香港,基督徒已经不止一次通过公开游行的方式传福音,而他们传福音的行为却令不信主的路人愤恨不已。基督徒手举旗帜,上边写着各种宣言,口里喊着“不信主的人下地狱”的“真理”。这种传福音的方式,到底是给不信主的人感到真挚无比的爱,还是恨?我想基督徒的心里应该更加清楚。记得我曾经到许多不同的教堂收听不同牧者的教导,而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不少牧者借着宣讲《圣经》的“真理”而对一些处于他们信仰评判之下的人进行恶毒的谩骂和侮辱。他们的这些疯狂的举动,对不信主的人而言,只能让其对宗教信仰产生退避的态度。
  总而言之,成为“贪食者”的基督徒总有不少疯狂的举动。除非自己向内看,觉察到自己疯狂举动的内在动机,否则将会一再沉溺其中。基督徒并不明白,《圣经》里边所教导的“不可祭拜偶像”的命令,不只是指着不能跪拜人手所造的神像,它更是指着不能沉溺于任何会让人脱离当下状态的事物。当基督徒疯狂地传福音、游行、评判(有时候评判会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他人时,他们实际上正处于拜偶像的状态而不自知。基督徒不相信,这个世上的一切早有命定,就算我们拼命地寻求刺激,也是在被命定的范围里寻求刺激。我们一切的步伐都在那个比我们更高更大的宇宙智性的计划里保持稳定且活跃着。当我们能够活在当下,接纳这个世界一切被接纳的存在之后,我们便能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这个时候,基督徒便能够感受到“上帝”的真正旨意,并且有能力进行自我觉察。只有当基督徒敢于垂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垂听那个能够蒙蔽自己的“真理”的时候,基督徒才可能从“祭拜偶像”的泥潭中抽身出来。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本帖最後由 moonyuliang 於 2013/5/14 14:43 編輯

第三章:贪婪

  贪婪者未必是钱财与物质的追求者,他们也可以是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者。“贪婪”和“贪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我们感到内心匮乏时,贪婪的需要就自然而生;而当我们沉溺于贪婪所带来的刺激时,贪食的需要亦自然而生。基督徒是一群相信自己必然远离贪婪的人群,即便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贪婪时,他们也必然会克制自己的需要,使自己尽可能顺服于现状并慷慨付出。然而,基督徒却因此陷入了另一种贪婪的状态,即对《圣经》知识和灵性智慧的贪婪。
  偏执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而基督徒大多都有偏执的倾向;这是当基督徒陷入贪婪的状态时所自然表现出来的状态。基督徒相信《圣经》所言、相信牧者所教导的,世界是邪恶的、属魔鬼的,而只有信者才与天国有份。所以,信者必须远离世界,不从世界的诱惑,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欲之人。在古代,禁欲的程度是基督徒评判人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基督徒却浑然不知,禁欲的后果常与他们所压抑的那股与魔鬼相近的潜力相连。在我国出名的心理学家朱建军的著作《我是谁》里可以看到他所引用的荣格的相关言论:基督教国家的人们要求自己善良,强烈压抑自己的兽性阴影,时间长了,阴影就会反扑,所以世人从未目睹过比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基督徒压抑自己内心对世界的需要,从而转向寻求更多的灵性知识和智慧,这种逃避的处理方式,正是他们自身内在压抑面的反扑的前奏。
  基督徒认为,所有善的、好的、美的,都属于他们的上帝,而所有恶的、丑的、邪的,都属于魔鬼以及它所管辖的这个世界——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基督徒将自己从世人中分别出来,承担了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而将剩余的黑暗的一面扔给与他们有别的“世俗人”——不信主的人。他们为了能够永久地使自己保持光明,必须勤读《圣经》,这是他们每日的灵修行程。在勤读《圣经》、追求更高的灵性层次的同时,他们内在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他们会越来越极端地将光明的一面归给上帝及自己,而将剩余的黑暗的一面统统塞给了属世界的群体。基督徒并不知晓,这种居高临下的灵性成长方式,实际上是他们内在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信任与不安全感的综合逃避策略。
  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很大程度与他早年的客体关系有关。客体关系指的是一个人与他早年的主要抚养者的关系,这个人通常是母亲。当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年幼时给我们的关怀和爱不足够时,我们便会有一种无名的不安全感,而这世界便是这种感觉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其他负面感受的普遍投射物。
  耶稣是一位智者,正如释迦摩尼和孔子一样。他的话语原是叫我们更加统一,然而,基督徒却借着《圣经》,走向更加分裂的状态。基督徒主张无欲(现今的基督徒在此处有所好转),但他们并不知道,一切的欲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活在当下并与真我联结而产生的。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便一直在抓取,抓取这个世上一切我们能抓取的事物。只有当我们与真我联结时,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真谛,并放下各种欲求。基督徒主张放弃,而放弃跟放下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当他们无法放下却又不断告诉自己需要放弃时,对灵性的知识和智慧的无止境地追求便于焉产生。当基督徒陷于这种欲求的状态时,他们无法与他们所信的那位上帝会面,因为他们转而忘记上帝。他们中有的人相信,只有勤于灵修,才能够讨上帝的喜悦。他们忘了上帝与他们原为一体,只是分裂产生于他们之中,才会有天人相隔的妄念存在。一切认同,无论是物质或钱财上的认同,或是知识或智慧上的认同,其实没什么两样。它们皆会使我们与我们最原初的本质疏离。
  在威尔伯所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基督徒非常认同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在灵性上的成长,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觉察到他们内在的生命本质。他们排斥那些处在他们信仰评判之下的认同于钱财和物质的人,但他们却不知自己与那些被排斥之人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更何况,当基督徒认同于自己的思想时,他们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潜在形象,这会使不信主的人在与他们交谈时隐隐有一种被压迫的无名之感。
  一个来自佛学的名词常被心理学家借用:“所知障”。简单来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我们所知道的事物成为了我们自身的障碍。当基督徒坚信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的客观真理时,他们便为自己筑了无数道与世界相隔的墙。他们把《圣经》当作一切的标准,只接纳和吸收那些与《圣经》基本一致的事物。像这样严重“偏食”的基督徒,犹如自己借用“世界是危险的”作为信条来威吓自己必须紧紧地躲在那个自己所筑的小空间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不信主的人会称基督徒为“灵性的自闭者”的缘故了。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本帖最後由 moonyuliang 於 2013/5/14 14:43 編輯

第四章:淫欲

  说到淫欲,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性欲。性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本能。一个纵欲或禁欲的人,他的生命力皆会受到威胁。生命力与血有关,它让人联想到热血沸腾和战争。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基督徒的好战倾向。
  当一个人全然放松的时候,他能够感受到他那真实自在的生命力。但是,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体验到这种纯真的生命力时,他便会陷入激烈之中。这般状态,通常通过与自己或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体现出来。激烈的沟通是人好战需要的表达,而基督徒非常喜欢借助这一点,来维护“真理”。
  基督徒认为,他们是真理的掌握者。全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什么性别、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喜好、研究的学问是什么、灵性的皈依者是谁……只要你不是基督徒,那么你绝对与真理无份。这是基督徒持有的思想,这种思想有一定的稳固性——我更喜欢用“坚固性”这个词。不管是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还是在宣讲《圣经》之道的过程中,基督徒都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并居高临下地与其他人“分享”——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他们的“真理”。基督徒相信,《圣经》的话便是绝对的真理,是最终的源头,是一切明与暗之事的终极解释。当一个人坚信某一事物为不变真理时,他便会受制于它。它仿佛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使信它的人受辖制,没有出口。因此,当基督徒身处这样的封闭空间时,他们的信念会更加坚固;因为他们已然被“冻僵”。他们无法变通和富有弹性,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压制,以致于他们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自我觉察——也许他们会自以为自己的觉察能力或反省能力非常强,但这些均是在那受制约的、被规定的范围里进行的。所以,基督徒的自我觉察是不自由的。
  几乎所有人,不管他的信念是什么,不管他皈依于什么宗教信仰,在他坚信自己掌握了真理的那一刻,他必然是好战的。基督徒非常完美地演绎了这一点。基督徒热衷于维护真理,但他们却全然不知,真理是不需要被维护的。如果连这终极的源头、一切生命的来源,都需要被维护的话,那么它绝然不是终端的真相。换言之,基督徒热衷于维护真理,在这一点上,他们需要进行自我觉察的是,他们到底是在维护真理?还是维护他们自己?
  当一个人的小我——虚假的自我认同——受到威胁时,他必然会挺身而出。对于缺乏觉察力的基督徒来说,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均会有受威胁感,他们也会挺身而出;但是,他们却无法觉知,他们挺身而出是为了什么。他们以为是为了他们坚守的某个对象——通常是他们的上帝;然而,这并非事实。当这种受威胁感越强时,基督徒的不安全感将会加增,而好战的程度也会加增,然后,控制欲也越来越明显了。
  许多人——这些人包括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致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充满控制且基于控制的宗教。控制这一元素,是基督教所有内容的基本。有时候,我会猜测,那些会被基督教所吸引的人,是否本身就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或是他们本身就拥有一对(或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或养育者。通常,基督徒所彰显出来的品质,确实有爱、喜乐与和平,但在这些品质里多多少少都隐含着控制欲。少有基督徒能够觉知到自身的控制欲。因为当一个人的控制欲非常强时,他实际上也同时被他所控制的对象控制。换句话说,控制他人的人,也同时被控制着。纵观历史,基督教控制着人类的点点滴滴,人类的发展、思想和情感均被他们控制着。我相信,许多不信主的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他们周边的基督徒所散发出来的控制倾向。
  总的来说,基督徒的好战倾向源于他们的控制欲,而控制欲则源于他们的不安全感及恐惧。他们难以觉知到这一点,那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因为在这封闭的空间里,他们会感到安全——这种安全被喻为“在天国里”。当基督徒处于封闭状态时——只要将《圣经》当作真理的基督徒均处于封闭状态,他们对他们所谓的“真理”的维护之战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报复、仇恨的意味。然而,对于把爱提到最高处的他们而言,他们显然看不到自己内在的报复和仇恨品质,因为他们毅然戴上名为“爱”的眼镜。他们不明白,“真相也许是所有观念中最简单的一个。”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耶稣话语中的“我”,并不单是指着他自己,而是指着我们每一个人。耶稣的这句话,可以用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耶稣话语中的“父”,便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我们所谈到的那个终极的真相——真理。基督徒根本没有办法体会耶稣的话的真义,因为他们被困在小我里,而失去了与真我——佛教中的“自性”,与基督教的“基督”实为同一回事——的联结。耶稣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只有当我们与自身内在的真我联结时,才能够与真理——生命之源——合而为一。
  真理就是一。真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是不需要被维护的。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本帖最後由 moonyuliang 於 2013/5/14 14:44 編輯

第五章:傲慢

  对于不信主的人来说,基督徒的傲慢品质是显而易见的,它囊括在许多方面;即使基督徒本身并不承认,或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傲慢是基督徒仅次于恐惧外最严重的问题。恐惧和傲慢支撑着基督徒的信仰(当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所有基督徒)。下面,我将探讨基督徒的傲慢品质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我希望把更多与傲慢有关的问题列出来探讨,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基督徒能够自省到这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首先,基督徒的傲慢使得他们坚信他们是真理的唯一继承人。让我们离开“房间”,爬到山顶,放眼望去,并借助这样的虚拟景象——意象——进入感受:这个世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信自己握住了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相,而其他人并不像他们那样好运。他们是天之骄子。然而,当我们这样“俯视”下去的时候,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可是,那些人无论如何,都会坚守自己天之骄子的地位。
  当我们活在当下时,我们很快就会体验到,在我们里面有一个比自身更大的存在,一个生命的源头。所有的宗教和古代的先哲,都忠于描述这一点。但是,就好像我们举起一只手指向月亮一样,我们并非要让人来注视我们举起的手,而是去注视我们指向的事物。基督徒并不了解这一真相。耶稣当年想方设法地描述他所体验到的生命之源的本质,但是,后代的基督徒却借用耶稣的话,让耶稣化身为上帝——由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念,耶稣虽是上帝的独生子,但他也诚然是上帝自体。基督徒犯了最基本以及最严重的错误——把指向月亮的那只手当作月亮本身。所有的宗教信仰,实际上都是指向真理的,但它们只是真理的侧面。然而,任一宗教信仰,只要它不承认它只不过是个侧面,它便会以整体的样式体现;而这,便已然不是真理了。
  任何经历心灵成长的人都能够直接地发现,我们世上所有的宗教信仰其实只不过是“那只指向月亮的手”。《圣经》是智慧的结晶,但它并非真理本身。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亦即真理的人,是令人觉得可怕的。因为他会在世上创造天堂,也会制造地狱;而这一切,都是“真理”的自然呈现。基督徒认为自己所信仰的上帝便是真理,这使得他们在与人沟通交流时,潜藏了一种无名的傲慢。这种傲慢,是很难用言语去描述它的;但是在不信主的人那里,即便是已信主的基督徒那里,都能够感受到那股傲慢的气息不停息地在波动着,穿越在互相沟通的人们身边。
  傲慢既可以通过评判体现出来,也可以体现为“上帝原型膨胀”的症状。“上帝原型”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术语,而“上帝原型膨胀”简单来说指的是那些自以为自己是上帝的人。希特勒便是“上帝原型膨胀”的极端典型例子,基督徒在这个症状上,也有许多呈现。一般来讲,“上帝原型膨胀”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话就是对的,与自己的话或观点不同的人,便是错的。这不就是基督徒看待不信主的人的普遍态度吗?若是“上帝原型膨胀”严重的人,他会觉得他的话便是律法和规则,他的评判标准是客观的标准。如此一来,他便可以“代替上帝”,做许多讨人喜欢或惨不忍睹的事情。
  对于基督徒而言,“上帝原型膨胀”的症状也可以在他们的团体中彼此发现。记得不少患有心理疾病的基督徒都很难跨出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一步。他们相信,他们的疾病是上帝赐予的,或是上帝对他们的管教与惩罚。他们认为,他们必须借助上帝的大能获得疗愈,而不是借助心理医生的技术获得疗愈。我就曾听过一位山西的三十多岁的基督徒妇女,她的孩子自发烧起,她教会的传道人与牧师便阻止她带孩子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她是这样告诉我的,“我那教会的传道人及牧师说,去找医生,就是没有信心,就是信心软弱,这是上帝不喜悦的。他们要我们依靠上帝而得医治。”几个月过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最终因发烧久久不得治疗而脑瘫痪。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基督徒的傲慢使得他们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没有办法真正地活出他们所说的爱、喜乐与平安。他们自以为自己便是上帝(当然他们是不会这样承认的),他们不允许上帝借助医生的力量拯救病人,他们也不允许上帝借助不信主的人的话语来使自己已扭曲的信念获得转变与更新。他们难以觉察到自身的傲慢品质,因为傲慢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存留已久,且依附在他们生活与灵性成长上的许多事情。
  上面谈论的是基督徒对真理的态度,这是因为傲慢所呈现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基督徒通常都会认为自己是别人幸福美好的重要来源。虽然基督教的重要教义并不在于行善,而在于认识耶稣为救主并接受他的救恩。但是,基督徒在生活上,仍是非常注重行善的。托瓦尔特在他的著作《疾病的希望》中提到,“善靠恶才得以存在,恶也要靠善才得以存在,任何刻意滋养善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滋养了恶。”在心理学中,早就已经证实了这个难以回避的心理现实。此外,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并非我们通常所指的“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而是指着我们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基督徒虽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却靠他们的“真理”抑制了这一点。他们否认,他们行善,实际上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基督徒喜欢自我欺骗,他们认为,他们行善必然是出于无私的奉献,或是讨上帝喜悦。其实,若他们无法通过行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是没有能力行善的;正如其他人一样。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价值感、被爱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行善获得的。我非常佩服一名心理医生所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次,这位心理医生行善后受褒奖,但她却在褒奖中声称,“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这么做(帮助别人)都是为了我自己。因为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很开心。当我看到别人有需要而我能够帮到他时,我感到很满足,也很有成就感。”这名心理医生的自我觉察能够让她看到她的善行的内在动机,这是基督徒所无法达到的。
  基督徒强迫自己行善需要无私,而他们自私的内在力量却破坏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些助人者会发现,他们帮助的人并不感激他们,甚至仇恨他们;他们为此感到难过。实际上,这是助人者需要自省的。基督徒喜欢乐于助人,他们强行地干涉别人的生活,并自主地赠送礼品或金钱。然而最后,他们的这些行为,非但没有对受助者有益,反而带来困扰。基督徒这么做,仿佛是在“有意地”滋养他们内心那个久久都无法得到认同的受害者。
  真正有意义的助人,是需要按照对方的需要而进行的。基督徒帮助别人,通常都不考虑受助者的需要,而是一味地给予和付出——这实际上是一种化了妆的强迫和控制。乐于助人是一种非常高强的控制行为(当然,我不是说乐于助人本身等同于控制)。助人者似乎在说,“我帮助你,你一定要回报我。至少,你要肯定我对你的帮助。这份肯定和认同,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如果你不回报我,我就会很生气。”具有控制意味的乐于助人行为通常与傲慢有关。若是这种情况,助人者似乎在说,“你看,因为我比你强,比你能干,所以我才有能力帮助你。你是受助者,受助者怎么可能强过帮助者呢?”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助人者陶醉在自我肯定与认同中,他们对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而不顾帮助的真正效果。在这里,我所列出的这些助人者的状态,是许多基督徒的真实体现。
  最后一点,也是有关基督徒的傲慢的第三个问题,是“傲慢的另一个更微妙的原因是不能正视自己的痛处,不愿意考虑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也恰好说明了历代基督徒的现状。既然基督徒是真理的掌握者,既然他们走的路是通向永生的唯一之路,那么他们会下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自己的阴暗面,以及自己的软弱。基督徒在行善、传道中看到别人的需要,而这些也是他们仅仅能看到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甚至否认自己有需要。这就会导向一个基本问题:无法正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人,如何去正视和处理别人的需要?基督徒非常强调爱上帝以及爱人,但他们却不爱自己。他们把爱自己与自私等同起来,并将自私评判为是不好的、恶的。他们没有办法用一个更加中立的角度来看待自私的本性。这也会导向另一个基本问题:无法爱自己,如何去爱别人,又何况去爱上帝呢?简单来说,基督徒的内心除了评判外,已容不下别物。他们把所有事物分别善恶,然后陷在评判里。他们的内在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法官,和一位饱受伤害的罪犯。他们一杆子打死所有人,认为只要不符合他们内在那把标尺的某个标准的,便是不可接纳的事物。
  总的来说,基督徒的傲慢品质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人际互动和灵性成长上,这傲慢的品质,几乎彰显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基督徒非常热衷于宣扬为人谦卑。但是他们却浑然不知,在他们宣扬谦卑并表现谦卑时,已经陷在傲慢里了。谦卑是不需要学习的。当我们能够活在当下,与真我联结时,谦卑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状态。任何对谦卑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傲慢的表现。基督徒丝毫无法体会到这一点。我们许多的品质,例如善良、纯真、孝敬、利他等,是不需要学习的,就如我们的痛感等感受一样。只不过当这些品质无法在人身上完全彰显时,这些品质的体现则可能受到了阻碍。我们所要做的,是去处理那个阻碍物。然而,凡努力学习并训练自己善良、纯真、孝敬、利他等品质的人,实际上是落在傲慢中却不自知。基督徒就是最好的典范了。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第六章:妒忌

  我所说的妒忌,指的不是那种“你竟然比我好,我一定要伤害你”的论调。我所说的妒忌,指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内容,也是妒忌本身的肇因;是指着“我无论怎么做都是世上最糟糕的人”、“我是全世界最一无所有的人了”的这种论调。我指的是一种自我否定。基督徒非常擅于自我否定,但他们却给这一状况起了一个更好听、更能令人及令自己接受的名字,叫做“谦卑”。
  基督徒的傲慢品质使得他们完全与谦卑脱轨。当他们不断地降卑自己时,他们实际上就在暗地里成全了傲慢;而在这过程中,自我否定便随之滋生。我曾见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是我认识的一名长得非常有气质的女性,她是一名女信徒,而她是这样告诉我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用称呼我为‘屎’来教育我;每当我犯错时,她都会非常诚实地告诉我,‘你就是屎’。现在长大懂事了,我一点儿也没有埋怨母亲,反而非常赞同她对我的评价。我看到了我的本质,我就是屎。真的!”当她在这么说的时候,她的确没有愤怒,至少我从她的话语里感受不到愤怒,而是一种安静,或者,我用“死寂”这个词语能更贴切地形容她说这段话时的感受。她继续对我说,“因为当我看到自己就是屎的本质时,我就能够变得谦卑,变得感恩。我能够体会到我有多么多的东西是需要学习的,我也能够感受到所有愿意来接近我和帮助我的人,都是出于爱(同情)我的心,而我对他们也充满感恩。这一切,都是基于我看到了自己是屎的本质。”听了她的这番叙述之后,在当时,我不以为然。但是,自从我渐渐接触了心理学,以及学习了心理辅导之后,我才发现,这名女信徒的认知,是非常扭曲的。但可惜的是,她并没有觉察到。
  基督徒永远都没有办法意识到,真正的谦卑和感恩之心,并不是建立在自我否定上。因为自我否定散发着恐惧、羞愧和罪疚的能量,这些能量完全与爱所体现出来的谦卑和感恩不相干。基督徒视《圣经》为绝对真理,而《圣经》却千方百计地在前前后后告知基督徒,我们人类的本质是败坏的、罪恶的以及应当被毁灭的。基督徒非常信服这一点。他们也会习以为常地吸引外界的悲惨和罪恶事件——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会选择性地在他们所接触到的外界事件中筛选那些悲惨的、罪恶的事件,并以这些事件为这个世界的本然去看待;纵使这样的选择性并非完全是无意识的。基督徒热衷于否定自己,随之否定其他所有人(即便他们没有在态度及行为中表现出来)。“垃圾、废物,只不过是屎的同类词;它们都是全人类的客观本质。”基督徒这么认为。为何基督徒一直这样自我否定呢?那是因为他们的上帝要他们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他——我的意思是说,只有当基督徒将自己否定得一文不值时,他们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全身上下所有有价值的、值得欣赏的品质,全都是上帝对他们的恩赐;于是,他们便会由衷地感谢上帝赐给他们一切美、善、好的事物,并把荣耀归给它。
  许多人在客观地研究基督教之后,都会发现,在基督徒的内心,充满着种种分裂的状况。妒忌,便是他们其中一种分裂之名。这种分裂的一端是,“我是一文不值的、没有任何用处的”;而分裂的另一端是,“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全爱的”。许多基督徒在信仰的过程中,都会越发极端地将这个分裂拉扯到极致。基督徒越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他们就越会将那个有价值的内在部分投射在他们构建出来的上帝身上,并借助某一媒介,如祷告或行善,来使得上帝更愿意将他所拥有的美好事物赠送给那些愿意将荣耀归给他的基督徒。这一(心理)模式,使得基督徒的内在丝毫感受不到一点儿平衡。他们的内心没有平静,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平安,也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性、强迫性的失去感觉而已。
  基督徒不敢承认——我更愿意用“不敢看见”一词——自己的价值,基本是出于恐惧。他们已扭曲的思维已告诉他们,“承认自己有价值便是自夸,而自夸便是骄傲的表现,骄傲是上帝所不喜悦的罪。”他们没有办法爱自己。从古至今,基督徒的自虐倾向从来没有减少过。只不过在现代,他们从过去不断用鞭子抽打自己改为内心的自我折磨罢了。心灵的摧残岂没有身体的残害更令人痛惜的吗!只要基督徒刻意地表现出“谦卑”,即自我否定,他们便是在刻意地积蓄傲慢的力量。傲慢又称自负,而自我否定会使人自卑。任何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自负是对自卑的补偿。说得更粗俗一点,自负的人必然是自卑的人。而基督徒的自负,跟他们从小或从信主后便日复一日的自我否定脱不了干系。他们需要有一种内在平衡来医治这种内在的极端分裂。因为只有内在的平衡,才能够渐渐让他们体验到,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实际上与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能够感受到与自己生命的本原合为一体,而这种合为一体的体验能够使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平安,而真正的谦卑也会从中流露出来。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第七章:懒惰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懒惰的时候,可是大多数人,更习惯于评判懒惰是不好的、错误的、不应该的,并让自己变得勤奋,而不是去觉知自身懒惰背后的原因。基督徒对待懒惰,更是充满评判,而不向内省察自己。通常,懒惰的状态跟自我的无精打采、无精力有关,也跟不愿上进和不愿接受生活上的挑战有关。基督徒的懒惰也会表现出这些状况,而除此之外,基督徒还会刻意追求灵性的上智慧,以保持内在的平静,并借这样持久的平静,来拒绝面对生活和现实——当然,我指的并不是拒绝读书、就业、升迁,我指的是拒绝面对这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事物。
  首先,我要谈论的是基督徒的缺乏生命力的状态。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也是生命力的最基本来源。当一个人拼命压抑性欲时,他的生命力是受到威胁的;基督徒便是如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喜欢压抑性欲,但是,他们却始终被他们的《圣经》诫命所束缚。他们不准吃血,不准离婚;他们不准看不雅的照片,不准听摇滚的音乐,也不准看缺乏灵性的影视剧;他们不准阅读与《圣经》教导不相符的书籍,也不准与学佛者或拥有其他宗教信仰者深入谈论和分享彼此的见解与灵性体验。基督徒的信仰,在他们的认知里面设定了“自由”这个词,但是,这个“自由”并非当我们活在当下所充分体验到的自在,而是一种被约束的安逸。犹如一个不会犯错的乖小孩,始终都处于安全的帐篷之下。这些束缚,是约束一个人的生命力的。当束缚合理时,它会有创造和建设的功效。但基督徒的束缚却远远超出应有的界限,使得他们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紧身衣过日子。当基督徒从小或信主后被告诫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时,他们会变得小心翼翼。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活倾向会使他们堕入懒惰的诡计当中。他们会变得不敢接受生活的挑战,他们不敢去做那些看起来像或根本是违背他们信仰的事情。他们会变得静止不动,成为一具僵硬的尸体——丧失生命力的人。
  其次,我要更详细地谈论基督徒追求平静——对基督徒而言,他们称这种平静作平安——并以这种平静来逃避去面对那些会扰乱他们平静的事物。这些事物通常都处于他们信仰的评判之下。当一个人活在当下,并且充分地与他的生命之源联结时,他确实会有平安,他的心也会清澈如镜。但是,我们却能够自我觉察,去觉知我们内在的这种平安是否是真实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假象。那真平安,是不会被任何事物搅乱的,而它也能够包容任何企图搅扰它的事物。因为那真平安是爱的呈现,而爱又会使我们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它会使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所以,假如我们的生活以及内在状态一直处于不变,并且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对生活及外在事物的抗拒,那么这种平静可能不是真平安,而是一种死寂。基督徒尤为需要觉知这一点。基督徒可以去照照镜子,用自己的心去观看自己的面容,看那是否是一副僵硬的脸。
  我认识一名基督徒,他是一个学业和生活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可是,他对自己却有许许多多的要求。他在听音乐、看影视节目、读书上,都有非常严格的约束——一种严格的筛选。他限制自己不能踏入娱乐场所,不能玩游戏,甚至不能表达情绪和感受。我记得他说过最荒谬的一句话是,“基督徒不应该将自己的心情记在QQ的个性签名上,因为这样会不荣耀上帝。”我在开头所说的懒惰,从一个人的整体去观看,是一种死寂和失去感觉的状态。人的感觉原本是非常灵敏的,因为感觉是不需要依靠后天学习的,它是自有永有的。人的躯体感觉,如痛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还有人的心理感觉,如各种情绪体验、情感体验等。但是,当基督徒陷入保持内心的死寂并逃避面对现实时,他们实际上是活生生了剪断了自己的“神经”,并让自己麻痹,失去感觉。当一个人失去感觉的时候,他是没有能力去爱的。我刚刚提到的这名基督徒,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心理学家和现代的身心医学发现,人的身体疾病总和心理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却有类比关系。患心脏病的人,他的心理问题是缺乏爱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缺乏爱心的人都会患心脏病。但是,当缺乏爱心的问题丝毫没有被当事人觉知时,他的身体就会充当友好的帮手,来帮助自己觉知自身的心理问题。上面提到的那名基督徒,他的全家,在当地的许多教会都是非常闻名的——以爱心闻名。但是,他们一家四口却有两口患有心脏病。在我与其他人跟这名基督徒相处时,我们真实地体验到,他所说的话语,以及他的行为,都是无情的,跟爱搭不上任何关系的。他的心脏病,揭示了这一真相。心理学界和身心医学界都有一句共同的行话:身体让我们变成诚实。
  基督徒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和观念,都是扭曲的。基督徒把“强暴”当作“公义”,把“限制”当作“自由”,把“失去感觉”当作“爱”,把“死寂”当作“平安”……他们不愿意去觉察内心那些被扭曲的部分,因为恐惧仍在他们心中威胁他们。他们从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心的深处,而是借用自己的信仰,来逃避面对内心的空缺。真正的爱是包容一切的,就如宇宙一样,一种全然的接纳。基督教的上帝只爱那些信靠他的人,并为那些不信他的人预备了地狱。在心理学的研究里发现,上帝几乎都是处于愤怒——我更喜欢用“暴怒”一词——的状态的。这样的上帝,确实与那本就是爱的生命之源相差甚远。只有当基督徒能够觉知到这一点时,他们才能够走出这一步,并体验到那能让他们豁然开朗、头脑清醒和神志清明的爱。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管是身体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灵性上的问题(严格来说,灵性是不会有问题的)。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第八章:欺骗

  这里的“欺骗”,并不是指着撒谎、说谎话。这里的“欺骗”,指的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来样貌,然后不断地为自己戴上形形色色的角色面具,并将这些面具当成是自己的本来样貌。这样的欺骗不仅是针对自己,也是针对别人。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正在做的事,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的欺骗更加严重。
  在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开篇便抛出了这个主要问题:我是谁?这是我们需要自问的问题。当有人对我问起这个问题时,我可能会回答我的姓名,更详细一点儿我会加上我的经历和经验。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这些回答,便是我们的认同。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有两个,“我是基督徒”,以及“我是一个罪人”。换句话说,基督徒认同于自己是基督的门徒这个身份,并认同于自己是一个罪人这个身份。只要我们能够觉知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话,我们便有可能遇见自己的本来面貌。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却不视为这是一种认同,而把它当作真相。这就是我说基督徒在欺骗的模式里显得更加严重的原因了。
  想像一下,我们一天到晚,戴上了多少面具?对于基督徒而言,这些面具可能显得更加真实,真实到一个地步,面具已经跟脸黏在一起了,使得当基督徒照着镜子的时候,认不出那不是自己。基督徒每天到晚扮演着适合的面具(所谓的适合,是指在他们自身和他们所处的教会,以及在他们的信仰上,被评判为正确的,或合适的)。他们必须扮演一个罪人,让自己看上去很羞愧、充满罪恶感。他们也会扮演一个热心肠的人,不断地强迫自己帮助那些看起来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会扮演一个好学生、好员工、好领导,好妻子、好丈夫、好儿女、好学生皆是他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如果他们是一个牧者的话,他们也会扮演一个好的牧羊人。他们成天到晚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他们可能不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瞧见自己的本来面貌了。当有人企图告诉他们“这些并不是你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会感到受威胁。他们必须扮演这些角色,并力求让面具与自己的脸黏得越来越紧,以致于欺骗自己以及别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
  与其说基督徒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倒不如说基督徒害怕遇见真实的自己。为什么具有更宽广视野的人会相信基督教的上帝并不是那自有永有的生命之源呢?那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完整的;而那些依靠它的基督徒,也越来越走向不完整。正如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它必须有白天和晚上,才是一个完整的环境。若永远只有白天,或永远只有黑夜,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是致命的威胁。但是,基督徒以及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却是只有“白天”的。先不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论到基督徒,他们为自己戴上的面具,都是指向“白天”的。虽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但是,却少有人像基督徒那样否认那面具下的自己,甚至于否认“黑夜”的存在——存在于自己的内心。许多基督徒不断地参加各种团契和聚会,不断地祷告、读经、灵修,他们勤奋于接受牧者的讲道,以及《圣经》的教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却压抑了自己的阴暗面。这是一种逃避策略,让自己不面对自身阴暗面的办法。基督徒会对这个世上存在许多罪恶感到惋惜、痛恨和悲伤,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只有存在善并存在恶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圣经》的作者喜欢用“完美”一词来代替“完整”——的世界。基督徒始终不明白,只要是存在,就必有意义。他们没有办法展现真实的一面,因为那真实的自己对他们而言破碎不堪。他们甚至想要毁掉自己真实的一面,在他们的《圣经》中,已经不只一处地方要他们不面对自己了。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们会无所选择地将父母对我们的认识视为我们的真相。如果父母说,“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们便会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而如果父母说,“你是一个笨蛋”,我们也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走过青春期时,我们便能够渐渐学会自我认知,并去质疑父母的话是否真的是我们的本相。我们可能会继续认同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或者会否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可以允许自己认同于某一评价,并扮演那个角色,但是,我们必须能够意识到,这仅仅是一种认同,而不是真实的自己。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这件事恐怕就变得复杂得多。我说的复杂,是指着基督徒的内心非常僵硬无法变通而言。其实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基督徒需要去觉察,自己紧紧抓着身份认同不放,背后的内在动机以及更多的心理内容是什么。当一个人拼命地为自己构建一个完美的自己时,他便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如果把人的身份认同看作是一种追求成就,那么基督徒便是虚荣的人。这种虚荣,是对天国的虚荣。因为他们不断地使自己变得更好,就像他们的上帝那样。对其他人——我指的是非信徒——而言,只要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自我舍弃(摒弃那些不被接纳的部分),他们就能够走向成长。但是,对基督徒而言,却没有这么简单。基督徒扬言要“舍己”,并且“跟从主”,他们并不觉得“舍己”有什么问题,反而为此感到荣耀。
  说到底,基督徒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其他人来得多,但是,一个基督徒若要处理他的问题,所花的时间也许会比非信徒要来得多很多。基督徒的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严重地阻碍他们心灵的成长。他们仿佛是一个不懂事的婴孩,无条件地接受上帝所“赐予”的一切,并将上帝眼中的自己当作真实的自己。然而,他们却没有办法超越自身的信念,去站在自己内心的镜子面前,诚实地卸下防卫。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第九章:恐惧

  恐惧是基督徒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他们最大的问题。基督徒的信仰几乎以恐惧为根基。不少基督徒由于自身超越了恐惧,所以自豪地脱离了基督信仰。基督徒的恐惧是他们一切信仰活动的基础。他们的恐惧使他们锻造了傲慢的品质,也使他们强烈地认同于自身的角色面具(欺骗),他们也陷在自我否定(妒忌)和对灵性智慧的认同中(贪婪),他们汲汲追求生命的刺激(贪食与淫欲),并使自己成为一个了无生命气息的人(懒惰),在与这个世界的相处里,他们充满了不满和抗拒(愤怒)。基督徒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信念,都脱离不了恐惧。恐惧引领着他们的所有信仰活动。
  由于基督徒的恐惧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使得我没有办法一一将其论述。但是,我还是能够尽量揭示基督徒因被恐惧驱使而在信念与解经上出现与人的基本信念——也就是爱——不符的地方。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一个充满限制和控制的宗教。许多“鸟瞰”世界历史的人都不难发现,在人类的进步里,基督教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无论是在生活层面——如文化、道德、科技和艺术,抑或是在心理层面——如个人的心灵成长。基督徒之所有看不到非信徒所看到的这些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身的限制和控制,而这些限制和控制,均来自恐惧。
  基督徒限制自己不应做什么,或者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也非常擅于希望或要求别人也这么做。基督徒限制自己接触与《圣经》的教导不符的书或影视作品,因为他们害怕软弱的自己会被他们口里所说的邪恶力量诱导,并走向魔鬼的阵营。基督徒害怕跟异教徒相处,即使在充满和谐的团契里,崇尚异端者也会被排斥在外。当基督徒拥有一些“不良嗜好”时——这些“不良嗜好”指的是喜欢多角恋,或对血特别有胃口——他们便会自我审判,并感到充满罪恶感,而自我控制便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克服罪恶感的手段。他们不会去体验任何一种可能让他们感到威胁——让他们感到做这些事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信仰——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学习催眠、进行静坐冥想或到寺庙进行一番游览。许多事物都是他们的忌讳。他们虽对这些事物有许多评判,并为自己不去体验这些事物寻找了众多理由。但归根结底,这一切仍旧是出于恐惧。他们害怕得罪了他们的上帝,然后被上帝惩罚或管教。我接触到不少基督徒,他们除了《圣经》这一读物外,从不看其他书籍。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我只要有《圣经》这本包罗万象的书就足够了。”但在我继续询问后,他们终于才说出了内心的恐惧,“我担心阅读其他书籍会使我对《圣经》里的话有不合宜的见解。”我曾经听过一名非信徒说过这样一句话,“基督教是通过控制基督徒减少对生命的完整体验来维持他们的信仰。”有时候,我发现这句话确实是很中肯的。但是,基督徒并不会认同这一点,因为他们会为他们的自我限制和自我控制寻到成千上万“合理”的解释,并沉醉在自我的幸运中。
  基督徒非常严格地遵守《圣经》的教导以及教会的规则。他们努力地成为一个讨上帝喜悦的人。他们在传福音的过程中,也会侧重于“天堂是为那信者预备的,而不信者的结局将是永远不灭的硫磺火湖(地狱)”的宣讲。其实,从基督徒在传福音的侧重点上,我们便可以猜测其信仰的根基了。即便绝大多数基督徒并不承认,但如果能与任意一名基督徒就信仰动机做非常深层次的探讨的话,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基督徒之所以信主,归根结底是害怕下地狱。对那永永远远也无法止息的极端痛苦的刑罚的恐惧,使得基督徒完全没有办法执行正常的思考和感受,他们的认知和体验都是不正常的,且被扭曲的。当基督徒的羞耻感或罪恶感达到高峰时,他们会有种窒息的感觉。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情绪程度非常剧烈时,他的智商会直线降低到他5岁时候的智商。
  基督徒需要去觉察,自己对地狱的恐惧,究竟是来自哪里。当然,我可以“偷偷地”告诉你,这通常是出于他们在3岁前(至少是6岁前)所经验到的与抚养者——通常是指父母——的关系的问题。地狱的可怕,完全是基督徒自己妄造出来的。在许多心灵成长和灵性修持中,人们提倡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我们可以定静观察自己的呼吸,并体验自己的临在状态。即使基督教所说的地狱是客观的实存,并且地狱确实如他们所描述的那般可怕的话,我相信我们也能够在地狱里体验到非常纯真的平和。因为真正的平安和喜悦,并不因外界的任何环境而受影响;这是许多心灵成长者和灵性修持者的共同心得。基督徒一定没有办法相信,许多非信徒能够真实地体验到清澈见底的喜悦与平安,仅仅是由于他们遇见了真实的自己,而这些喜悦与平安并非外在的环境或人事物所给予他们的。因为真正的爱,便是从我们自身的内心流露出来。它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而惟有真相,才不会遭到破坏或受到威胁。
  基督徒的恐惧已腐蚀了他们的心,从古至今,他们不断扭曲了《圣经》的含义,也不断根据自己的认知改写《圣经》的内容并将其解读开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智者,他们并不信奉基督信仰,但他们能够借助《圣经》,使自己与生命之源联结,就如他们也同样借助了其他宗教信仰的经书以及其他先哲著作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对《圣经》的理解,与基督徒的理解并不一致。所有宗教信仰的经书,实际上都有共同指向一个源头的意味,只是后代的人,为了自身的缘故,将经书进行修改,并加以妄论。在这里,我随意翻阅《圣经》的几处经文,并对它们进行灵性上的解释:
  对于“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这句经文,基督徒的解释是,“如果你做讨上帝喜悦的事,上帝也必然会祝福你;如果你做不讨上帝喜悦的事,出于上帝爱你的缘故,上帝也会管教你。”然而,正确的解释却是,“你认为什么是值得栽培的,就会在自己之内栽培什么。你判定什么是有价值的,那东西对你就变得价值十足。”
  对于“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经文——有一些翻译版本译成“上主说,报复是我的事”,基督徒的解释是,“上帝一定会审判(评判然后刑罚)所有不义的人。所以,你需要战战兢兢,讨上帝的喜悦。你必须晓得,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是多么可怕的事!”然而,正确的解释却是,“报应(报复)使你切断了与其他人的美好联结,而我们生命的源头必然会从你心中将它彻底化解。报复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事,因为你是那生命之源的一部分。”
  对于“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这句经文,基督徒的解释是,“上帝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轻视他的人,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讨上帝的喜悦,不能祭拜任何偶像。如若不然,你的后代,一定会因为你的无知而遭殃。”然而,正确的解释是,“即使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之后,生命之源仍能重新诠释过去被你误解的事,解除那些会引发你恐惧的想法。”对这个解释的补充说明是,“‘追讨’的意思不是‘追究(罪行)’,而是‘澄清’。‘追讨’的目的在于让你能够明白过去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好坏或优劣之分),并将这些向你显明,以致于你能够更加清明地认识你自己,并爱自己。”
  对于“邪恶之辈必将丧亡”这句经文,基督徒的解释是,“如果你成为不义之人,上帝必然会亲自消灭你,而归在上帝名下并倚靠他的人有福了,因为这些人必不至丧亡。”然而,正确的解释是,“你必须把‘丧亡’这个词理解成‘化解’。因为这句话是灵性觉醒的宣言。每一个会让你无法体验你的本质——真爱——的信念都应当被化解。”
  对于“敬畏主并遵守他的一切诫命”这句经文,基督徒的解释是,“上帝告诫你,他说一,便是一,他说二,便是二。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必须完全顺服于上帝,并按照他所颁布的去行。否则,你便会渐渐脱离基督为你预备的轨道,并调入魔鬼的牢笼中。”然而,正确的解释是,“知道你的生命源头的真相,并接受它的肯定无疑。”
  根据上面不同解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基督徒对《圣经》的所有解释,都是出于恐惧。因为恐惧,他们必然评判——将人事物分为属天的、好的、良善的以及属邪灵的、恶的、当弃绝的。即便他们在解释那些看起来令人舒服的经文,他们在解释的背后仍隐藏着“若你不照这样做,就会……”的恐惧。诚然,如今的《圣经》已不是它的原貌了。如今的《圣经》,是一本让人恐惧万分的书,而里面显露的上帝,更是一名完全与爱不相干的存在。基督徒更会欺骗自己,只要遵循《圣经》并信奉基督,便可弃绝这些恐惧;然而事实却不像他们想的这么简单。爱与恐惧无法在一起,因为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而恐惧是人们的妄造。真实与虚假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呢?岂不知“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凡是不真实的,根本不存在”?
  总而言之,自我觉察确实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只知道“完全顺服于”外在的事物,每一个人将会被“催眠”而在“梦中”宣告“这是真实的”。只有透过一步步的自我觉察,我们才能够神志清明,才能够分辨何为真实、何为不真实。我们可以学习与自己的恐惧相处。许多人都会将恐惧视为是不好的并将它拒之心门外。可是,恐惧只不过是一个“需要被爱的小孩”,并一次次地敲打我们的心门。从灵性的角度来讲,恐惧并不存在,因为它只不过是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极度不安;而未来又是不存在的,因为未来始终都会变成当下。换句话说,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与自己的恐惧相处,并允许自己友好地陪伴着恐惧,是活在当下必备的功课。基督徒尤为要在这一方面自我成长。只有与恐惧相处融洽,并倾听它的一切需要与“悲惨过去”之后,恐惧自然会离你而去;因为它没有再缠着你的必要了。这是一个学习爱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活出爱的体验。
欢迎大家加入“离教者之家”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exchristian
感謝你的貼文。

文章很長,慢慢看完再回應。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感謝你的貼文。

文章很長,慢慢看完再回應。
抽刀斷水 發表於 2013/5/14 20:24


即係無興趣睇咁解
網絡世界, 一切從簡既竅門仲未曉?
回覆 12# beebeechan

??什么意思?不懂耶。
只有七宗罪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