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轉載)馬克思的經濟學:有缺陷的可行理論

4.哈伯馬斯

哈伯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成員的首要代表。在美國過去的四十五年間,他都被視為德國主要的哲學家與社會理論家。Stefan Müller-Doohm的傳記是對他的思想事業的一部詳盡、仔細的編年史。

哈伯馬斯在1956年來到法蘭克福,擔任阿多諾的研究助理。他在社會研究所待了五年,之後就在德國的不同院校出任教職。他在1983年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教,在1993年退休。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他對哲學、社會學、政治理論以及文化評論這幾個領域都有重要的貢獻。而自五十年代開始,他也同時是一個相當投入德國公共討論的公共知識份子。這始於1953年:當年他發表文章公開要求海德格解釋,他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指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是納粹主義——有「內在的真理與偉大」,是甚麼意思。這本書出版於1935年,於1953年再版,但海德格並沒有從書中刪掉這一句,也沒有更動或提供任何解說。

哈伯馬斯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理念並沒有完全認同。儘管如此,他在六十年代的早年著作中也承認受到該學派的影響:「我是由老一代的批判理論——幾乎是逐字逐句的跟從——開始的,它歷經法西斯主義和史大林主義而來…… 但1945年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就像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成員一樣,哈伯馬斯開始時也認為,資本主義文化製造出來的有關社會和經濟關係的幻象,是對個人與政治自主的障礙。但他反對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有關啟蒙理性的批評:

我不認同批判理論的基本前設,即認為工具理性已變成那樣的無孔不入和控制一切,人被困在一個完全的蒙蔽系統之中無路可逃,只有孤立的一些個體偶然的靈光一閃可以洞察到(真理或人性)。

為了取代法蘭克福學派這個悲觀的、將資本主義比作法西斯主義的「否定的辯證」,哈伯馬斯提出了一些我們還可以抱有希望的理由。他預視資本主義社會有機會有積極的轉型,也就是轉型為一個能夠有「免於宰制的溝通」的民主社會。社會的公民能夠意識到並公開地認同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並能夠民主地決定他們的命運。他認為,這些都是使我們能擺脫意識形態幻覺掌控的最重要條件。

哈伯馬斯認為,我們人之為人的特點,並不是如馬克思所指的透過勞動的社會合作,而是由「論述」或「溝通」構成的社會互動。他認為,人類通過交談發表論述的真正目標是達致互相理解,這也是社會團結的根本。批判理論的工作就是發現理想的言說溝通有什麼形式條件。理想的言說溝通就是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免於宰制,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會被另一參與者或其他人所操縱。由此,參與到溝通之中的個體就可以自由地達致理解自己和他人。哈伯馬斯認為,只有到達這樣的情境,解放與自主才能真正實現。

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理論與他對理想言談的描述,就如Jeffries 在書中指出一樣,與其說是社會主義的,倒不如說是一個自由主義的社會想像。哈伯馬斯仍然對資本主義持批判的態度,但這不是因為市場本身──他認為市場並不是問題所在(註十二)──而是因為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財富的不平等也扭曲了政治民主的健康運作。和其他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思主義者不同,哈伯馬斯明確反對共產主義,倡議保障人權自由和代議民主的憲法、市場經濟、工人權利有充份保障、工人可以集體參與企業決策和資本家平起平坐,也就是一個實踐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國家。

一個自由主義的憲政體制,其實已經隱含在哈伯馬斯對理想言談處境的條件的描述裡。換句話說,其實自由主義憲政,對哈伯馬斯來講,就是公民理性溝通和達致互相理解的必要條件。公民要有效運用他們的自由和參與到民主討論之中的話,他們的基本人權與自由就要受到一視同仁的充分保障,而且也要足夠的社會資源來發展他們的理性能力。

Jeffries認為,哈伯馬斯的理論是自康德和黑格爾以降最系統而且詳盡的哲學-社會理論。亦正如羅爾斯(John Rawls)對我說過,哈伯馬斯也是自康德以來第一個願意接受並為自由主義與憲政民主辯護的主要德國哲學家。我認為,正是這裡可以見到哈伯馬斯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我們想到,在德國的哲學傳統中,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尼采、海德格,以至大部分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都是抗拒民主自由主義的。

5.

在阿多諾於1949年由加州回到德國之前,他與同僚完成了一個在1950年出版的研究,這就是《權威性人格》一書。這份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指明「一個新的人類學種類」,即那種會傾向認同和支持威權領袖的人格結構。他們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用來量度受訪者的「法西斯潛質」──他們稱之為「F-尺度」(F-scale)。他們最後訪問了2,099人。全部受訪者都是中產非猶太裔的美國白人。阿多諾認為有權威性人格的人,有下列的九種人格特徵:

.對傳統中產階級價值觀有僵化的支持

.對群體內理想化了的道德權威有毫無反思的服從態度

.對主觀感受、想像力、敏感思維的反感

.對違反傳統價值觀的人,傾向覺得需要譴責、拒絕、甚至懲罰

.對人際關係中的「宰制-屈從」「強-弱」「領袖-跟從者」向度特別關注;傾向認同強者…

.總的來說對人類懷有敵意和輕蔑

.傾向相信有一些野蠻、不受控制、危險的事物正在世界發生;將無意識的情感衝動向外投射。

.對社會規範以外的性行為有誇大的關注

「F-尺度」的不足,在當時即引來不少的批評。有些批評指出,它事先假設了保守主義與威權主義是緊密相關的。批評者也不明白為甚麼威權主義的人格並沒有扣連到共產主義上去──一個比較清楚的對比應該是自由民主制和或左傾或右傾的極權主義的對揚。法蘭克福學派當然也嚴厲批評蘇聯的極權主義,但卻和他們批評納粹的力度不可同日而語。這似乎部分是因為他們作為德國的猶太人的個人經歷──對他們來講,納粹可是摧毀了他們整個世界。

Jeffries在書中也補充,法蘭克福學派之所以反對將蘇聯的極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混為一談,是因為他們認為某程度上,人對人的宰制在所有形式的社會都會存在,即使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也不例外。阿多諾、霍克海默和馬庫色都傾向將很多我們視作平常的東西都批評為「法西斯」──購物與消費主義社會、流行音樂與文化、電台與電視、廣告,全都無一倖免。這令到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和現代的自由主義的感知相當遙遠。我們有時的確會反感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與消費主義空洞,但我們不會因此就認為資本主義就是在道德上腐化人的自我、令我們不能實踐我們真正的人性價值,或者理解人與社會關係的真實。

可是,近來的發展似乎顯示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對我們的時代又有了新的時效性。剛過去的總統大選(譯按:即美國總統大選)用上了威權主義式的誤導宣傳和資訊操縱,而這些手段正是用在那些最會受這些操作影響的人身上;大選的結果是一個政黨的近乎完全的勝利──而這個政黨的綱領是混合了放任市場主義式的公共服務私有化(如果不是完全消滅公共服務的話)和強化集中在資本家手上的財富對經濟與社會的宰制;而這場大選也把一個有意挑起衝突、有明顯威權主義傾向、對真相和民主體制毫不尊重、對公益毫無概念的人送上了總統的寶座。無論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與威權主義結盟的批判曾經是多麼的「離地」,他們的分析現在似乎又再次變得十分對題了──我們正在面對的,正是愈來愈強烈的本土主義、對煽動家和經濟力量不經思考的信任、還有對科學和理性討論的厭惡,以及人們對一個有意散佈假消息和操縱資訊的政權的熱情擁護。

註釋:

註一:其他重要的成員包括Friedrich Pollock、Franz Neumann、Otto Kirchheimer,還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Henryk Grossman,以及Leo Löwenthal──他在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至八十年代末,在1993年去世,也是最後一個去世的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成員。

註二:這些文章在1968年被結集成文集《啟迪》(Illuminations),由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編輯,鄂蘭也為文集寫了一個有名的導言。也可參考Mark Lilla 在1995年5月25日在這裡(譯者按:即《紐約書評》,下同)發表的〈班雅明的謎〉,他評論了那時剛出版的班雅明書信集。Lilla在文中認為,班雅明對後現代主義者的影響是令人遺憾的,也認為後現代主義者們扭曲了班雅明思想的真正關注點所在。也可參考Charles Rosen在1977年11月10日在這裡發表的,對班雅明的《德國悲劇的起源》的書評。

註三:曾經有人懷疑──雖然Jeffries 認為並不可信──班雅明是被史大林的特務謀殺的。可參考Edward Rothstein〈線索:一個認為班雅明是被史大林暗殺的大膽理論〉,紐約時報,2001年6月30日。

註四:這句話刻了在班雅明在波爾特沃的衣冠塚的墓碑上。

註五:阿多諾後來甚至說「沒有資本主義的主觀性的基本原則,就沒有奧斯威辛集中營」。

註六:阿多諾同時也是一個古典鋼琴家,跟隨Alban Berg 學過作曲、寫過無調性音樂,也寫過很多文章討論藝術和音樂中的現代主義。其中的不少議論(如他討論馬勒、勛伯格、澤姆林斯基的文章)都對理解現代音樂有過重要貢獻。可參考Roger Scruton〈為什麼讀阿多諾?〉,收於《理解音樂:哲學與詮釋》(Continuum, 2009)。但阿多諾同時也說過他認為爵士樂是「適合法西斯主義」和「不過在歌頌壓迫」。

註七:Gordon也解釋了阿多諾如何批評沙特和法國存在主義者仍在依賴「主體的自由行動這個老舊的觀念論範疇」。阿多諾指他們忽視了「不自由」的文化條件,是如何強加於我們表面上自由的選擇之上,也忽視了我們已絕望地被淹沒於虛假的信念與價值之中這個事實。存在主義者所謂的自發行動的「無條件的自由」不過是幻覺。見《否定的辯證》,頁50。

註八:他不認為有所謂伊底帕斯情結存在,也反對佛洛伊德有關個人與社會之間不可能和諧的判斷。

註九:可參考George Lichtheim 在1964年2月20日發表在這裡的書評,以及Georg H. Fromm, William Leiss, John David Ober, Arno Waserman, Edward J. Wilkins 等人向編輯的投書回應,以及George Lichtheim在1964年3月19日,也是在這裡的回應。

註十:Jeffries寫道:「對人類能夠從勞動中解放自己、為自己找到意義這個講法的懷疑,是三十年代以降的批判理論的標誌」。他說,阿多諾曾經說過,馬克思想將全世界變成一個「巨形的工廠」。班雅明也說過「庸俗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勞動的理解「已經有後來法西斯主專家治國論的特徵」。

註十一:阿多諾說「資產階級的懷疑主義,也就是相對主義教條的具體展現,是愚蠢的」。而且,「相對主義……從來都是和反動的勢力糾纏不清,由雅典的詭辯家(sophists)樂意為當權者的利益服務開始已經是這樣」。見《否定的辯證》,頁37

註十二:哈伯馬斯在他1990年的一篇論文〈社會主義在今天意味著甚麼?〉中寫道:「在我們眼前正在發生的革命性轉型讓我們上了清楚不過的一課:在複雜的現代社會,如果不把經濟運作留給經濟的邏輯的去調節——也就是讓經濟經由市場來自我調節——那麼,社會再生產是不可能的。」見《新左評論》,卷183,第一期(9月至10月,1990)

https://www.hk01.com/哲學/91179/新馬克思主義的大本營

霍克海默: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領袖
哲學
撰文:釋仁
2020-02-14 18:30
最後更新日期:2020-06-04 15:46

法蘭克福學派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影響力非常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該學派的成員利用馬克思主義,致力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猛烈批判。他們提出的批判理論為人們批判性地理解資本主義的內部結構及運作模式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範式。據說在1978年的一次訪談中,傅柯高度評價了法蘭克福的貢獻,他說如果自己能早些讀到那些著作,就能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有些東西他就不會再寫,有些錯誤就不會再犯。另一位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人物哈伯馬斯表示,法蘭克福學派之所以有不少理論的創新,主要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精神領袖」,而這個領袖正正就是麥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生於情人節的霍克海默,於德國斯圖加特的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長大。他早年曾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弗萊堡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學習哲學。192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霍克海默於1923年與他人組建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並於1931年擔任第二任所長。他正式將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確立為社會哲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方法。由此,在霍克海默的領導下,該學派樹立了以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精神。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納粹黨上台後,由於霍克海默本人為猶太人,而且納粹黨不容許馬克思主義在德國傳播,所以霍克海默和大部分成員流亡至美國。1950年霍克海默回到德國,再度擔任社會研究所的所長,隔年又任職法蘭克福大學的校長,直至1953年才退休。

對文化產業的批判

霍克海默在1936發表的《利己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大眾文化」給予了激烈的批判。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文化創造原本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發展至後期,文化創造變成了一種服務統治階級,具欺騙性和馴服民心的意識形態工具。霍克海默強調「大眾文化」不同於由群眾自發參與的「通俗文化」,為此,他在後來用「文化產業」來代替「大眾文化」的說法。

1947年,霍克海默與法蘭克福學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合寫了《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一書,探討西方近代的啟蒙運動如何不斷發展,甚至走向了自我摧毀。此書質問和批判歐陸自啟蒙運動開始的思想史,奠定了批判理論在當代歐陸思想體系的重要性。所謂批判,並非只是負面表述的批評,全面重新分析判斷當前的社會現象。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在這本重要著作當中,他們提出了「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的概念。他們認為在工業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下,文化已經不能再如以往那樣,被理解為藝術工匠和天才的創造。相反,文化已經變成了工廠流水作業的產物。這當然不是說藝術工匠和創作者完全失去了自主權,而是說現在的藝術品已被用於賺取暴利。換言之,藝術品從藝術鑑賞的珍品成為了買賣的商品。

阿多諾: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話事人

藝術品被商品化,所以資產階級早已不再以藝術審美的眼光去打量藝術品。他們一心只想把藝術品不斷進行複製,進行標準化的製作。所以人們不難發現在當今社會,好像滿街都可以買到大量的所謂「藝術品」。而且,這些買來的「藝術品」像是「倒模」似的,電影、電視劇等的套路也都千篇一律。甚至,人們聽到一些似曾相識的曲調時,都會不自主地作出相同的機械反應,而這些反應,其實早在製作這首曲調時已經被預設好。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縱然資產階段一再宣稱藝術創作是創造性和多樣性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大背景下,「創意」和「多樣性」的標籤只是用來掩蓋藝術品不斷被重複生產的商品本質而已。

【兩人的批判對於安迪・華荷是否有效呢?──安迪・華荷:吸血鬼與灰姑娘,商業即藝術】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指出,假若人們想對藝術品、藝術創作,甚至對文化產業有所認識,一定要從宏觀的社會視角出發,這樣才能明白文化產業只是資本主義用以剝削工人和馴服意識形態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兩人在書中表示,文化工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是巨大經濟機器裡的其中一個標本,所有的人從出生開始,無論在工作還是在休息時——只要他還在呼吸——他就離不開這些產品。沒有一個人能不看有聲電影,沒有一個人能不收聽無線電廣播,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受到文化工業產品的影響。文化工業的每一個運動,都不可避免地把人們變為統治階級所希望塑造的那個樣子。難道文化產業自身沒有任何革命的面向嗎﹖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工業化的文化可以像民族文化一樣,對資本主義制度發泄憤怒,但不能從根本上威脅資本主義制度。這就是工業化文化的全部實質。

【對於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批判──詹明信:永遠要歷史化!】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兩人最後語重心長地指出,其實大眾文化從來不是真正的大眾文化,或者說它不具有真正意義的普遍性,它的普遍性是虛假的。大眾性從來不被大眾直接決定,而是往往被其他階層的代表所決定。文化產業無限制地把社會上的所有人調教成娛樂工具,或者說是統治階級期望他們成為的那類人。

https://www.hk01.com/哲學/434894/霍克海默-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領袖

阿多諾:法蘭克福學派 質問與批判自啟蒙運動的西方思想史
哲學
撰文:01哲學團隊
2020-09-11 18:57
最後更新日期:2020-09-11 18:57

讀批判理論的人不能不讀法蘭克福學派,而讀法蘭克福學派的人不能不讀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他於1903年9月11日出生,在一生的努力下,他開創了批判流行文化的先河。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在諸多理論中,其中一個最中心的論點就是認為流行文化荼毒大眾,令大家屈服於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下。例如流行文化為求大量生產而導致產品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就好像廣東歌中的情歌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人不會滿足於與他人一樣。所以流行曲中都會有很多「選擇」,就如四大天王那時候,跳舞、唱歌、演戲、美男,任君選擇。但阿多諾就認為這不是真正的選擇,這些都是「虛假的個人化」(pseudo-individualism),抑或說,流行文化創造了許多「虛假需要」(false needs)。這些「選擇」使得大眾不是做真正的選擇,而是在 A、B、C 餐中挑一個而已。

論虛假需要——馬庫色:在發達工業社會之下,我們都成了單向度的人

所以阿多諾曾經講過:「今時今日,藝術的任務就是帶混亂到秩序當中。」只有擾亂既有的秩序,人才有可能解放自我。當然,後來也有不少論者對「流行文化荼毒眾生」這論調提出反對,認為不可低估受眾的反抗能力,也不能把大眾完全看成只懂接受,不懂反思的群體。但無論如何,阿多諾也造就了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個高峰,而當代哲人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就延續了此學派,成為現今的領頭人。

哈伯馬斯:主張溝通理性的「大辯論者」,公共領域的消亡與重生

法蘭克福學派話事人

批判理論的鼻祖「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指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IfS)的學人。代表人物除了阿多諾,還有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他們的思想體系可謂之百花齊放,呈現大相逕庭又互為輝映的「星叢」(constellation)思想體系。

有別於蘇維埃官定的「列寧—史太林」版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被歸類為「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它批判(且繼承)新康德主義者韋伯(Max Weber)的社會學方式,亦對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社會科學觀作了如此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是一套由實證經驗導向,或以純粹的理論科學,進而提出要檢視科學範式(paradigm)背後不斷地、辯證地穿透發展的途徑。

韋伯:理解社會行動 - EP50

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體系都呼應著時代歷史及人生體驗。法蘭克福學派的學人也不免於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隨即美國與蘇聯兩大勢力的對抗在歐陸展開,形成冷戰時代的分庭抗體。戰後美國推動的歐洲復甦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亦稱為馬歇爾計劃 The Marshall Plan),歐洲大陸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等待重建復甦。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年,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合著出版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問世,質問和批判歐陸自啟蒙運動開始的思想史,奠定了批判理論在當代歐陸思想體系的重要性。所謂批判,並非只是負面表述的批評,全面重新分析判斷當前的社會現象。雖「批判」(Kritik; critique)一詞早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就已經為哲學的專有名詞,但法蘭克福學派承襲德國觀念論與法國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傳統,將「批判」理論與歐陸傳統思想體系斷裂開來。

https://www.hk01.com/哲學/522434/阿多諾-法蘭克福學派-質問與批判自啟蒙運動的西方思想史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哲學
撰文:01哲學團隊
2016-11-13 19:23
最後更新日期:2017-02-14 17:15

無論是文化研究與哲學科,在研究近代概念時也不會遺下這星期【無睡意】的主角——「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作為第一代領軍人物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合著出版的《啟蒙辯證法》質問和批判歐陸自啟蒙運動開始的思想史;馬庫色同樣批判啟蒙運動,認為如今的人都成了「單向度的人」;而班雅明則從藝術等角度入手,提出「靈光」與「漫遊者」。

一、阿多諾:文化批判 - EP68

批判理論的鼻祖「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指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IfS)的學人。各種代表人物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他們的思想體系可謂之百花齊放,呈現大相逕庭又互為輝映的「星叢」(Constellation)思想體系。

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體系都呼應著時代歷史及人生體驗。法蘭克福學派的學人也不免於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隨即美國與蘇聯兩大勢力的對抗在歐陸展開,形成冷戰時代的分庭抗體。戰後美國推動的歐洲復甦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亦稱為馬歇爾計劃 The Marshall Plan),歐洲大陸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等待重建復甦。完整文章:文化批判 - EP68

二、阿多諾:暴政的根源 - EP69

人們普遍稱18世紀為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啟蒙時代的最大特點是高舉人的理性,認為理性高於非理性情感和宗教信仰,而且相信理性推動歷史,歷史本質上就是理性不斷進步,不斷克服非理性的過程。後來19和20世紀人類的科技取得長足發展,理性的發展達到了顛峰。然而,後來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人們在戰爭中目睹血腥的大規模殺戮,其中還有惡貫滿營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知識份子不能不面對這個詰難︰如果歷史本質上是理性不斷發展,而這個發展趨勢又是必然的,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所伴隨的法西斯和野蠻是理性發展的必然產物嗎?

在某些實證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極權主義的出現可能只是在歷史長河中的偶然事件而已,不能歸咎於啟蒙理性,至少不能完全把罪責歸到啟蒙理性的頭上。總之在他們看來,啟蒙理性跟二戰沾不上邊,他們甚至認為二戰的出現根本上是人們背離了啟蒙理性的指導原則。在他們眼中,二戰的野蠻彷彿是從天而降的隕石,純粹是一場偶然的災難。但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完全不接受他們的觀點,他們在《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表示︰二戰及其所伴隨的野蠻,本質上屬於啟蒙理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完整文章:暴政的根源 - EP69

三、馬庫色:學生造反之父 - EP70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是另一位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的重要成員,他曾在佛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學習,曾師從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並在海德格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黑格爾本體論與歷史性理論的基礎〉(Hegel's Ontology and Theory of Historicity)。但後來和海德格發生政治分歧而離開,以後遇到了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因而加入法蘭克福社會學研究所。納粹上台後,他先後逃亡至日內瓦和美國,戰後仍留在美國執教。

馬庫色的思想有濃厚的黑格爾主義色彩,同時他又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有人認為他是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1964年所著的《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和一系列的著作,對1960年代的西方學生運動產生深遠影響。他因而被認為是學生運動的精神指導,後人普遍稱他為「學生造反之父」。完整文章:學生造反之父 - EP70

四、馬庫色:愛慾的解放 - EP71

馬庫色於1955年寫成《愛慾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一書,這本書算是首批揉合精神分析和社會學的批判理論作品。

有別於坊間對本書的草率介紹,馬庫色並不是單純地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用以補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足之處。這種「補充說」的意義是何其含混,並誤當馬庫色是東湊西併的「理論化學家」。至於馬庫色的方法論到底是怎樣,他在書裡寫得已相當清晰:他是激進地推演精神分析理論,試圖把這門學科暗藏的社會學面向給發掘出來。

簡言之,馬庫色試圖運用佛洛伊德的理論來解答馬克思主義者關心的社會學問題。比方說:「為什麼革命總是伴隨反革命?」、「為何會有極權國家出現? 」等一系列問題,馬庫色的思路都也符合當時的思潮。上年紀五十年代,人類經過二戰的浩劫,世界格局正處於冷戰的嚴峻時期,有很多左傾的知識分子都感到唏噓,尤其看到標榜自己為正統馬列主義者的蘇聯,在史太林(Joseph Stalin)治下變成極權主義國家。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革命的理想突然從現實中墮落,世界猶如地獄。故此,包括馬庫色在內的法蘭克福學派才另僻路徑,希望從傳統的馬派理論之外找到新出路。完整文章:愛慾的解放 - EP71

五、班雅明: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班雅明較為人熟悉的概念,來自於兩個文本:一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 英︰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的「靈光」(Aura),另一是《拱廊街計畫》(德︰Das Passagen-werk / 英︰The Arcade Project)的「漫遊者」(Flaneur)。這兩個概念至今天仍影響著文化研究、城市地理學。

現在我們每天都面對來自科技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通訊與複製技術更無遠弗屆地為我們帶來洪水氾濫般的聲畫資訊,對我們的美學觀、藝術哲學及植根於人類視覺上的各種意識形態,帶來不可逆轉的典範轉移(或譯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班雅明的藝術批判理論至今天不僅仍然適用,更可說是愈來愈應驗,在這裡我們即將進入他的藝術世界。完整文章: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六、班雅明:歷史的天使 - EP73

二十世紀初葉,在二次大戰爆發前,歐陸以西有法西斯之崛起,東有史太林蘇維埃政府的鎮壓,那是極權主義的年代。1939年,德蘇簽署《互不侵犯條約》(Hitler-Stalin-Pact / Nazi-Soviet Pact),實為國際利益與東歐戰略空間的分贓,日後被時任歐盟議會議長布澤克(Jerzy Buzek)評為「人類歷史上兩個最惡劣的極權主義互相勾結」(the collusion of the two worst forms of totalitarianism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1940年,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被蓋世太保(GESTAPO,即秘密國家警察)追捕時,在法國、西班牙邊境波爾特沃(Portbou)服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於《流難者W.B.自逝》(Zum Freitod des Flüchtlings W. B.)悼念這位摯友:「將來就此埋入昏暗,良善之力/微息。你全看在眼裡/如你殘敗之身毀去」。完整文章:歷史的天使 - EP73

七、哈伯馬斯:大辯論者 - EP96

2015年8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頒發給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與泰勒(Charles Taylor),肯定他們在人文思想及公共知識界的貢獻。不僅表示他們的哲思能力受到學界認可,也包括肯定他們在跨領域人文學科整合之貢獻;尤其在面對當代迫切且深遠的社會問題時,如何以哲思學術能力,提供一套以政治及道德為基礎的論證。這使得哈伯馬斯與泰勒不只是擁有哲思能力的鴻儒,也是擔負社會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

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德︰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英︰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認識與旨趣》(德︰Erkenntnis und Interesse/英︰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溝通行動理論》(德︰Die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英︰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等著作之出版,奠定了他在現代學界的重要地位。

哈伯瑪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學人,他於波恩大學以一篇研究德國哲學家謝林(F.W.J. Schelling)的論文獲博士學位,之後當了兩年自由撰稿的記者。於1956年前往法蘭克福大學擔任阿多諾的助手,但之後與霍克海默的矛盾日益加劇,並於1971年辭職。他於1971年前往普朗克科學技術世界生存條件研究所任所長,但之後又在1983年重返法蘭克福大學任教,直到退休。完整文章:大辯論者 - EP96

https://www.hk01.com/哲學/54097/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 建立全球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
哲學
撰文:方川明
2020-08-21 18:40
最後更新日期:2020-08-23 14:26

托洛茨基(俄語: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英語:Leon Trotsky, 1879 - 1940)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軍事家及理論家。相信不少研讀政治理論及近代史的讀者,都聽見過他的名字。托氏畢生為了共產主義的理念而奮鬥:他加入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團隊,策動十月革命,建立紅軍,及後籌建國際主義組織——第四國際(Fourth International),不一而足。在晚年的流亡歲月裡,被蘇聯開除黨籍、沒收權力的托洛茨基,被政敵史太林(俄語:Иосиф Сталин;英語:Joseph Stalin)派來的殺手刺傷。蘇聯特務以銳利的破冰斧鐅進其後腦,傷勢慘重,翌日(8月21日)宣告不治。一代革命領袖命喪於墨西哥城,享壽60歲。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托洛茨基主義

於上世紀初,截至蘇聯建立初期,托洛茨基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別具威望,是與列寧比肩的領袖人物。直到列寧死後,史太林臨危上場,成為蘇俄的最高領導人時,情勢便扭轉了。史太林將托氏排出管治團隊之外,除其黨籍,杜絕他的政治權力。此外,黨內的輿論機關把托洛茨基標籤為無事生非的異見份子,將其言論和政見稱為「托洛茨基主義」,並加諸打壓。相對當時官方認可的「馬恩列史」,「托洛茨基主義」被視為異端邪說,甚至被譏笑為「庸俗的無政府主義者」,專唱反調,是蘇聯及其盟友務必清除的「反革命份子」。

「托洛茨基主義」的內涵,又是否真的如此淺薄?對於托氏本人而言,若所謂「托洛茨基主義」是指其言論及主張,那麼它們不是什麼新奇的獨創事物,只是他遵照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等人的原則和指引,就現實情況所作的一系列政治判斷,故然是嚴謹遵循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產物。

翻查史料可看,托洛茨基的失勢,是黨內權鬥的結果,源自他與史太林派系之間的爭執,當中涉及蘇維埃對外政策及對內治黨的問題。托、史之間的一個重大分歧,在於托氏主張國際主義,以在世界資本主義(或按今天的語境來說: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政經結構)的陰霾下,建立相較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經聯盟。概言之,托氏的願景是隨著「社聯體」逐步抗衡跨國的帝國主義,它的範圍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世界的社會主義同盟,繼而消除各地的國家機器,一併羽化成全球範圍的共產主義社會。

二月革命︰一個巨大帝國是如何頃刻覆滅的

史太林(及其後繼者)則退守於「一國社會主義」,相信單憑一國之力足以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期,並以保存蘇俄國土安全為最大的行政和軍事考量。面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除了叫他們仿效「一國」主義,史太林也一律以封閉的外交策略等視之:國與國之間只有短暫的軍事合作,沒有長遠的經濟協同發展(補:當然,這個問題是雙向的。比方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初期,深受「馬恩列史」影響的毛澤東管治團隊,也是採納了「一國社會主義」立場,甚至想演化出「一國共產主義」。他們封鎖了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並在中國境內進行共產社區實驗,結果引發連串災難。同樣例子,當然少不了由波布領導的赤柬。據說當年和越共互相敵視的紅色高棉,是仿效毛澤東的做法;他們在不發達的經濟地區,強行舉起「一國社會主義」的旗幟,甚至直接廢除貨幣交易系統,以及加速生產,最終把人倫關係倒退為血腥的主奴關係,柬埔寨淪為人間煉獄),埋下他日蘇聯內部分裂(繼而瓦解)、資本主義復辟等的危險因子。毋寧說,基於上述種種,難怪史太林在二戰初期會主動跟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協議書了。從托氏的角度來看,即便是負責「輸出革命」、處理國際事務的第三國際(共產國際),在史太林的領導之下,也(毫不意外地)淪為一班投機取巧的機會份子,從沒發揮好作為國際政治組織的功用,志在散播有害的「一國」主義。正因如此,托洛茨基才銳意建立新的國際革命組織:第四國際。

不斷革命論

惹起爭議的,固然還有托氏的「不斷革命論」。它牽涉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係。

「無產階級以民主革命領導者資格取得政權,必須而且很快地就要遇著一些與深深侵犯資產階級財產相關的任務。民主革命直接生長為社會主義革命,因之成為不斷的革命。」——《不斷革命論提綱》第8條

事實上,有違於馬克思本人的預測,其時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如英國)沒有爆發工黨革命,繼而演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反倒是俄羅斯、中國及其他落後的社會——一些資本主義並未茁壯成長的封建國家——爆發了革命,進而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並試圖蛻變成共產主義社會。理論上,後者是急跳步,因為這批國家的經濟條件毫不理想,工業化生產仍屬少數,貧農佔整體人口的多數,不具備「轉型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充分條件。

就此,在十月革命前夕,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展開了連番激辯。其中,孟派思想家普列漢諾夫(Georgi Plekhanov, 1856-1918)揚言,既然俄國的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的革命,馬派份子理應循序漸進,退居其次作議會鬥爭,並先深化俄國的經濟改造,加速工業發展,留待「適當的時機」才鬧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

普列漢諾夫口中的瘋子列寧,當然是抱持相反的立場。這位布爾什維克的領袖認為時機已到,他寫下了著名的〈四月綱領〉,呼籲工人階級推翻組成不久的資產階級政府,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否則將錯失百年難遇的良機。普氏和列寧之爭,不宜視作賭運氣的投機主義,内裡掩藏了馬派原理的問題。追隨列寧步伐的托洛茨基,詳細地分析箇中原理:他總結俄國的革命經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斷定生產條件不足的落後國家,必定依靠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扶助,才能完成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在落後的殖民地,它可能化作民族主義革命)。其後,變革後的落後國家,在加速工業化和生産量的進程中,恰如所有奉行資本主義的社會,它漸漸形成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二元對立。故此,工人階級政黨必須進行新階段的革命,取締富農、資產階級,乃至於官僚化的執政體系,否則有以下的不同情況:一,被帝國主義集團圍剿,孤立的工人國逐漸減弱,繼而消耗殆盡,土地和人口隨即被跨國的金融資本瓜分;二,執政黨病變,變成官僚化系統,他們壟斷工人階級的生產工具,腐化一切社會主義制度;三,帝國主義在國內尋覓代理人,促進國內的資本主義制度復辟。故此,為免革命事業付諸流水,托洛茨基主張「不斷革命論」,慎防上述種種危機。

托洛茨基與中國

主張國際主義路線的托氏,生前一直關注中國的情況。同時,托、史之間的爭端,亦蔓延至中共政策的議題上。托、史各執己見,在蘇聯內部引起紛爭,最終直接衍生了中國的托派組織。譬如說,在國共合作方面,根據托氏的分析,中國共產黨不宜加入國民黨;相反,史太林認為中共與國民黨理應結盟,強調「民族主義」為適當的統戰口號,甚至有「滲透國民黨成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的奇想。要知道,上述爭議不單是策略問題,還是判斷力的問題,它足以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長遠發展。根據勢情分析報告〈中國革命與第三國際任務〉,史太林派斷定「封建殘餘乃中國種種壓迫的佔優因素」,所以認為由民族資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組成的國民黨有著「積極的革命性」,更三番四次邀請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

總言之,史太林派建議中共舉起民族革命的旗幟,團結民族資本商人和小資產階級;相反,托氏要中共堅定地走(馬列式的)工人階級政黨的路,不要以民族主義為先決的行動策略。結果,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一面主張「新民主主義」,另一面倡議「階段革命論」,另闢新路(具體地說,是中共通過延安整風運動,把王明等蘇俄直屬派系份子清除,減輕蘇俄與共產國際的影響力,促進黨內的「本土化、中國化」和毛的領導權);假若當年中共完全遵循蘇聯的指示,今天中國可能有另一番境象。當然,根據中國托派(王凡西及樓國華等人)的分析,中共走的路是成問題的:雖然礙於中國經濟不發達的困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農民社會),中共無可奈何,唯有策略上以農民為組織的骨幹,並側重武裝鬥爭;但他們(主要是領導人毛澤東)沒有好好遵照馬派的原理,清楚地區分手段(農民為主、游擊隊)與本體(蘇維埃式的工人政黨)的問題,逐漸形成順從指令的農民群眾與一小撮領導人之間的分層與鴻溝,埋下了日後中共執政時,病變成官僚體系的腐敗種子。

補充一點,托派(包括托氏本人)沒有鄙視農民,否則他們就跟本港某位發明「小農 DNA」說法的半吊子「才子」一樣卑劣。托派針對的是「農民」的經濟結構形式,及受其侷限的思維方式。社會主義者務必從工具的集中營運(非人力的集中制),還有妥善的教育方法,才能幫助農民和土地切斷「自然的聯繫」,助他們投身工人(即把自己的勞動力作商品販賣的人)的行列。相反,依賴強行的集中制,還有強硬的沒收農地手段,只會演變成血腥的鐵腕管治,完全是損人害己。實情是,儘管中國沒有發生像蘇聯在史太林時期的大規模收地暴動事件,但中共仍是走托派不主張的路。換言之,由農民組成的群眾與一小撮的領導人之間的鴻溝依舊存在。由此,中國經驗再次引證「不斷革命論」的正確性。

「在一國境界之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設想的。資產階級社會發生危機,其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社會造成的生產力同民族國家境界發生衝突。由此,一方面產生了帝國主義戰爭,他方面產生了資產階級的歐洲合眾國空想。社會主義革命開始於民族範圍內,繼續發展於國際間,最後進行於世界舞台上。這樣,社會主義革命在更新的更廣大的意義之下成為不斷革命了,只有當地球上新社會最後勝利時,這個革命才達到完成。」——《不斷革命論提綱》第10條

根據托派的判斷,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終究是工人及農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事實是,它仍然有國企及計劃經濟),問題是寄生之上的官僚化執政機關,它就像寄生蟲,從中吸取營養;可是,若是全盤否定中國,便是否定了國內工人、農民階級的血汗付出、幾代人一起建設出來的成果,還有承自「孫文——國民黨」系統的五族共和宏願。

筆者最後的個人補充:任何看似「激進」的政治主張,只要它是抽離歷史,沒有認識宏觀的政經結構,未曾把握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係,終究是脫離現實的空話。哪怕它看上去佈滿馬派色彩,甚至引經據典,左一句列寧,右一句托洛茨基,並由專門字眼堆砌而成。然而,這種東西始終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從客觀上為敵陣(你叫它階級敵人又好,資本主義都好)服務,為他們叫囂。儘管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有(倒退至)訴諸純粹理性範疇的傾向,但阿圖塞有一句話,說起來是滿有道理的:意識形態是沒有歷史的(甚或偽裝成某種扭曲的歷史觀)。
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及其來源(2007年修訂版)

有人說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只是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其中一個支派。其實這是錯誤的。有學者指出社會民主主義雖然和社會主義有淵源,但它的思想來源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紀的英國的憲章主義,比社會主義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更早。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政治理論派別。

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常常說研究社會主義,要研究馬(馬克思,Marx)、列(列寧,Lenin)、史(史大林,Stalin)、恩(恩格斯,Engels)及毛(毛澤東)五位大師的思想。其實列寧還算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史大林和毛澤東就對馬克思主義有所歪曲了。

至於鄧小平主義,則是表面上提高生產力,但實際上只是提高生產量,但並未大幅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質量。而其維持一黨專政的壟斷地位和極權政治的統治,和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不相適應,二十年來,特別是1989年以後,造成了大量的問題,特別是政治體制不改革所造成的問題。

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紀的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英國的憲章主義,經過一百六十年的發展才漸趨成熟。1989年德國的社會民主黨發表柏林綱領後,社會民主主義才告定型。其中伯恩斯坦可以說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奠基人,但他卻只是芸芸社會民主主義的傑出人物中的其中一個。

二十世紀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是向自由主義靠攏,因此現在歐洲所謂的"第三條路"是向社會民主主義及自由主義吸收營養。

英國的首相布萊爾說得很坦白:"社會民主主義是徹底的修正主義(Revisionism)。"它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各地的情形的不同,以及社會的變化而不斷修正。正如資本主義在它的不斷發展中也不斷修正一樣,因此社會民主主義是很有生命力的政治思想。

在西方尚有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一詞,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究竟有何不同?有沒有不同之處?我則不知道了。

要注意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是不同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共產黨提倡的民主,它的英語名詞應該是Socialist Democracy。

以下是以簡表的形式,列出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

A. 萌芽期
(I) 萌芽期
    (1) 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英國的憲章主義(English Constitutionalism in 1830's-1840's)
    (2)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法國的路易布朗主義,一稱布朗基主義 (Blanquism, founded by Louis Blanqui)
(II) 有了進一步發展
    (3) 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法國的蒲魯東主義 (Proudhon, Pierre-Joseph) - not good
    (4) 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德國(普魯士,Prussia)的拉薩爾主義 (founded by Ferdinand Lasalle)
    (5)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英國的可能派及費邊社(費邊主義)(Fabianism)
B. 發展期
(1)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德國的伯恩斯坦主義(Bernsteinism, Eduard Bernstein, 1850-1932),伯恩斯坦的思想影響了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的社會黨的發展。這是社會民主主義出現第一次飛躍。
(2) 二十世紀初期的三項社會民主主義思潮
    (a) 德國的考茨基主義(Kautskyism, Karl Kautsky, 1854-1938)
    (b) 英國的麥克唐納主義 (MacDonald's Doctrine)
    (c) 瑞典的漢斯新政 (refer to the new policy of the Prime Minister Per Albin Hasson)
C. 成熟期
(1)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a) 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成立
    (b) 1951年的法蘭克福宣言(Frankfurt Declaration) -  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二次飛躍
    (c) 195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的哥德斯堡綱領 (Godesburg Program)
    (2)198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綱領與柏林宣言(1989 Basic Programme and Berlin Declaration of SPD)
    (3)英國工黨的現代化改革先驅首相托尼.貝理雅(Tony Blair, 1997-2005)與他的顧問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 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次飛躍
    (4)法國社會學家高茲(Andre Gorz)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Author: Anthony Giddens)
2. Beyond Left and Right (Author: John Blundell, Brian Gosschalk, Publisher: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97)
3. 根據秦暉等人的文章而寫成此文
4. 根據文獻顯示,英國的左派比較傾向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cy)的名詞,而歐洲的左派則傾向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的名詞。

Louis Auguste Blanqui (February 8, 1805 - January 1, 1881) was a French political activist. The theory of Blanquism is attributed to him.

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 (December 11, 1856 – May 30, 1918; Old Style: November 29, 1856 – May 17, 1918) was a Russian revolutionary and a Marxist theoretician. He was a founder of the Social-Democratic movement in Russia.
我們可以對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有基本的研究及認識。這沒有什麼可怕。雖然傳說馬克思其實是撤旦教的大師,不是表面上的無神論,但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未必是洪水猛獸。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缺點多多,不代表一無可取或者價值不大。馬克思的著作至今仍然為不少西方左派奉為圭臬。

我們可以不相信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但不代表不要去認識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馬克思的經濟學:有缺陷的可行理論
哲學
撰文:周九泉
2017-10-25 18:50
最後更新日期:2019-07-05 19:35

...
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21/3/2 09:56
请问有米有全看遍

谢谢你发大财
每一篇文章基本上看完,只有個別有一點點走馬看花。因為是趕住抄的,一面抄,一面睇,相當辛苦。
每一篇文章基本上看完,只有個別有一點點走馬看花。因為是趕住抄的,一面抄,一面睇,相當辛苦。 ...
哈佛專家 發表於 2021/3/3 03:28
请问有米有❤氵金句谢谢你发发发
“圣经”煽动颠覆:例:启示录19:18為要吃_君王_的肉、軍官_的肉◇以西结39:18喝地上首领的血◇詩篇136:17称谢那击杀大_君王_的◇哥林多前15:24基督把所有的统治者、掌权者和有能者都毁灭◇申命记7:24又要将他们的_君王_交在你手中,你就使他们的名从天下消灭。……直到你将他们灭绝了◆煽动分裂:例:但以理2:44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