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原創作品] 關於食物的一些體悟

當年話地係平,日繞地轉既科學家都係好有信心嗄,猶如今日講大爆炸,生物進化既科學家咁 ...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2 10:36



    應該係由地平挑戰為地圓、日繞地挑戰為地繞日、生物無變挑戰為演化既科學家先啱。
回覆 43# beebeechan


    佢個理由同你果個咪一樣:「但高膽固醇食物也含高飽和脂肪和轉化脂肪」,你自己都識話「蛋和蝦例外」,我又搵到豬潤又例外,你又駁唔到,咁魷魚墨魚脂肪又多唔多?仲有幾多例外?

識睇全文,上文下理,但唔識做基本邏輯分析,咁都無用格。
香港衛生署都係咁講
(可能特衰政府講野信唔過?)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2 11:55



    咁睇埋食物安全中心啦,即使睇全文,上文下理,都講唔清楚點解仲係建議食膽固醇每日低於300mg,我估計係筆者唔想孭任何風險架啫。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零九年四月第三十三期)- 食物安全平台營養素與健康:膽固醇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傳達組
科學主任馮慧中女士報告

我們在上一期介紹了各類脂肪,今期將會探討另一種常見的脂類:膽固醇。


膳食膽固醇的來源

膳食膽固醇存在於大部分動物源性食物(蛋白除外)。人們常常以為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有大量膽固醇。事實上,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含量與膽固醇含量並無關係。舉例來說,蝦便是膽固醇含量高(每100克含180毫克膽固醇)但飽和脂肪含量低(每100克含0.4克飽和脂肪)的食物。

插圖﹕ 蛋類和魷魚含有大量膽固醇


膳食膽固醇與脂蛋白

有些人會弄不清膳食膽固醇與血膽固醇的分別。食物中的膳食膽固醇是複合脂類,不能區分為"好"和"壞",而我們常指在人體內的血膽固醇則是脂類與蛋白質合成的脂蛋白。脂蛋白把脂類由肝臟輸送到細胞,又或由細胞輸送到肝臟。換言之,脂蛋白負責在人體內輸送甘油三酸酯及膽固醇。

血液中所謂的"壞"膽固醇和"好"膽固醇,分別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一般而言,"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偏高及/或"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偏低的人會較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


人體內膽固醇的來源

膳食膽固醇與人體內膽固醇的關係相當複雜。簡單而言,人體內膽固醇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膳食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臟自行合成。身體健康的人可透過體內的自行調節功能,幫助控制膽固醇水平。


膽固醇的功能

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亦是合成維他命D、膽汁和部分荷爾蒙(如睪丸素這種性荷爾蒙及皮質素這種腎上腺荷爾蒙)的必需元素。


膽固醇對健康的影響

許多人認為膽固醇是"壞"東西,因為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事實上,膽固醇對人體極其重要,只有在膽固醇水平超逾某限度時,才會危害健康。

膽固醇在人體內由脂蛋白輸送。當膽固醇在血管中運行時,有一部分會在血管壁內沉積,這樣可能會引致動脈粥樣硬化症(動脈硬化),因而增加患上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證據顯示,以患上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而言,攝入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比攝入膳食膽固醇更為重要,特別是有些研究結果指出,增加攝入飽和脂肪或會令人體製造更多膽固醇,因此單憑減少攝入膳食膽固醇未必有助降低血膽固醇水平。為心臟健康着想,除了膳食膽固醇外,我們更應留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入量。


膳食膽固醇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

根據中國適宜攝入量,飽和脂肪應佔少於10%的能量攝入量,即2000千卡的膳食應從各類食物中共攝取少於22克飽和脂肪。至於膳食膽固醇,其參考攝入量與能量需要量(即膳食中的千卡數量)無關,因為膳食膽固醇不會令人體產生能量。我們建議一名成年人每天應進食少於300毫克膳食膽固醇(遠低於飽和脂肪攝入量)。


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
食物(以每100克計,除非另有訂明)膳食膽固醇(毫克)
雞蛋(1隻;~50克)293
牛肚104
豬膶 / 豬肝288
181
墨魚226
鮮貝 / 帶子140
瑤柱 / 元貝348


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33_02.html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陳版友不妨都睇下飽和脂肪有幾恐怖,椰子油又係咪另一個「例外」?

BBC試驗:椰子油是超級食品還是心臟病殺手?
邁克爾·莫斯利博士
BBC科學節目主持人
2018年1月9日

最近椰子油的銷量猛增,這可能與名人效應有關。據稱,椰子油包治百病,從口臭到消化不良。

據說,著名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幾乎每天早晨都在早餐中吃一湯匙椰子油。

她還在烹調中使用椰子油,並用椰子油來護膚。

椰子油真這麼神奇嗎?許多科學家都對椰子油的健康療效持懷疑態度。

不僅如此,科學界還把椰子油看作是壞脂肪,因為它富含飽和脂肪(86%),遠遠高於黃油(51%)以及豬油(39%)。

因此BBC"相信我,我是醫生"節目小組決定做一個實驗,看看椰子油真的是超級食品還是垃圾食品?

人們吃了富含飽和脂肪的食品後會導致血液中壞膽固醇(LDL)的上升。

膽固醇與心臟病

如果人體中的壞膽固醇含量高則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但是,另一方面雖然飽和脂肪對健康有害,然而它也能增加人體中好膽固醇(HDL)的水平。好膽固醇可以保護心臟。

換句話說,有些食品可以讓膽固醇的總含量增加,但同時仍然對心臟有利。

椰子油試驗

儘管椰子油據說具有種種神奇妙處,但卻沒有什麼可信的人體試驗來測試它的效果。

因此我們決定來做這個實驗。"相信我,我是醫生"節目小組邀請了94名年齡在50-75歲之間的志願者。他們必須沒有糖尿病和心臟病史。

我們決定測試一下不同脂肪對志願者膽固醇水平的影響。

我們把志願者分為3組,第一組連續4周每天都要吃50克的高質椰子油;第二組連續4周每天吃同樣數量的高質橄欖油;第三組志願者吃的是未加鹽的黃油。

廣泛認為橄欖油是健康食品,它也是地中海飲食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在志願者開始試驗前,我們先採了他們血樣,特別是他們體內的LDL和HDL的水平。

因為這兩項指標對心臟病風險指數最重要,特別是總膽固醇除以好膽固醇得出的比例,這一數字最好在4以下。

結果令人吃驚

試驗的結果顯示,吃黃油的志願者壞膽固醇水平上升了大約10%,好膽固醇上升了5%。

橄欖油志願者的壞膽固醇水平略有下降,好膽固醇水平上升了5%。

但最令人吃驚的則是吃椰子油的這組試驗者,不但他們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沒有上升,他們好膽固醇水平激增了15%。

表面上看,食用椰子油的人群實際上降低了患心臟病或是中風的危險。

參與該試驗項目的醫生們也對這一結果感到意外。

Khaw教授說,也許椰子油中所含的飽和脂肪主要是月桂酸,而月桂酸對血脂的影響同其它脂肪酸不一樣。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椰子油看作是一種健康食品呢?

Khaw教授認為,這畢竟只是一次試驗的結果而已。選用何種脂肪油不單單要僅從健康方面考慮,如果僅憑借一次試驗的結果來建議人們改變飲食習慣則顯得有點不負責任。

此外,這只是一次短期的試驗,而且試驗還處於早期階段。

也許,現在就稱椰子油是超級食品還有點不太成熟。

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在咖喱菜餚中加點椰子油,那就大膽地加吧。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2625764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這也說明, 所謂科學, 實在是是時出錯失準,
今日的科學推翻昨日的科學, 
那今日無敵的科學理 ...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2 22:33



    科學不是真理,呢個就係科學既可貴之處:可證偽性。
咁係咪話幾尖端既科學, 研究報告....查實都仲係唔多知呢個大自然係點運作既, 好多野唔明… (飽和脂肪高係 ...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2 22:14



    遲啲開一個小topic:「對食物的感應」,請拭目以待。
無錯, 上邊既野係高膽固醇時又低飽和脂肪, 多食無妨。
可惜我家貧, 唔可以日日食帶子, 元貝, 蝦....最多只可食多隻蛋。

經常食既牛肉豬扒, 牛奶, 麥當奴薯條, ..都係唔好過量囉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2 21:44



    你開始明白我想講乜,究竟點解要咁辛苦,話「牛肉豬扒, 牛奶, 麥當奴薯條」係「高膽固醇而又高飽和脂肪既食物」不宜多食,而唔係簡單講「牛肉豬扒, 牛奶, 麥當奴薯條」係「高飽和脂肪既食物」不宜多食?做乜一定要加埋個唔關事既膽固醇?

我懷疑,係同你之前提過既降膽固醇藥有關。
你好似唔知「牛肉豬扒, 牛奶, 麥當奴薯條」都係高膽固醇既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3 00:21



    咁我收返「你開始明白我想講乜」呢句說話啦。
比喻不當,煙和酒都對身體有害。

咁樣比喻就啱:「牛肉豬扒, 牛奶, 麥當奴薯條」係「高蛋白質而又高飽和脂肪既食物」不宜多食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熱底寒底與吃辣

華人一般會將自己體質簡化為熱底或寒底,熱底容易熱氣生飛滋,寒底怕冷手腳凍,當然真正中醫還會分陰陽氣虛濕熱等等。

我一向都是熱底,但有時咳嗽又會是寒咳,經驗告訴我,咳嗽應該與體質沒太大關係。

試過咳嗽很久,很是困擾,戒了沒飲酒也不行。於是某天放棄戒口,飲白蘭地大醉一番,翌日竟然咳嗽全消。

後來聽哥哥說,媽媽之前也試過飲酒止咳。我開始覺得熱底、寒底其實是由食物喜好造成。

於是我訪問身邊朋友,果然喜歡食辣的,大多數都不怕冷,而寒底的人就普遍不喜歡吃辣,這就印證了個人體質是由食物喜好而塑造出來的。

(題外話,對於人是否怕鬼,我也訪問了不少人,夜貓子通常都不怕鬼,怕鬼的人早睡早起)

某些地區的人嗜辣,但往往愈溫熱地方就愈吃得辣,例如四川、泰國等,有解釋是為了要驅除濕氣。

學了美味學後,得知「辣」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刺激味蕾到紅紅腫腫,就對其他味道更加敏銳,所以食物味道層次就更豐富。這種刺激會在體內維持,到排便時肛門也會有辣感。吃得太辣也會拉肚子,也許就是由於辣刺激到腸道,身體希望將這些物質盡快排出。所以吞下去後雖然舌頭沒有辣的痛感,不代表之後對身體就沒有影響,而且舌頭的感覺相對於手指已是較鈍的了,以前試過切辣椒,之後手指會「辣」一整晚。

辣帶來的刺激,是否可視之為發炎?這就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然而對身體有刺激也未必有壞處,正如拔罐就是刺激身體免疫系統從而作出治療效果。又有研究跑出來說辣椒咖喱如何如何有好處,還是按照自己身體情況和喜好取得平衡吧。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古時的人見大地是平的........今日地圓的人便來笑他們無知.

但今日尖端科學也看宇宙是平的......與古人 ...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3 23:05



    在求學期間時刻保持謙卑的心,難保自以為真理的,將來反被人譏笑為無知。


近年鼓吹低鹽飲食,太鹹傷腎又引致高血壓,又說老人家因味覺退化而通常很重口味,要特別注意。

身體需要鹽來平衡電解質,缺鹽會出現危險,不過現今都市人很少缺鹽,以前重徵鹽稅的時代就或者有可能發生。

我有一個疑問,究竟是高鹽導致高血壓,還是因本身已有高血壓,所以需要配合低鹽飲食來使血液水分減少,從而降低血壓?

不少老人有腳水腫毛病,其實就是腎功能逐漸衰退,水分和鹽分的攝入就要加倍留神。

都市人缺少運動,出入冷氣出汗少,而汗水正是排出鹽份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反而覺得太遷就從食物中減鹽,弄得食而無味,倒不如想辦法多排汗。

另外,關注健康人士會覺得精煉餐桌鹽不健康,建議轉用海鹽、岩鹽,說有助吸收其他礦物質,但主流營養師又出來抨擊,說岩鹽含有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有害,海鹽跟餐桌鹽無甚分別,然後又介紹低鈉鹽有益,對家又反駁低鈉鹽含鉀量太多有害……這麼複雜的對戰場面,印證鹽真是一門大生意。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酒與香料

自幼至今已有多年酒齡,小孩時忘形吃飲甜甜的糯米酒,就是人生第一次大醉。

酒加入醃肉有辟去腥臭雪味的功能。以酒入饌,在中西烹煮技巧中很常見。普通炒菜時加些紹興酒,風味更佳,花雕醉雞將雞的味道昇華,紅酒燴牛尾馳譽世界,啤酒又可加進肉中醃製,既可增加味道又可軟化肉質。

我曾思考為什麼食物加了酒後,就更有風味?酒是一些植物的精華,需要大量原料才能釀成一支酒。酒即使在煮食期間揮發了酒精,但仍保留香味。

單單味覺,其實只有甜、酸、苦、鹹、鮮五種。而嗅覺配合味覺,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如果進食時在鼻子附近放一些有其他氣味的東西,就會影響食物的「味道」,所以在廁所、垃圾站、後巷附近開餐,就總會給人很可憐的感覺。

為增加食物的層次,香料必不可少。所以,香料自古就很受重視,番紅花就被譽為最昂貴香料,黑松露也是因其香氣而受到追捧。各種香料種類繁多,一個廚師是否出色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其實就在於對香料的熟悉與運用,如果用到有別於薑、葱、蒜、芫茜等普通用料之外的特別香料,對食物就會加很多分。

以前食即食麵,覺得那包味粉很珍貴,如沒這包東西,不知如何弄個湯麵來吃,難道要熬個雞湯或骨湯來煮一碗麵?知道香料法則後,就很簡單了:少許油爆香蒜片後,加蛋略煎香,然後加水加鹽再加些米酒,這個「湯底」就有了味道,煮好麵後加些香葱麻油,簡簡單單,沒有味粉也很好吃,而且用料天然,把湯喝下也不罪疚。

補充一下,不少香味其實是芳香化合物(aromatic compound),許多都是致癌的,所以燒烤煎炸食物香氣濃烈,卻是很熱氣(上火),似乎熱氣跟癌症相關,因此對香口食物的追求似乎也應要適可而止。(外國醫學似乎就沒有熱氣的概念,喉痛、暗瘡、飛滋等都是個別醫治,原因是細菌感染、發炎之類)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當日亞當厄娃都是為追求官能上的快感滿足而「死亡」。

科學都好似在引証這點 ...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2/11/5 21:14



    「淫」字,本意是沉迷,慾望係虛幻既,放縱就苦海無涯。


苦味不是一種良好的感覺,人類發展出味覺識別苦味,就是由於大多數對身體有害的有毒物質都是苦的,警告我們不要進食。以舌頭味覺區域分佈來說,苦味的感覺在近咽喉位置最敏感,大概是為身體「守尾門」,最後決定東西是否要吐出來。

沒有一種調味料是苦的(香料除外),生活已經夠苦了,食物又何必再添苦呢?

毒理學名言:「劑量決定毒性」,因此不少藥物都是苦的,過量就對身體有毒。中醫角度來說,苦屬於寒涼,因此苦瓜又稱為涼瓜,涼茶、廿四味也是苦的,被稱為「苦茶」。苦瓜又名「半生瓜」,意指過了半生才懂欣賞這種苦味,可能是由於隨著進食多年的經驗,學習到苦味未必有害,才開始欣賞苦瓜,這算是我所想到唯一以苦味掛帥的食物。飲品咖啡、茶都帶有苦澀味,人們喜歡它們除了有苦後回甘的趣味之外,還有使人上癮的物質。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對食物的感應

人們對食物會有若干感應,有一種說法是應該聆聽身體需要,它想吃什麼時,往往代表身體缺乏什麼需要補充。大家也許聽說過,孕婦有時會突然想食一些自己平時不會食的食物,例如平時不吃辣的人,懷孕時卻想吃得勁辣。我想到的解釋是,胎兒在孕婦體內正進行複雜的基因重組合併,新的基因在呼喚著自己缺乏的食物,因此與母體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應。

上述的感應,對於食糖上癮,或嗜吃鹹重口味、油膩甘香的人,卻是另一個故事。假如長期忠誠遵從身體的這些感應,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也許是由於身體的壞寄生物影響人腦所致。人體由不同細胞組成,亦有共生的細菌在腸道、皮膚及其他器官內,我們實在難以分別出共生的細胞和細菌,是否也是屬於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簡單例子就是,如果腸道完全沒有細菌幫助消化,人體也會死亡。我們的細胞可能就是與我們共生了一段時間後,選擇進入我們繁殖系統之中,注定跟我們一起永不分離。有些寄生物或細胞來自遠古記憶,呼喚人體有糖、油、鹽就要儘量攝食,因為那是熱量和電解質的來源,卻適應不到今天糖油鹽泛濫的時代,於是就成為了壞分子了。

按照人類的發展歷程,最初是摘樹上果子吃,所以至今我們對生果總是無任歡迎;後來智人到海邊找蠔吃,所以嗅到蠔味、海鮮味,都有一種舒服的感覺;到了狩獵時代就用火把肉塊烤熟,難怪不少人熱衷BBQ;之後進入農耕時代,所以都市人也喜愛種植盆栽。以上歷程都是經歷過很多代人,這些記憶都譜寫進基因內,延續至今。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天人合一的覺悟

面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全球暖化導致惡劣天氣,人們意識到不應再以對抗態度對待大自然,現今概念是以整個生態環境作考慮,人與其他生物互相倚賴並存,力求維持生物多樣性。

君子遠庖廚,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資訊發達,人類不用在廚房,也開始知道自己的殘忍,也看過如何對待動物的真實影像:美味鵝肝靠的是殘忍的強灌餵食,珍貴中藥熊膽來自活生黑熊的煉獄場,禽畜在擠迫骯髒的養殖場內度日如年生不如死,鯊魚被割去魚鰭做魚翅後就整條丟回海中等死,篩選雌性小雞作蛋雞後就立即攪碎雄性小雞,乳牛生下小牛被強行拉走後就要被無止境的擠採乳汁……

持續不斷人口膨脹,使生態失去平衡。對於生物界來說,人類其實就是癌細胞。為了供養這些癌細胞,食物的供應也無可避免地要追求多快好省。為了降低食物成本,人類無所不用其極,養殖場禽畜狂灌抗生素,農作物加入大量化肥和農藥催谷,使用破壞性的拖網捕漁。

覺得自食其果後,有人「良心發現」,開始呼籲罷吃魚翅,限制抗生素、農藥,實施休漁期使漁洋生態休養生息,禁用拖網,禁吃瀕危生物、野味。一些人探索進食新模式,包括主張吃素(蛋奶素 / 純素)、有機食品、食生,或選擇較低碳足跡的在地食物,更有一些人對於為了攝食取去植物生命而感到內疚,因而轉為純果食。

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即使目前無法調整自己的進食模式,也可以嘗試在每一餐進食之前,對桌上為我們治療飢餓、來之不易的食物,懷著感恩的心。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糖不是好東西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