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台灣的藏傳佛教網站一覽表

略談顯宗密宗的區別
達真堪布  2011/12/19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但是二者在修法上有區別,對此要有個正確的認識。

一說念咒了就認為是修密宗了,一說念佛了就認為是修淨土宗了,一說打坐了就認為是修禪宗了,不是的!念咒不一定是修密宗。顯宗裡也有很多咒語,每一部經裡都有咒語,這是每一部經的精華。但是經裡講的是咒語的功德,沒有講具體的修法。密宗裡講的是具體的修法,通過什麼方式來修這個咒,怎樣才能實現這些功德。顯宗裡不講這些具體的方法。

不管什麼時候,一切都要觀為圓滿:住處圓滿、上師圓滿、眷屬圓滿、法圓滿、時間圓滿。以五種圓滿為基礎的修持才叫修密法。一切都能觀為清淨,不是把不清淨的觀為清淨,而是一切本來清淨,這個時候才算進入密法。你有五種圓滿的修法,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修兩個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修持兩個次第以後才能修大圓滿法。明觀五種圓滿,你真正認識到了是最好的,如果你暫時沒有認識到,也要深深地相信。如果你不相信,還有懷疑的話,你就不是修密法的人。之前,雖然你念的都是密宗的儀軌,念的都是大圓滿的修法,但實際上都是顯宗法而不是密宗法。

密宗與顯宗所採取的方法的差異,也在於在對境當中修持方法的多與少。密宗裡有眾多積累資糧的方便,特別強調在對境中修行,所以成就快。無對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對境修一剎那。顯宗裡,尤其是小乘佛法總是避免對境,很少有在對境中修行的方法,所以小乘修行者不能獲得徹底、永久的解脫。顯宗裡大乘佛法雖然有在對境當中的修法,但是很少,所以成就慢。

顯密一定要圓融,不能互相誹謗。謗法有罪過,有嚴重的後果。顯密宗都是正法,都能到達目的。但是人的根基不同,所以得到的方法不同,一個是坐飛機,一個是坐火車。要看自己的緣份在哪裡,自己的根基在哪裡。有條件坐飛機就坐飛機,沒有條件坐飛機就坐火車。坐飛機快,坐火車慢,但是最後都能到達同一個目的地,都是一樣的。顯密法門之間也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都是救度眾生脫離痛苦的方法,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有衝突、有懷疑,還是沒有精通佛法,那自己就要好好地學一學。這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
嘎瑪仁波切:顯宗和密宗的差別,不在外相的差異
時間:2019/10/11
作者:學佛網編輯阿明

導語:顯密之別,不在外相的差異。佛教依流傳區域,發心和修持方法的不同,分為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其中,大乘佛教較著重佛法理論的探究,金剛乘則較重視實際修持,需要依照嚴格的系統和次第實修。而藏傳佛教寧瑪巴的核心法門大圓滿法,則圓滿涵蓋了顯密所有精華。

藏傳佛教寧瑪派最核心的法門是大圓滿法,這個法脈非常殊勝與特別。藏文大藏經《甘珠爾》有103冊,《丹珠爾》217冊,歷代高僧大德更寫有無數本。作為一個想學佛的凡夫俗子,很難憑藉自己的能力水平,把佛法統籌濃縮起來修學,沒經驗也做不到。

蓮花生大師把偉大佛陀所宣講的佛法精華濃縮起來教導弟子,這就是殊勝的大圓滿法。

「大」,是說在裡面包含了輪迴與涅槃的一切法。「圓滿」是說從小乘、大乘到金剛乘,佛法最精華的部分全部涵在其中,九乘次第、一切法脈都已涵蓋,所以非常圓滿,是為「大圓滿」。

我們修習的《大圓滿龍欽心髓》,「龍欽」是表明這個法本是從原作者龍欽巴大師所領悟的佛法裡,濃縮出來的精華精

要;「髓」在這裡是精華中的精華之意,「心髓」顧名思義就是心之極致精華。

小乘佛教,比較自我,知能力不及則誓願自己求解脫,先度自己的這種理念就叫小乘佛教。現在泰國、緬甸、高棉、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信仰,以小乘為主。

再上一層叫大乘佛教,不只度自己,還要度眾生,並堅信只有度眾生,才可能更快更好地度化自己。「菩薩」一詞,源於古印度語「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

菩薩會努力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毛病和缺點清理乾淨,就像把地上的垃圾從屋內清掃出去一樣,逐漸清淨自己,開啟內心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並用最大的膽量去幫助眾生,這就叫菩薩。

具備消除自己毛病缺點等一切罪業的能力,具備擁有一切功德的能力,具備利益眾生的大膽量,才能稱為菩提薩埵。

到了金剛乘,外表服飾變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密法是佛教里實修的方法,並不是叫「和尚」還是叫「喇嘛」的差別,也不是穿海青還是穿喇嘛服的差別,重點是指實修部分的發心。

無論是漢地的出家法師、和尚,還是藏地的喇嘛師父,又或是居士們,倘若在實修的時候是想修自己,讓自己先成就,等有能力再去利益眾生,就是修小乘佛教;如果是為了利益天下一切苦難眾生,就是修大乘佛教;如果想要自利利他,當下用清淨見淨化自己的身口意,用菩薩的方式利益眾生,不僅僅對佛菩薩皈依,還要對自己這個未來佛皈依——給自己一個承諾和責任,這就是在修金剛乘。

修顯宗和修密宗與法師們穿什麼衣服沒關係,很多人看到漢地的法師,就說是顯宗的,看到藏地來的法師,就說是密宗的;看到漢地的法師,就認為是吃素的,看到藏地的法師,就認為是吃肉的等等,這是一個誤區。

現在漢傳佛教法師們日常穿的基本是古代唐裝款式演變來的僧服,在明代開始被稱為海青,顏色主要有黑色、灰色、桔紅色、黃色,外面披袈裟,亦有衫褂式樣的「羅漢衣」。後來這種僧服又慢慢從中國傳到日本、韓國等地,這些國家法師們穿的僧服式樣也和中國大同小異。

藏傳佛教的法師穿的是從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流傳下來的款式,儘管藏地海拔高,冬天很寒冷,但是法師們依然是學熱帶印度僧人的樣子穿著僧裙,因為佛陀就是這樣傳下來的。

內地的寺廟就不修密法嗎?現在很多內地寺廟修持《楞嚴經》,這和藏傳佛教外密的修法一樣,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裡面有密咒「楞嚴咒」。可以說,任何一本有密咒的經都叫密法,沒有密咒的經都叫顯法。

顯法之「顯」,是公開講佛教理論之意;密法有一些實修的內容不會輕易公開,所以稱之為「密」。因故不管是漢地還是藏地,只要是外密的修法,都必須要吃素,比如密法中修八關齋戒、綠度母都是要忌口的。

2500多年前,佛陀是吃素還是吃肉呢?佛陀是托缽,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挑剔地說:「我是吃素的!請把這些肉食拿回去……」

吃素,最早源於修法的需要,後為長養菩提心,誓願不吃眾生肉,以此慈悲眾生、不忍食眾生肉的發心,是有很大功德的。
多識仁波切解答
56、密宗的佛相千奇百怪,而不同于顯宗,顯密佛相有什麼差別?

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的佛,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

佛法認為諸佛之間有三點完全相同,稱“三平等”:

(1)諸佛成佛的條件完全相同,即福慧資糧平等;

(2)諸佛斷悟境界完全相同,諸佛之間沒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

(3)諸佛事業相同,即救度眾生的態度和作用相同,諸佛之間沒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別。

以上三點說明諸佛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諸佛也有不同個性,如形象、膚色、種姓、性別、名稱、專長和成佛的具體道路等等。

顯教是密教的基礎,密教是顯教的高級階段,顯教和密教在總的教義原則上是一致的。顯密割裂、重顯輕密、重密輕顯都是錯誤的做法,乃智者所不為。

宗喀巴大師說:“顯密的差別不在智見,而在方便法門。密法的‘捷徑’就捷在修定的許多方便法門上。”

顯法需要經過三個無量劫才能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數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憑修積資糧和破執斷惑的特殊方便法門。因此,宗喀巴大師稱密法為“比佛還難得的寶中之寶”,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現。

無論顯密,歸根結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內核的見性真智。至於佛的形象形態,那完全是一種適應眾生心理形態的方便化形,沒有一定的模式。

藏傳佛教不僅是密宗
文: 侯松蔚
2013-02-06

藏傳佛教於華人社會越來越盛行,經常聽到人們稱呼藏傳佛教為「密宗」,而把漢傳佛教稱作「顯宗」。

其實,漢傳、藏傳是從語言文化承傳分類,在漢語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是漢傳佛教(漢語系佛教),源於藏語文化的是藏傳佛教(藏語系佛教)。

至於顯宗、密宗,則是從教法性質分類。根據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初品,顯宗專修六道四攝等成佛之因,屬「以因為道」;密宗的不共特點,則是在顯宗的基礎上,修習「本尊瑜伽」隨順佛果四種遍淨(即觀修處所、身相、受用、事業皆清淨,與佛無異),屬「以果為道」。由於須對根器不相應者保密,以免其誤解、誤用,故稱「密」宗。論中有云:「以隱密修而得成就,于非器境不為彼說,故名曰密。」
x

漢傳與藏傳、顯宗與密宗,是兩種不同的分類,彼此並不完全等同。

眾所週知,漢傳佛教的主體是顯宗,但漢文《大藏經》中也有部份密宗經典;古時漢地曾經依據這些經典發展出本土密宗,至今仍不乏修持者。當然,現今大部分漢傳行人都以修學顯宗為主,充其量只是持誦某些咒語作日課。由於不具足本尊瑜伽的身、語、意三任持(藏文khyer so gsum),僅僅持咒,嚴格上不算真正修持密法。

至於藏傳佛教,並非只有密宗,更包括了顯宗。認真的修行人,必須先修習顯宗,才能進修密宗。顯、密二宗,在藏傳佛教是一套完整的次第,並非兩個不同或對立的流派。

漢傳佛教的宗派,要麼尊崇個別經論而立宗(如尊崇《華嚴經》的華嚴宗、尊崇《法華經》的天台宗),要麼專修某種法門而立宗(如淨土宗專修淨土法門、禪宗專修禪法)。過去漢地的密宗,也是專修密法的派別,漢人或因此而總以為藏傳佛教是只單獨修持密法的一個「宗派」。

事實上,藏傳佛教各大派別,均視一切顯密教法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藏僧須學習所有重要的佛說經典及公認的具量論典,後者包括俱舍、中觀、唯識、律學、因明等,無一偏廢。修習顯宗多年後(格魯派一般需時19至21年,其他派別9至11年),方能正式進修密法。而在正修本尊瑜伽前,還需修習加行。加行即前行、準備功夫之意,分為共同加行與不共加行,前者即觀修暇滿難得、死歿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此等仍屬顯宗修法。(「共同」意謂顯密共法,而非密宗特有。)

建立先顯後密的次第,除了因為從顯教習得的出離心、菩提心等,同樣是密法的基礎外(出離心能攝一切修持入內道、菩提心能攝一切修持入大乘道,若缺少此二者,所修密法即非清淨佛法),更因為密法的修持是直接奠基於顯教的證德上。

密法儀軌的許多細節,如觀空、生起及收攝壇城,均有賴「性空緣起互彰顯」的定解,才足以如量觀修。正行時,通達諸法無我正見,同時自觀本尊,空慧與天身顯相於一心中和合無異(顯空無別),方可發揮密法最大效能,俱時成辦法身及色身親因。否則,即如《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言:「若不勤修通達空性之慧,唯修廣大方便(本尊瑜伽),亦必不能得佛色身。」

因此,藏僧正式修密前,需要飽學顯教。雖然部分上師為鼓勵無法作廣大聞思的在家弟子,謂一心修密已堪成就,但我輩應知此乃鞏固弟子信心之權宜方便,當自隨力聞思,認識佛法內涵,以增益密法修持。切莫誤會藏傳佛教純屬密宗,修密即無須學習顯宗。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對顯密理論與實修的誤解

    文: 侯松蔚
    2013-02-20

有人以為,顯宗只重理論,缺乏實修;密宗則少談理論,專事實修。這種誤解大概是因為人們觀察到近現代漢族行者的情況,同時對密宗的認識僅流於儀軌、成就法之類所致。

誠然,許多漢人學佛,不是墮於學術研究,便是徒事儀式或唸誦。部分精進的行者或能學修兼重,但其學的是唯識、中觀,修的卻是唸佛、誦經、持咒、拜懺等,所學與所修無直接關係,遂有理論與實修二分的誤解。

這誤解可分兩方面解釋:
x

一. 顯宗非空談理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指出,佛陀不會開示無實用價值的空談,而要弟子另外進行一些開示沒提及的修持。佛陀一切教言,都能用於實修。所謂「修」者,與「習」同義。

「修」梵文作bhāvana,有熏習、觀修、產生、促進等意思;藏文gom pa,字義為薰陶、串習(養成習慣)、觀修。《俱舍論》云︰「修名何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花熏苣,是故獨名修。」《攝大乘論釋》載︰「心緣此法作觀行,令心與法和合成一。猶如水乳,亦如熏衣,是名為修。」故「修」即薰陶自心轉化成所修境;也可說是令所緣(目標)在心中產生;或使自心熟習法義,促進心續與法義二合為一。例如修信就是要心生信心、修慈悲就是要心生慈悲。

修習的具體方法,分為「觀察修」與「止住修」。「觀察修」即觀察思維義理,由此生起覺受;維持、安住於此覺受,就是「止住修」。例如觀修無常,即須思維萬物皆無常的現象、明白無常的利益、不解無常的過失,舉出理據證明無常是事實,駁斥有常的錯覺,努力說服自己。生起無常的感受後,維繫並安住於此感受中。如是再三修習,久而久之,即能養成堅固的無常觀念。

從暇滿義大、死歿無常、因果不虛、輪迴唯苦,乃至四無量心、菩提心、空性見,均可以此二法修習,這就是顯宗的修持。認真的行者,往往花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思維、禪觀某一主題,內心對其法義生起定解後,便進入另一主題。待其心續對聖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都生起一定體證,才算修成了顯宗。

因此,真正的顯宗並非徒具理論,只是部分行者不解其道罷了。

二. 密宗非徒事唸誦

正如本欄上期所述,密宗並非獨立的宗派,而是學成顯宗後再進一步修學的次第。一切大小乘教法,都是密宗的基礎;缺乏前者的修證,後者則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正如《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言:「若有唯修天(本尊天)之體性,不能成佛,道不滿故。」

除了以顯教為基礎外,密宗的甚深修持,也自有一套廣大的理論支持。這套理論解釋了為何和如何自成本尊、觀想眷屬壇城、獻供讚頌、放光收攝,以及闡述淨治四生、持三有為道、成辦自利利他、轉化庸常顯執、現證心性光明的方法。行者掌握此等理論後,方堪如量修持,發揮密法最大功效。

本來,密法能直接對治「惑、業、苦」三者循環中的罪魁禍首──「惑」,但行者若缺乏顯教的證德及密法的理論基礎,不管所修儀軌如何殊勝,其層次仍與一般唸誦無異,只能在「業」的方面淨障積福──這實際上是密宗所謂「前行」(加行)的目標,而非「正行」的究竟作用。(以上乃就根器平庸的大部份行者而言,少數利根行者由於過往生已廣作學修,今生可能只作唸誦或打坐,便足以明心見性,不在此論。)

由於藏文經論翻譯成漢文的不多,加上學成顯宗而具格正式學密的漢人少之又少,故密宗理論於漢地不甚普及。許多漢人遂以為密宗只管修持、不談理論,把顯密二教截然二分;又因不知密法之深邃、不明密法迅速成就之依據,誤會單靠持咒及簡單觀想便能即身成佛。另一方面,有些人因為不了解密宗的理論根據,質疑密法的果效,甚至誹謗密法不淨。凡此種種,均為對整體佛法聞思、學習不足之過失。

若弄清楚漢傳與藏傳、顯宗與密宗、理論與實修的內涵,便不會錯誤認知這三組概念之間的關係,也就不會產生學密無需學顯的誤解,以及所學與所修脫節的弊病。希望有志入道之士,都能建立正確的學修次第觀念。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小乘與大乘、顯乘與密乘的次第
    文: 侯松蔚
    2013-03-06

《百喻經》中,有一個「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

雖然左腳是左腳,右腳是右腳,但都是同一個人的腳。好比大乘和小乘均為佛教的一部分,根源皆來自本師釋迦牟尼佛。若互相蔑視、攻擊,就像認為其中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優勝,因此傷害另一隻腳,最後那個人一定連站也站不起來。
x

被人稱為「小乘法門」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等,並非小乘獨有,而是一切出世間法的共同基礎,故名「二乘(大乘、小乘)共法」。(大乘獨有的六度四攝,則為「大乘不共法」。)即使是大乘經論,亦屢屢提及四諦十二緣等,蓋大乘法義均離不開苦、空、無常、無我、緣起等始見於小乘經論的前提。

實際上,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分野不在於所修法門的內容,而在於行者有否菩提心。《菩提道次第廣論》云:「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粗淺了解,其大乘亦唯爾許。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宗喀巴大師更引龍猛菩薩《寶鬘論》中「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迴向,何能成菩薩」一偈,證明聲聞之所以不是菩薩,主因並非見地或其他修持,而是不具足菩薩的廣大願行。

所謂菩提心,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志向。光是想利益眾生或僅欲自己成佛了事,均不算菩提心。由於成佛須要圓滿慈悲與智慧,故沒有慈悲心度眾生,根本不可能成佛。即使其行為上修持六度四攝,若無菩提心,則一切行持均失去內涵,淪為形式,落入小乘之流,不會成為成佛資糧。正如《聖道三要》所言:「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僅有出離心)不成無上覺。」

相反,在菩提心攝持下的一切善業,即使僅為世間善行,都會轉化為出世間的成佛正因,功德亦遠遠勝於沒菩提心所作的同一行為。《道次第攝義》有謂:「大乘道命為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因此,有些人聲言修「出世間法」者,不應浪費時間於「世間善業」,實乃荒謬的錯見!

所有菩薩都是入世利益眾生而修成的,六度四攝兼具自利與利他,菩薩戒中包含「饒益有情戒」,大乘經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也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不在世間行善,去哪裡利益眾生呢?!

說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另一原因是:前者要旨是培養出離心,即深感輪迴是苦而求解脫之心。一個人若不了知自己在輪迴的苦,便不會推己及人,明白他人的苦,慈悲心也無從生起;不盡悉三有過患,即不會追求解脫,自己不欲解脫,自然也不會祈願他人解脫。不希求自他離苦得樂、同得解脫,就等於沒有菩提心。因此,從小乘去到大乘,是一個連貫、漸進的次第,僅有先後之別,而無相違之處,不應彼此譭謗。(當然,過往生曾有修習者,今生根器較高,有可能直接趣入大乘。)

前述《百喻經》的比喻僅指大乘、小乘,但顯乘、密乘的關係亦應作如是觀。本專欄首篇已曾解釋,顯、密是大乘中一套先後次第。因為從顯教習得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同樣是密法的基礎──出離心攝一切修持入內道,菩提心攝一切修持入大乘道,空性見則攝一切修持入正軌。

修持密乘儀軌時,觀想器世間現為越量宮(本尊宮殿),宮殿的四門代表四無量心,四門上的四窗表四神足、頂蓋四小橫樑表四正勤,五層圍牆表五根五力,華網等七種掛飾表七覺支,八主柱表八正道,頂椽上的二十八條支架表示十八空加上十波羅密,華蓋上的寶傘表悲心……由此可見,密乘並未忽略顯乘的法義。唐‧輸波迦羅譯《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即藏文《妙臂問續》)明言:「念誦之人,持戒為本,精進忍辱,於諸佛所深心恭敬,發菩提心、勿使退轉。恒須念誦,莫有懈怠……持誦之人具此七法,即滅諸罪,乃獲成就。」

進一步而言,密法修持更是直接奠基於顯教的證德上。密乘儀軌的許多細節,如觀空、生起及收攝中圍,均有賴「性空緣起互彰顯」的定解,才足以如量觀修。正行時,通達諸法無我正見,同時自觀本尊,空慧與天身顯相於一心中和合無異(顯空無別),方可發揮密法的真正效能,俱時成辦法身及色身親因。

以上所言,乃本於宗喀巴大師的著名主張「聖教無相違」。一切三藏經論教法,均應如此看待。輕蔑或譭謗聖教任何一支分,均為捨法或謗法,罪業極大,足致墮落地獄;對於密乘行者,這更是蓮花部三昧耶及十四根本墮之一。是故,認真的修行人,必須殷重修學一切顯密教法。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

漢藏皈依誤解舉隅
    文: 侯松蔚
    2013-06-26

藏傳佛教寧瑪派皈依境藏傳佛教寧瑪派皈依境

歷代祖師無不指出,皈依為趣入聖教之門,只有受持皈依才能成為內道弟子。可惜,漢傳、藏傳佛教信眾都廣泛流傳著一些有關皈依的誤解,以下嘗試作出若干釐清:

學佛不必皈依?

現在有些人認為,只要認識佛法的義理、做一個好人,即使不作皈依亦無妨。若僅從世間層面看,了解佛教哲理並能應用到現實生活,已有很大裨益,是否皈依的確無傷大雅。但若欲深入修持、究竟解脫,則非皈依不可。
x

蓋未皈依即缺乏了種種功德的所依及修持的基礎,不能接受任何戒律,參與灌頂也無法真正受灌(因灌頂等同受密乘戒,而受取後者必須先受皈依戒、菩薩戒),而且沒有修習密法的根基。月稱《皈依七十頌》載:「雖眾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阿闍黎文殊稱《真言解說‧心要莊嚴》云:「最初先從皈依始,三律儀軌詳檢察。」又說:「於別解脫戒,先未善守護,修密等理趣,如灰燼生穀,根本不得故,初由皈依始。」

再者,懺除業障須具足四力:依止力、破除力、迴遮惡業力、遍行對治力。其中「依止力」即皈依三寶,故不皈依,便無法完全清淨惡業。

皈依三寶,好比註冊入學。雖然沒註冊者也可以旁聽,但始終不是正式學生,不可享用學校設施及福利,不能參與考試,沒有所謂的畢業和證書,資歷也不被承認。同一道理,未作皈依即未入佛門,未入佛門更談不上小乘或大乘,遑論密乘!即使懂得多精妙的道理,修持了多長時間,全都不能轉化為解脫成佛之因。法王八思巴云:「不依三寶修行者,縱使賢善亦外道。」密勒日巴尊者《十萬道歌集‧中有解脫口授》說修持高深密法前「首應修持皈依三寶及願、行二菩提心等法以奠定基礎,否則師徒二人即猶如二牛互繫於牛軛,雙雙同墮於苦境中。」

密宗違背皈依三寶?

有人以為,密宗在「三寶」(佛、法、僧)之外,別立「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作為皈依處,違反了佛法基本原則。其實不然,Yukhog Jadral Choeying Rangdrol大師(1872─1952)《前行遍集論》解釋:「總體而言,諸上師不外乎佛寶或僧寶,但個別而言,於己親賜成熟解脫教授(灌頂、導引)之上師,恩德尤大,故了知其為加持根本而趨皈依;一切寂忿本尊不外乎佛寶,唯自己投花所中本尊,過往多生多世已有因緣,故了知其為成就根本而特別受持;所有勇父空行皆想為持明內僧伽而趨皈依,然於己特別親近者,了知其為除障根本而修持、供養。」

故知,「三根本」不離「三寶」。密宗基於實修方便,才強調「三寶」中與自己關係最密切者,名之為「三根本」。

上師高於佛陀?

藏傳佛教強調敬師,部份弟子虔敬心澎湃,卻誤解密宗見地,以為上師功德勝過佛陀,導致其他傳承誤會藏傳佛教背離佛祖、個人崇拜。

藏傳佛教為何那麼重視敬師呢?格魯派宗座法王於《供養上師法‧樂空無別》經驗引導中指出:「雖然事實上無與三寶分離之上師,上師正攝於佛或僧之中,然因上師乃三寶之引見者及能令我等心中得三寶之加持,故最初特別皈依上師。」

從本質而言,敬師與敬佛的原因相同。弟子的恭敬心對佛陀、上師本身並無直接好處,真正受益的是我們自己。因為凡夫多生多世以來串習我執、我愛,一般都須要通過向另一對象的虔敬,才能擺脫「我」的束縛,打開自己的心。

《藍色小冊》曰︰「上師加持大與小,不關本身待自己。」虔敬的利益主要來自弟子自心,而非所敬的對象;信心越大,明心見性的機會也越大!「溫薩耳傳」的溫薩巴大師說︰「總之開悟之大小,賴修大小信心力,於悉地源具恩師,思惟功德不觀過。」敬師如最高的覺者,自心將最為開放,慈悲、智慧也最容易生起;若視上師為凡夫,則跟世俗朋友相處一樣,自心不會有任何轉變。

事實上,藏人說的是「敬師如佛」,從來沒說「佛不如師」!《供養上師法‧樂空無別》經驗引導:「汝不應視上師為較佛尤勝之士夫。我有位西方朋友,他曾告以朝聖途中有人真視上師為更勝於釋迦佛本身者,並對此說不喜,我亦以為然。若人視佛較自己上師為劣,此甚不好……上師是一個人,是我們與之親近並有師徒關係的人,只有通過上師我們方能聽受教授……因此對我等而言,最有恩者厥為上師。」

正如藏傳佛教廣泛傳頌的一首祈請文所言:「功德雖然等同一切佛,恩德尤勝諸佛之怙主、根本上師尊足前祈請……」佛陀是最圓滿的覺者,上師即使開悟了,充其量是等同佛陀,總不可能勝於佛陀,否則即意味存在著比佛法更殊勝的教授。上師之所以地位超然,是因為我們沒福緣親見佛陀,端賴上師才有機會聞法,更必需上師授權、引導才能修習殊勝的密乘。就這方面來說,上師對個人的恩德比佛陀還要大。

皈依後才算師徒?

漢人普遍重視皈依師,目之為自己真正的師父。大抵受此影響,許多藏傳佛教的漢人弟子以為曾聽受其講經、傳法、灌頂的上師,仍不是自己師父,只有傳授皈依的才是師父。如果有若干位投緣的上師,為了成為他們的「弟子」,便要逐一向其求取皈依;即使曾接受其灌頂、口傳、導引,仍覺得自己不是其弟子……

藏傳佛教中,有多種不同層次的上師。《光明吉祥》提出六種上師:「總及引導、誓句灌,酬懺退犯、解心續,傳授口訣諸上師。」

《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謂總體上師,乃稍得法恩的一般善知識;引導上師是引入法門者;令解脫心續的上師為講經說法者;酬懺師為向其懺悔惡業、犯戒者;傳授口訣師為傳授修法訣竅者;誓句灌頂師即是傳授灌頂者(灌頂與授予密乘戒是同一回事,故「誓句」與「灌頂」並稱)。

換言之,不啻皈依師(相當於引導上師),舉凡曾從其聽經聞法、領受竅訣、接受灌頂者,無不是上師。《道次第甘露藏》曰︰「等同一偈字數劫,供養亦難報師恩;遑論開示全圓道,如是恩德誰能量。」從其得受一偈者,亦當視為上師而感恩,為自己傳授完整佛法者更是恩重無比。

道次第大德Drubkhangpa Geleg Gyatsho(1641-1713)沒有把教他識字的老師觀想在資糧田中,故修了多年仍沒有效果。他請教其根本上師,後者問他是否觀想資糧田時遺漏了某位上師,於是他把那老師補進資糧田,果然證悟如泉湧現。由此觀之,連文字老師也要奉為上師(當時教字母的老師是僧人,而且藏族認為文字是學佛的重要工具),我們怎能不承認講經說法、灌頂口傳者為師父?

密乘對師徒關係尤為嚴格,雙方授受灌頂,師徒身份隨即確立。固然只有指出自己心性的那一位,方為根本上師,但不可否認其他曾傳授密法者亦為上師之一。《黑降閻摩續釋難》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奉為師,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因此,藏傳佛教經常強調傳授與接受密法者,必須先觀察對方是否具格。一旦授受密法,任何一方若有違師徒責任,即成重大惡業。

至於向不同上師逐一求取皈依,除了因為不了解師徒關係的內涵,也是因為誤解皈依的對象是某一個人。其實,皈依的對象是十方三世一切三寶,所有上師──包括皈依師及任何你欲依止的上師,都攝於佛寶或僧寶中。眼前的皈依師,乃擔任媒介或見證角色。此乃漢、藏佛教之共義,然而此二傳承中,都不乏把「皈依三寶」看作「皈依某某」者。

佛法重視發心,若皈依發自出離心或菩提心,當然功德無量;若是出於誤解,則沒多大意義。如果為了修復或增上皈依戒律,隨緣於不同上師座前重受皈依,亦無不可(其實每個灌頂前都必重受皈依戒、菩薩戒,已可達到相同目的);但有些人純粹為了收集不同款式的皈依證和結緣品,甚至只想物色新奇或合意的法名,則可謂本末倒置!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之一:帝洛巴

噶舉派:四大教傳,融歸一處。

眾主噶舉派是藏傳佛教八大傳承的一支,此傳承之所以名之為「噶舉派」是因為其源頭: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

帝洛巴出生於第十世紀,並不是一個太早期的大師、但有很高的歷史地位,主要原因在於印度雖有薩惹哈等許多大成就者出現,但是這些大成就者或是從「鄔金」等許多國家傳來大量單部的密續到印度;或是如鈴尊者般投入於建立或傳揚各別的密續。

而帝洛巴尊者最大的特色是:他曾得到了許多密續的傳承,因為他一生中曾不斷受到空行母的授記、前往印度的東南西北各地去接觸那些隱密而遁世的瑜珈行者大師們;當時的情況與現在密續廣傳的狀況不同,這些大師們大部分都只精通個別的密續,並且只傳予一兩位弟子。

因此,帝洛巴尊者主要到印度各地接觸「瑪當吉」為首的大成就者們,學習《密集金剛》、《喜金剛》、《勝樂輪》、《金剛四座》等密續;他得到這些傳教導後,把它歸納為四大傳承。當時大部分的印度成就者都只掌握一個傳承,而帝洛巴一人就掌握了四大傳承、成為「傳承掌握者」,而其傳承被稱為「四大教傳」;「四大教傳」在藏文被稱為「噶巴息以舉巴」,簡稱「噶舉」、「噶舉」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

噶舉派:遠傳承與近傳承

帝洛巴尊者主要的上師是瑪當吉,而他得到的四大教傳是:龍樹所傳承、拉瓦巴所傳承、大黑(黑尊者)所傳承、蘇卡悉地所傳承,他將這四大傳承歸納為一體,透過實修成為無爭議的行者。

嗣後,他不再需要接觸人類的上師,而直接從「法身金剛總持處」得到教導。所以,從歷史上來看,他得過很多「人」的傳承,但最後他不再需要經過人,而能直接從金剛總持得到傳承。因此,我們一般都會說帝洛巴有「遠傳承」跟「近傳承」兩種傳承。近傳承,就是親自從金剛總持處得到了所有密續的教導傳承。

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傳承是噶舉派、這是從「遠傳承」而說;我們以帝洛巴作為第一個人間祖師,則是從「近傳承」而說。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是藏人行政中央宗教部,委請各大教派領袖指派堪布學者介紹各自歷史的成果,噶瑪噶舉派指派的代表是子傑堪布,為 上師大寶法王所指派。經 上師大寶法王推薦,解脫協會將其內容採段落整理翻譯與呈現,共饗華語讀者。

堪布噶瑪雷通(子傑堪布),早年披剃於拉浪大吉祥寺國師嘉察仁波切座下,稍長後進入噶瑪巴祖庭隆德寺的佛學院就讀,依止國師嘉察仁波切、噶旺堪布等師資以研學;畢業後得「阿闍梨」位並承擔佛學院的部分教學責任,持續創作許多歷史課題的著作和藏譯英的佛學譯作迄今。

https://lodrorinchen.org/knowledge/detail/733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之二:那洛巴尊者簡介

2020-12-10

譯者:羅卓仁謙 文字整理者:柯君樺

那洛巴:智者之頂

帝洛巴最重要、最有名的弟子就是大智那洛巴。那洛巴是喀什米爾人,他在家鄉本就是非常有名的智者,後來前往印度中部、當時印度最有名的佛教學府——超戒寺,成為超戒寺的大學者,負責掌握北門的學術討論。雖然他成為大智者、也因此有了自信,自認對佛陀的教導——特別是一切密續——都有了深入的通達。
然而,有天他得到了空行母的預言:「雖然你是學者、但只精通文字而不了解意義。特別是你對密法的竅訣非常生疏,你最好去依止帝洛巴做為你的上師;你就有辦法通達竅訣、通達文意。」

那洛巴依循這樣的指示,經過了十二大苦行後、在帝洛巴的座下得到了許多竅訣,最後將這些竅訣歸納於後期藏傳佛法普譽的那洛六法。大智者那洛巴是佛法在印度未滅之前出生之人,而當時印度共許的智者有三位:大智者那洛巴、寂靜賢與無畏生密,其中無畏生密是寂靜賢的弟子、而寂靜賢則是那洛巴的弟子。可見印度當時最高超的學者,即是大智那洛巴。

另外,當時也有許多譯師從藏地前往印度求法,包括名聞遐邇的大譯師仁謙桑波、郭譯師、那措譯師、馬爾巴譯師等等……他們都曾親自在那洛巴座下求學,得到了灌頂、口傳、教授。可見大智那洛幫是當時印度最名聞遐邇的智者與成就者,毫無爭議的。

那洛巴:智者/瑜伽行者

大智者那洛巴的特點在於,當時雖然有許多的大智者、也有許多瑜珈行者:比如月稱論師雖然屬於密集金剛傳承中重要的大師,但是他是一個比丘而不是瑜珈行者;至於像畢瓦巴大師等雖然是瑜珈行者,但是否曾是出家的智者仍有些爭議。然而,大智那洛巴早年先出家、成為一個沒有爭議的大智者,後來成為一個遁世高超的瑜珈行者。所以,大智那洛巴,可以說是一個知識與實修都淵博的、毫無爭議的上師。這從後來印度出現的大師包括正念智論師、阿底峽尊者等,他們都有得過那洛巴的傳承可見。

若以藏地來看,雖然主要是由眾主噶舉派以那洛巴為祖師,但是薩迦派、覺囊派等都曾經得過那洛巴的法門,特別是在藏地中以《密集金剛》、《喜金剛》、《勝樂輪》的密續理論解釋系統,也大都是源自那洛巴。至於《金剛亥母》、《勝樂輪》等等的實修技巧,還有《度母》、《時輪》等等的實修技巧的源頭,則都是大智那洛巴。

大智那洛巴在印度有許多知名的學生,包括上座菩提賢等等……還有許多藏族的譯師;但他最重要的心子、無疑就是山南馬爾巴。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是藏人行政中央宗教部,委請各大教派領袖指派堪布學者介紹各自歷史的成果,噶瑪噶舉派指派的代表是子傑堪布,為 上師大寶法王所指派。經 上師大寶法王推薦,解脫協會將其內容採段落整理翻譯與呈現,共饗華語讀者。

堪布噶瑪雷通(子傑堪布),早年披剃於拉浪大吉祥寺國師嘉察仁波切座下,稍長後進入噶瑪巴祖庭隆德寺的佛學院就讀,依止國師嘉察仁波切、噶旺堪布等師資以研學;畢業後得「阿闍梨」位並承擔佛學院的部分教學責任,持續創作許多歷史課題的著作和藏譯英的佛學譯作迄今。

https://mokshah.org/news/detail/108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之三:瑪爾巴尊者簡介

2020-12-10

譯者:羅卓仁謙 文字整理者:柯君樺

瑪爾巴:求學不綴

山南瑪爾巴在十五歲離開藏地、到達尼泊爾,並在那洛巴的直接弟子們——包括龐庭巴為首等的坐下學習,後來在他們的指引下來到印度、拜見那洛巴尊者。他在那洛巴座下學習了《喜金剛》、《勝樂輪》以及《密集金剛》為首的許多密續,更在那洛巴的指引之下拜訪寂靜賢等許多大成就者、從他們那邊得到各自的傳承;這些成就者大都掌握了單部的密續傳承。瑪爾巴在那洛巴大師的指引之下,到特定的地方依止特定的上師、學習特定密法的理論、口訣與實修,如此遊學印度各地、甚至是斯里蘭卡等地方,依止很多上師、得到許多灌頂口訣與教授。

此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位上師是「梅紀巴」,因為瑪爾巴自己也曾說過,「那洛巴」跟「梅紀巴」兩位是他最主要的根本上師。然而,關於瑪爾巴如何拜會梅紀巴的過程,在其傳記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在瑪爾巴前往印度的三次旅程中,前兩次是親見那洛巴;第三次是見到那洛巴的智慧身,並同時親見梅紀巴。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那洛巴早年就已引導了瑪爾巴,讓他求學梅紀巴。
梅紀巴:大手印之光

梅紀巴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印度雖然有很多的成就者,但這些成就者大多是具備一些一些神通力的行者;而梅紀巴遠不止是如此的成就者,他更掌握了佛法的成就者的條件:也就是說,除了熟悉譁眾取寵的神通之外、更掌握了親見真理的智慧。同時,他也宣說了許多如何親見真理的道歌和大手印的教法。

我們一般會認為大手印的傳承源自於薩惹哈,經過龍樹、夏瓦里巴、梅紀巴等四人後到瑪爾巴這裡。然而,薩惹哈和夏瓦里巴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仍有爭議;不過梅紀巴毫無爭議是一位歷史上實際生活過的人物。當然,也有可能前兩位祖師主要是比較不為人所知。

總之,大手印、道歌等等的法教,從歷史上來看主要的傳播者就是梅紀巴。而瑪爾巴在梅紀巴的坐下學習《文殊真實名經》等口傳灌頂。

我們一般認為,瑪爾巴的兩個上師之中,瑪爾巴的密續灌頂、口訣、教授都是源自那洛巴,所以其瀉瓶傳承的大恩上師是那洛巴;但是他個人禪修體悟得到提升以及成長,則是源自梅紀巴的教導。所以,這兩位就是那洛巴的大恩上師。

瑪爾巴:藏傳密法理論之源

瑪爾巴譯師依循大智那洛巴的指導,拜見寂靜賢、智藏等很多成就者,從他們那邊得到完整的灌頂教授口訣之瀉瓶傳承,並再回到那洛巴的座下。那洛巴作為當時印度最有名的智者,他自然也掌握了這些大師個別掌握的密續傳承,他也都會將這些傳承再次瀉瓶傳給瑪爾巴。

如前所述,當時藏地的許多譯者包括瑪爾巴、郭譯師、卓米譯師等,都是親近過那洛巴的弟子。而瑪爾巴譯師個人,其翻譯的著作並沒有太多。其最大的特色在於,他掌握了一切的密法,特別是除了《時輪》以外的《密集金剛》、《喜金剛》、《勝樂輪》還有《金剛四座》等,所有的密續系統完整的灌頂、傳授和口訣,這是在整個藏地中無與倫比的。

密法理論最有名的無外乎《喜金剛》、《勝樂輪》、《密集金剛》等密續,其中一些密法在藏地有好幾個理論系統、有些就只有一個,但這些大部份都是源自瑪爾巴上師。另外,至於《金剛四座》和《大幻化網》等等的教學系統,也都只源自瑪爾巴譯師。所以,藏地的後期的密法學者,諸如布敦巴、薩迦五祖師、宗喀巴大師、覺囊多羅那它、竹巴噶舉的貝瑪噶波、第八世大寶法王等等,他們在解釋密法時,都會認為他們的理論源頭就是山南瑪爾巴。

瑪爾巴:富有口訣者

宗喀巴大師曾特別讚嘆瑪爾巴是「富有口訣者」,若我們從瑪爾巴傳下來的口訣來看,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讚譽完全不為過。其主要原因在於,藏傳佛教各傳承中,噶舉傳承主要的載體就是「那洛六法」,而那洛六法也是源自瑪爾巴譯師;另外,格魯派主要傳承的口訣是「密集金剛五次第」,這也是源自瑪爾巴。

其中,最特別的是上述的那洛六法,它並非個別密續系統的口訣,而是屬於一切密續系統的口訣:那洛六法裡的〈幻身〉和〈明光〉屬於《密集金剛》的口訣,〈拙火〉則屬於《勝樂輪》和《喜金剛》的口訣。〈頗瓦〉則是《金剛四座》的口訣;可見那洛六法,蘊藏了一切密續、特別是無上密續的口訣,而非只是個別密續的口訣。所以,如果要了解無上密續的口訣,那就自然必須學習山南瑪爾巴的口訣。

具體來說,若以薩迦派的〈道果〉傳承為例:〈道果〉主要是《喜金剛》的口訣,所以如果想了解《喜金剛》的口訣就必須學習〈道果〉;但反過來說,〈道果〉本身對於《密集金剛》等其他密續沒有太深入的解釋。另外一個藏傳極為有名的口訣則是〈時輪六加行〉:〈時輪六加行〉雖然對於我們了解《時輪金剛》有幫助,但是卻對於我們了解《密集金剛》、《勝樂輪》等口訣則較為無益。

然而,那洛六法本身匯聚了無上密續除了《時輪》之外的一切口訣、要義,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瑪爾巴最有名的口訣就是〈融遷〉,〈融遷〉具體來說是:將貪欲融化為大樂的拙火;將瞋恚融入為無瞋的幻身;將愚痴融化為無念的明光。總之,這些口訣是能夠讓我們在日常中的行住坐臥、乃至於睡著的時候,甚至是死亡中陰的時刻,都能在剎那中成佛的口訣。所以才說瑪爾巴是「富有口訣者」。

瑪爾巴有許多弟子,但他一個高瞻遠矚的教學方式在於:既然他以掌握了不可思議的密續理論和口訣,所以他並非將這一切都傳給每一個弟子、或者是只傳給一個弟子;而是將不同的系統託付給不同的弟子。他有所謂「四大柱」之弟子,並將《喜金剛》與《金剛四座》的口訣傳給南方的俄氏法金剛;《大幻化網》傳給梅氏;《密集金剛》傳給楚氏;《勝樂輪》則傳給密勒日巴;因此有些觀點認為瑪爾巴傳出了俄氏噶舉、梅氏噶舉、楚氏噶舉和密勒噶舉等等。

總之,瑪爾巴將他的密法系統獨立的傳給不同的弟子,致使了噶舉後續的流傳。而密勒日巴又是以《勝樂輪》的傳承聞名,因此如《青史》之中則將密勒日巴算在勝樂輪的傳承上師。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是藏人行政中央宗教部,委請各大教派領袖指派堪布學者介紹各自歷史的成果,噶瑪噶舉派指派的代表是子杰堪布,為 上師大寶法王所指派。經 上師大寶法王推薦,解脫協會將其內容採段落整理翻譯與呈現,共饗華語讀者。

堪布噶瑪雷通(子杰堪布),早年披剃於拉浪大吉祥寺國師嘉察仁波切座下,稍長後進入噶瑪巴祖庭隆德寺的佛學院就讀,依止國師嘉察仁波切、噶旺堪布等師資以研學;畢業後得「阿闍梨」位並承擔佛學院的部分教學責任,持續創作許多歷史課題的著作和藏譯英的佛學譯作迄今。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207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之四:密勒日巴與岡波巴簡介

2020-12-10

譯者:羅卓仁謙 文字整理者:柯君樺

密勒日巴:超越教派的典範

密勒日巴尊者是整個西藏的成就者之頂巖:他非常有名,幾乎不太需要介紹。
不過,具體來說,密勒日巴最大的特點是他的個人魅力:雖然噶舉派以密勒日巴作為祖師、但並不只有噶舉派尊敬密勒日巴;除了噶舉派之外的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以密勒日巴作為實修者的典範。同時,無論哪個教派都認為若要實修清淨的教法、得到成就,都會以密勒日巴的傳記、道歌、思想作為範例,如此能對我們的自心有所幫助,並使我們得到改變,終究可以成就智慧的功德。所以可以說,密勒日巴是整個藏傳佛教,不分教派、毫無爭論的典範。

正因為密勒日巴是一個很清淨的修行者,所以他的傳記也啟發了佛教以外的許多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教徒。甚至於許多非佛教徒都對密勒日巴有高度的肯定。他的傳記有許多能啟發人的地方,讓人大笑、讓人流淚,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實修者的範例是遠勝過密勒日巴。

總之,密勒日巴出身後藏地區,但在修行的時候曾經在喜馬拉雅、現在的尼泊爾地區大量的旅遊,所以他有很多尼泊爾籍的弟子。因此,現在尼泊爾各地幾乎都有密勒日巴當年的修行山洞。他的眾多門徒中,有三個弟子最為重要:如日之弟子岡波巴,如月之弟子惹瓊巴,如星之弟子囊宗日巴;這三位是他的傳承繼承者。其中,惹瓊噶舉與囊宗噶舉最後都歸到達波噶舉、也就是岡波巴的傳承中。

所以,達波噶舉無疑是密勒日巴傳承的最核心繼承者。

岡波巴:達波噶舉的創始人

岡波巴大師,是佛陀所預示的藏族大師中最毫無爭議、並明確受到佛陀所預言的一位聖人。岡波巴大師的傳記有許多版本,其中目前最受普世認可、且毫無爭議的,是由岡波巴的弟子、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噶瑪巴問答集》裡所記錄的〈岡波巴生平〉。

據此文獻的記載:首先,岡波巴出家時依止阿里巴上師,據說這位上師是密勒日巴的弟子,他從此師處間接得到許多密勒日巴的教導。岡波巴將這些教導付諸禪修的時候得到了許多體會和證量。接下來他到彭地親近噶當派的上師們,主要修持菩提心、出離心等許多禪修,但在有一定程度後,深感自己陷於瓶頸,所以決定親自拜謁密勒日巴尊者。因此,他前往後藏地區,並在密勒日巴座下親近十三個月,得到了〈拙火〉為首的一切口訣,最後回到家鄉主修拙火;但回到家鄉之後,他並沒有立刻得到拙火的證量,而是如密勒日巴的預言般密修七年,最後才得到了圓滿——這是岡波巴親自向杜松虔巴所說。

岡波巴大師的教學特色在於,他認為修行的核心就是禪修、而禪修的階段是「出生證量」跟「圓滿證量」;此處禪修的首要目的是「體悟實相」、亦即體悟「心的實相」。以此作為教學目標,他在教育弟子時,並不會依弟子的年紀、狀態、背景而有所差異,因此往往有許多年輕的弟子,也可以很快的得到體悟。當時的前藏、後藏地區許多知名的大善知識、大格西、大上師,他們雖然有很多知識、得過許多口訣,但大多在禪修上並沒有篤定的體悟;或者是產生體悟後無法圓滿這樣的體悟、無法將這樣的體悟臻致究竟。這些大善知識很多都來到了岡波巴坐下,在得到了他的指導後、幾乎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產生證量、或者將這個證量臻致圓滿。

因此,當時有一個寓言:若能得到岡波巴的指導、再笨的人也能夠得到穩定的禪定結果。岡波巴大師的這種指導方式叫做「大手印」:大手印禪修系統,主要是將他噶嘎當派得到的顯教實修理論、以及密勒日巴所教學的密法傳承、也就是瑪爾巴噶舉、密勒噶舉所傳下來的法整合一體,成為「達波噶舉」。

岡波巴的教學特色:岡波巴四法

達波噶舉在岡波巴手上所鑄造出來的特點,是將瑪爾巴傳承下來的密法、以及噶當派傳承下來的顯教整合;這正是因為岡波巴在尚未拜見密勒日巴之前,曾經在噶當派中親炙紐融巴、賈淵達等善知識,所以我們認為,達波噶舉的特點可以從「見」、「修」、「行」三個角度來看:其「見」的傳承源自賈淵達;「行」的傳承源自紐榮巴;這裡的「行」指的是大乘菩提心、出離心等等的生活態度。所以說,岡波巴的「見」與「行」共源自噶當派,而「修」即是他的大手印傳承,則是源自密勒日巴處所傳下的那洛六法與大手印、解脫道與方便道雙運之口訣。

所以,岡波巴的系統就是密法與顯教整合在一起的圓滿傳承。
岡波巴將這樣的體悟整合在岡波巴四法中:「心慕正法,法向正途,途上無惑,惑轉成智。」他認為此即我們修行時,整合一切顯密的關鍵,並有剛性的順序排列

一、心慕正法:意指行人厭離輪迴、欣求解脫。
二、法向正途:意指行人修習大乘的空性智慧與菩提心。
三、途上無惑:意指透過岡波巴所傳承的大手印禪修系統來認識心性、出生體悟。
四、惑轉成智:意指透過密法的本尊瑜伽、〈那洛六法〉等等口訣,圓滿此體悟。

可見,這是一個初學者經歷噶當派的道次第、大手印禪修以及密法瑜伽,將體悟付諸圓滿的過程。
總之,岡波巴大師意識到「道次第」的重要性,因而寫下《解脫莊嚴論》和《勝道寶鬘論》為首的著作,使達波噶舉具備顯密的圓滿教導。

這也是為什麼第七世大寶法王曾經非常有自信的說:「當時藏地的顯教沒有勝過尊主阿底峽所傳承的噶當派;密教則沒有勝過山南瑪爾巴所傳承的瑪爾巴噶舉;將此兩大河流歸納一處的,正是岡波巴法王,可見其所開創到達波噶舉,就是一個最為圓滿的傳承。」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是藏人行政中央宗教部,委請各大教派領袖指派堪布學者介紹各自歷史的成果,噶瑪噶舉派指派的代表是子杰堪布,為 上師大寶法王所指派。經 上師大寶法王推薦,解脫協會將其內容採段落整理翻譯與呈現,共饗華語讀者。

堪布噶瑪雷通(子杰堪布),早年披剃於拉浪大吉祥寺國師嘉察仁波切座下,稍長後進入噶瑪巴祖庭隆德寺的佛學院就讀,依止國師嘉察仁波切、噶旺堪布等師資以研學;畢業後得「阿闍梨」位並承擔佛學院的部分教學責任,持續創作許多歷史課題的著作和藏譯英的佛學譯作迄今。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208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之五:岡波巴的弟子們

2020-12-10

譯者:羅卓仁謙 文字整理者:柯君樺

岡波巴的弟子: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

岡波巴的弟子極多,開枝散葉建立了許多傳承,;我們一般認為岡波巴有四個根本傳承、八或十個支分傳承,而這種傳承的歸納方式大概是在十四世紀左右發生的。事實上,岡波巴大師傳出的傳承比這個數字更多、岡波巴大師高弟-帕摩竹巴的傳承也更多;譬如娘瑟日巴等的傳承因為到了十四世紀前已經終結,因此就沒有被算到所謂的四根本、八支分傳承裡面。

上述的四根本傳承源自岡波巴,八支分傳承則源自帕摩竹巴;但比如我們岡倉噶舉的大成就者蔣巴桑波在他的《大手印短祈請文》裡面說:「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此時此處的「四大八小」指的就是岡波巴自己的弟子、並不是指四大傳承來自岡波巴、八小傳承來自帕摩竹巴。岡波巴大師的四大傳承包括薩東修恭,八小傳承則包括岡波巴大師祖寺的繼承人,包括戒藏禪師、達波持律者等這些大師;一般來說,岡波巴大師所謂最資深、事業最廣大的弟子、也就是「四大傳承持有弟子」,這指的是戒藏禪師、帕摩竹巴、噶瑪巴杜松虔巴和巴融噶舉的達瑪旺秋。

不但是蔣巴桑波使用「四大八小」這個詞,第四世夏瑪巴、達隆噶舉的阿旺南嘉,他們也都認為岡波巴大師的弟子有所謂的「四大八小」和「四大傳承持有者」的分類。到了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時代,才開始將「四大八小」歸類為岡波巴大師的四大傳承和帕摩竹巴金剛王傳承的八小傳承;總之,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八小」名詞使用的差異。有些人認為「大」、「小」這樣的用詞有不敬的嫌疑,然而這種質疑最早是由不丹的傑堪布・根敦仁謙所說;

然而,岡倉噶舉認為,所謂的「大」跟「小」並不是指好壞,只是指創派者的輩份、資深程度而列,所謂「大」跟「小」指的只是前後、長幼,並不是優劣廣狹的差異。總之,有些人也使用「四長八幼」的方式來稱呼它,但這好像很難找到大家公認的用詞方式。比如說,當我們講「四大八小」的時候,指的就是岡波巴大師所分出的「四大」以及「四大」之中帕摩竹巴金剛王所傳出來的「八小」;但是這樣的方式並沒有歸納一切的噶舉,例如岡波巴大師自己的祖庭達拉崗布寺繼承的「祖庭噶舉」也就不歸類在這「四大八小」之中;

「祖庭噶舉」源自於戒藏禪師,戒藏禪師有兩個傳承:一個就是此「祖庭噶舉」並以達波扎西南嘉等等的大師聞名,另外一個則是從戒藏禪師的弟子—祥仁波切所傳承的「蔡巴噶舉」。另外從噶瑪噶舉分之出去的蘇芒噶舉與乃多噶舉也都沒有被歸納在「四大八小」之中。

岡波巴的弟子:遍佈藏地各區

當然,教派的分開並不是源自於對立,而主要是來由於地區:比如說帕摩竹巴的八個傳承之中,在山南地方主要是雅桑噶舉和修賽噶舉;在後藏地區的則是綽普噶舉跟凌日噶舉(別名竹巴噶舉);前藏的東北方則是直貢噶舉和達隆噶舉為主;康區則是瑪倉噶舉和也巴噶舉等等……可見噶舉的支分差異,主要源於地區的不同。在此之上,有些支派分支也源於源頭上師的系統跟教導之別:帕摩竹巴的密法、巴隆塘巴的「融遷」、噶瑪巴的「直指三身」和「氣心無別」、直貢噶舉的「大手印五支」、達隆噶舉的「三聚」……可見,不同傳承也有各自流行的教導。總之,噶舉派分裂成這麼多的支派,正是噶舉派廣傳的代表。
親炙岡波巴大師的弟子中,帕摩竹巴金剛王傳承的弟子最多、傳承最廣闊的則是直貢怙主吉天頌恭。在直貢怙主吉天頌恭的時代有一句諺語:「每一座山、每一座平原都充滿了直貢人」。另一位大師臧巴嘉惹,他的弟子羅氏布衣師和果倉巴兩位也是竹巴噶舉的開創、傳播者;而達隆噶舉的後代傳人、管譯師・宣奴貝則是《青史》的作者,被公認為藏傳佛教中歷史學識無人能及其右的一位大師。
可見噶舉派的傳承極為之廣闊,對藏傳佛法的貢獻也極大。


《眾主噶舉派源流簡介》是藏人行政中央宗教部,委請各大教派領袖指派堪布學者介紹各自歷史的成果,噶瑪噶舉派指派的代表是子傑堪布,為 上師大寶法王所指派。經 上師大寶法王推薦,解脫協會將其內容採段落整理翻譯與呈現,共饗華語讀者。

堪布噶瑪雷通(子傑堪布),早年披剃於拉浪大吉祥寺國師嘉察仁波切座下,稍長後進入噶瑪巴祖庭隆德寺的佛學院就讀,依止國師嘉察仁波切、噶旺堪布等師資以研學;畢業後得「阿闍梨」位並承擔佛學院的部分教學責任,持續創作許多歷史課題的著作和藏譯英的佛學譯作迄今。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209

藏傳佛教瑪倉噶舉簡介

藏傳佛教瑪倉噶舉是曲傑瑪巴-謝樂怡希(1134-1203) 傳授釋迦牟尼佛的法義與密續所創立。曲傑瑪巴-謝樂怡希生於藏東芒康,就讀於佛學泰斗的桑瀑佛學院,親近跟隨許多大成就者,最後師承帕木竹巴大師(1110-1170),精通噶舉派與薩迦派甚深修行法,為帕木竹巴大師最重要八大心子之一。西元1167年,曲傑瑪巴遵循帕木竹巴大師的交代而回到家鄉芒康弘揚佛法,於此創建札西修噶寺,以噶當巴傳承為所有顯法為主; 以噶舉密法傳承為主、薩迦密法傳承為副的瑪倉噶舉傳承。

曲傑瑪巴的心子-卓貢仁千尊者(1170-1249) 於1200年在藏東芒康興建中陀內薩寺。曲傑瑪巴與卓貢仁千於瑪倉噶舉寺院內作育英才教授無數學生、更有數以千計的弟子於此研讀佛法與閉關,即身成就者眾多。卓貢仁千晚年預知瑪倉噶舉未來將會遭遇障礙與破壞,他發願轉世護傳承,饒益與此傳承有緣分的行者,並預言轉世至以“噶瑪”為名化身時,肩負瑪倉噶舉的復興。其預言在1639年發生,蒙古軍隊摧毀兩所寺院,雖經重建,卻於1718年再度受準噶爾蒙古人破壞,教派自此進入式微。然即使歷經顛簸,法脈仍代代相傳不受間斷完整地傳承至第十一世貢日噶瑪仁波切,於後經認證為卓貢仁千的轉世。

本傳承法脈可由本二大傳承寺院:修噶寺與中陀寺來貫穿本傳承的歷史。

修噶寺

藏傳佛教瑪倉噶舉的第一座寺院札西修噶寺於西元1167年,因諸殊勝因緣俱足,由祖師曲傑瑪巴尊者於芒康檔帝所興建,簡稱修噶寺,開啟瑪倉噶舉傳承。

帕木噶舉的教法為當時藏傳佛教的翹楚,依此教法而大成就者不勝枚舉,其中以帕木竹巴尊者之八大心子為翹楚中之最。曲傑瑪巴尊者(1135-1203) 是帕木竹巴尊者最鍾愛的心子之一,得完整的帕木噶舉教法、惹瓊殊勝諸法及薩迦道果。曲傑瑪巴尊者以帕木噶舉的教法與惹瓊殊勝諸法為根本,輔以自己實修的親身經驗,因才施教,教法清楚簡單有條理,讓修行者更易覺悟,故跟隨的弟子越來越多,當時的藏東幾乎全是曲傑瑪巴尊者的弟子。

修噶寺草創初期約有八百位出家眾。佛學院規定出家僧眾需先精熟佛學概論,並參加測試,考試合格者才由曲傑瑪巴尊者親自口傳、耳傳密法,前往寺後方的山上關房閉關修行。依止本派教法閉關修行後,獲得虹光大成就者無數,瑪倉噶舉的聲名漸漸遠播,懇求聽法者愈來愈多,紛紛成立分院在各地以幫助方便修行者。

當曲傑瑪巴尊者閉關時,寺務則交由心子卓貢仁千(1170-1249)尊者管理,卓貢仁千為曲傑瑪巴大師最鍾愛信任的二心子之一,盡得全部瑪倉噶舉的教法精髓與惹瓊殊勝諸法,是卓越的實修行者。當曲傑瑪巴尊者圓寂後,卓貢仁千便將修噶寺的住持地位轉交給同門的揚桂怡希蔣切尊者(1185-1245)。揚桂怡希蔣切擔任住持時,寺中的出家眾增至二千多位,寺院規模亦逐漸擴大,而成為當時大寺院的代表。

桃花落盡,風雪欲來,蒙古騎兵揮師舉兵南侵芒康區,芒康區大部分噶舉傳承、寧瑪傳承與薩迦傳承的寺院幾被毀滅,而修噶寺因住持揚桂怡希蔣切尊者的機智與軟硬兼施,讓修噶寺避開此次的災禍與迫害。

為讓珍貴的傳承法脈綿延不斷,嘉惠後世修行者,卓貢仁千與揚桂怡希蔣切二位尊者同心協力將上師曲傑瑪巴尊者所留傳下的佛經與儀軌,用金子做模板、刻印希望能常久保存而不糢糊遺漏。另外,以金子為材質,興建舍利塔,供奉上師的舍利子,每日誠敬頂禮,一如往常猶如上師在世時。

揚桂怡希蔣切尊者是另一位瑪倉噶舉傳承的大成就者,不僅睿智與慈悲,生前即證悟大手印圓滿次第,身後留下珍貴的七彩舍利子。其大心子介那瓦蔣丘札巴尊者繼任修噶寺的第三任堪布。介那瓦蔣丘札巴尊者持續為保存傳承上師們的教法努力不懈,並且興辦佛學院,鑄造一千尊佛陀的金像供奉於寺內,莊嚴威赫無比的佛像,令人一見佛像即生起無比的喜悅心與信心,而種下學佛的善因緣。介那瓦蔣丘札巴尊者預知自己即將圓寂,便將住持地位交付給大心子悟茲瓦所南怡希尊者,繼任為修噶寺的第四任住持。

悟茲瓦所南怡希尊者是位卓越的實修者,且善長管理寺務。在古西藏時代特別有個文化習俗,每座寺院於佛陀降服外教的這一天,都會舉行大法會迴向給所有有情眾。不過於深山中修行的人,幾乎是不下山參加法會。令人驚訝的是修噶寺每年在這一天所舉辦的大法會,實修行者都會下山來參加,每次都達一萬位以上。薩迦法王達瑪帕拉、大成就者拉茲達等眾多尊者皆寫信偈詩表揚尊者的慈悲與功德,當時的人皆說悟茲瓦所南怡希尊者猶如帕木竹巴尊者的再來世。

悟茲瓦所南怡希的大心子仁千蔣切繼任第五任扎西修噶寺的堪布,為瑪倉噶舉教法盡心盡力。此時在修噶寺寺院後上方閉關者多時五百位,少時三百位,而依此教法閉關後無數的虹光成就者與大手印成就者,修噶寺的聲譽因此遠播東土。仁千蔣切尊者感恩上師的教導恩澤,用金子鑄造上師悟茲瓦所南怡希像與大日如來佛像供奉,持續供養出家僧眾、幫助貧窮和生病的藏民、支援醫療設備,常常巡視瑪倉噶舉各分院與巡回教授佛法。當時的西藏國王是薩迦法王,法王非常喜悅、讚揚仁千蔣切尊者的所作所為,責由宰相薩迦蔣切,代表法王致贈許多禮品與表揚信給仁千蔣切尊者。

仁千蔣切的大心子緯瑟喇嘛,盡得所傳,但喜愛到處雲遊,傳播瑪倉噶舉派的教法,不喜拘泥於寺院,故未擔當修噶寺的堪布,而由心子南卡森給擔任修噶寺的第六任堪布。緯瑟喇嘛的再來轉世者是泰錫度仁波切。

中陀寺

卓貢仁千尊者受邀請至芒康縣中陀村開示佛法,尊者蒞臨此地時,見當地地靈人傑,山脈恰似ㄧ座座天然的屏幛,了知若在此地興建瑪倉噶舉的寺院,必能利益更多眾生。返回修噶寺稟明上師曲傑瑪巴尊者,取得上師同意後,西元1200年,卓貢仁千尊者(1170-1249)興建瑪倉噶舉另一座重要的傳承寺院中陀內薩寺,簡稱中陀寺,與修噶寺並稱為瑪倉噶舉兩大代表寺院,貫穿瑪倉噶舉傳承法脈,當時人們譬喻兩大寺院如同太陽與月亮的關係,相互輝映,護佑著眾生。

中陀寺大殿內的佛陀像高約二層樓,慈悲莊嚴無比,見到猶如親見佛在世,令人心中感動非常。依佛經典所載而鑄造供奉的金剛手菩薩、度母、蓮師、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諸佛像,法相皆清淨莊嚴圓滿,令人心生喜樂。為了感恩瑪倉噶舉傳承上師們的教導恩澤,並希望將教法完整常久保存,卓貢仁千尊者不惜用金子與銀作模版,刻印佛經典各一百八十部。

中陀寺在初期,出家僧眾有一千三百位,於寺後方山上閉關的實修行者有七十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冬盡春來,時間累積了聲譽,求法者日漸增多,各地紛紛請求開辦分院教授,卓貢仁千尊者為法弘利生,不辭辛苦,巡迴開示,弘揚瑪倉噶舉教法,聽聞到尊者的開示而頓悟的人不少,也有人僅見到尊者就生起法喜,當時人們形容瑪倉噶舉教法好比雨後陽光,溫暖普照西藏每一角落。中陀寺此時共有二十三所分院。

中國元朝國王迎請薩迦班智達,到中國境內宏揚佛法,薩迦班智達要去中國之前特別寫信給卓貢仁千尊者並隨信附上用金子刻印的佛經,信中提起自己將前往中國傳法,希望途中先繞行至修噶寺拜訪他。西元1244年,卓貢仁千尊者帶領修噶寺與中陀寺總共四千多位出家僧眾,攜帶寶傘蓋、八吉祥、鼓樂等吉祥物,於修噶寺大門恭迎薩迦班智達、八思巴與卓貢察那尊者的來訪。智者相見歡,相惜相知,薩迦班智達非常激賞與喜悅卓貢仁千為延續佛法所做諸行為,卓貢仁千尊者非常喜悅有此機會薩迦班智達相見討論佛法。薩迦班智達希望幫助修噶寺與中陀寺,希望卓貢仁千尊者派一位弟子隨他們到元朝見其國王,幫助瑪倉噶舉教法能遠播至元朝,然卓貢仁千尊者婉謝好意並未派一位弟子隨行。

經過幾年,薩迦八思巴寫信給卓貢仁千尊者詢問近況,隨信附上元朝國王所贈送的絲綢布緞、巨大象牙、珍貴銀製品等禮物,元朝國王請求卓貢仁千尊者幫元朝加持迴向。法王噶瑪巴從元朝回來時,亦寫信給卓貢仁千尊者,讚揚為佛法延續所作與甚深的修行。

卓貢仁千尊者在世時,修噶寺與中陀寺共有分院一百八十所證悟大成就者無數。人人景仰與依靠著尊者,故人人在尊者名字前加上“卓貢”兩字,意味尊者是保護眾生,領導眾生的怙主。尊者圓寂時,不管是不是尊者的弟子,每一位都很悲傷,感覺世界上沒有了陽光!薩迦班智達特別寫一封信給康區所有的人,希望大家能節哀順變。

卓貢仁千尊者大心子敦巴趣廷旋惹尊者繼任中陀寺的第二任住持,敦巴趣廷旋惹尊者感恩上師敦敦教導與讓後學者能瞻望一代大師的風采,特用金子為材料,鑄造栩栩如生的上師雕像,安放於中陀寺內,興建的舍利塔供奉上師的舍利子,總共興建一百八十座舍利塔,分送給一百八十所分院供養,將上師所寫的儀軌,用金子作模刻印,常久保存在大殿內。

西藏國王八思巴三十一歲(西元1265年) 寫信給墫巴趣廷旋惹尊者,提起他於秋天由中國返回西藏,途中希望先到中陀寺住一陣子。墫巴趣廷旋惹尊者率領修噶寺與中陀寺所有出家僧眾,帶寶傘蓋、八吉祥、鼓樂等吉祥物,在寺院大門迎接西藏國王八思巴的來訪與居住。八思巴尊者在中陀寺住時寫下許多珍貴的薩迦本尊修行密法儀軌,由墫巴趣廷旋惹尊者用正楷字體記錄流傳於後世至今。

滾丘蔣切尊者擔任中陀寺住持時,新興建八所瑪倉噶舉傳承分院,出家眾又增加二千多人,結夏安居時出家眾多達一萬多人。滾丘多傑尊者擔任中陀寺住持時,再新興建三所瑪倉噶舉傳承分院,以便日益增多的出家眾安心學法。瑪倉噶舉傳承在藏東康區倡盛四百多年,直至西元1639年因蒙古入侵而式微,蒙古軍隊駐紮於修噶寺與中陀寺長達二十年,迫害寺中。

中陀內薩寺與修噶寺並稱為藏傳佛教瑪倉噶舉的兩大代表寺院,人們譬喻兩大寺院如同太陽與月亮的關係,相互輝映。

卓貢仁千尊者(1170-1249)的轉世者-第十一世貢日噶瑪仁波切從噶瑪寧巴成就者處受傳瑪倉噶舉法脈,終身於山林高山上閉關修行,獲證甚深大手印與大圓滿,是享譽盛名的虹光大成就者,其偈「似我證得虹光身,雷光閃電何能勝,惹瓊噶瑪勇猛力,摧伏虛空羅剎毒!」至今仍流傳於芒康民間。瑪倉法王第十二世貢日噶瑪仁波切接受其前世心子曲札甲措尊者的上供瑪倉噶舉教法,為當今瑪倉噶舉傳承持有者。瑪倉法王貢日噶瑪仁波切是現代著名的佛學學者,其著作被收藏于印度達蘭薩拉西藏圖書館、英國倫敦國家圖書館與台灣國家圖書館; 也是當世佛法實修者,常年閉關修行,與在歐洲、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弘揚瑪倉噶舉教法,幫助弱勢家庭,贊助孤兒獎學金與資助閉關的修行者。

http://www.martsangkagyuofficial.org/cn/about/
白衣神咒之謎

文殊摩詰 撰

千年古咒 歷久不衰

吾自小已持白衣大士神咒,並供奉大士聖像,其感應如響,所求心願,都令滿足。白衣大士,為觀世音菩薩化身之一,身穿雪白衣裳,手執楊枝淨瓶,即人稱的白衣觀世音菩薩。

白衣大士神咒,所以在坊間流傳歷久不衰,相信其原因亦在於靈應非常,故為眾修持者加以大量印贈流通;加以持念此咒圓滿一萬二千遍時,必需印送一千二百份廣結善緣,是以此咒之各種印贈本,在各大寺廟中及佛經流通處都屢見。

持念白衣大士神咒,圓滿一己個人善心願,總的要持一萬二千遍,此咒數對於初機修學來說,應為不難;但相對觀世音菩薩的其它法門,如四十手眼而言,最少一首真言都要持滿達九十萬遍方見成效。因此,眾多初機佛子,都擇白衣大士神咒而作主修之法。


白衣神咒之謎

文殊摩詰 撰


千年古咒 歷久不衰

吾自小已持白衣大士神咒,並供奉大士聖像,其感應如響,所求心願,都令滿足。白衣大士,為觀世音菩薩化身之一,身穿雪白衣裳,手執楊枝淨瓶,即人稱的白衣觀世音菩薩。

白衣大士神咒,所以在坊間流傳歷久不衰,相信其原因亦在於靈應非常,故為眾修持者加以大量印贈流通;加以持念此咒圓滿一萬二千遍時,必需印送一千二百份廣結善緣,是以此咒之各種印贈本,在各大寺廟中及佛經流通處都屢見。

持念白衣大士神咒,圓滿一己個人善心願,總的要持一萬二千遍,此咒數對於初機修學來說,應為不難;但相對觀世音菩薩的其它法門,如四十手眼而言,最少一首真言都要持滿達九十萬遍方見成效。因此,眾多初機佛子,都擇白衣大士神咒而作主修之法。

奇驗非常 疑迷待破

白衣大士神咒,其出處一直是個謎團;有修行人言白衣大士神咒是夢授之咒,有修行人更言此咒是偽,於大藏經中並沒有記載。

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三編》卷一上冊,《覆丁福保居士書一》中,曾開示有關此咒:「.......白衣咒未見出處,想菩薩俯順劣機夢授之類也。然以至誠心念者,無不所求皆應,有願必從。但佛門知識,不以此教人,以無出處,恐後人杜撰,及妄謂佛經皆非的確從佛國來,多屬後人偽造之端耳。俗念增數句,乃祝願之詞,有亦無礙,無亦無礙。王漁洋所記未附入函,亦不須寄來。菩薩隨機施化,不可以常格測度,豈可以凡夫知見而加判斷。但當仰信而奉行之,則其利溥矣.......」

已故淨土宗一代師範李炳南居士,在其大著《佛學問答類編.密宗第十一》中,曾解答此咒之疑問:

問:「白衣神咒」學人疑為「外道」偽造,其實此咒是否「外道」偽造?(呂淨安)

答:此咒普遍流行,然藏中未載,故說為偽。且此咒語之組織,梵漢混雜,更令人生疑。細味之,開首為誦皈依,結尾乃是回向,惟中間是咒。究其竟語為何,須求通曉梵音者證之,方能定其是外非外也。

聖嚴法師在其大著《觀世音菩薩》一書中,亦對此咒有如下描述:「此咒的出現和流傳,為時更遲,不知出於何經,為何人譯出,大概是出於大士化現時為某人所授的法門,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內有「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的句子,相當俚俗化,近於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可見,其中的歸敬三寶,歸敬觀世音菩薩,歸敬摩訶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所以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遍。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願,一願不成再持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張。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三稱三拜)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怛垤哆 唵 伽囉伐哆 伽囉伐哆 伽訶伐哆 囉伽伐哆 囉伽代哆 娑婆訶 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為塵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於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凡為正當心願,如求癒病、消災、解危、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


神咒真相 重現娑婆


其實白衣大士神咒,並非偽做,原咒記載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一冊,密教部四之《陀羅尼雜集》卷九中,只是其名為《觀世音說隨願陀羅尼》及咒文與今之流通本稍異,故不為人發現留意。《陀羅尼雜集》記載此咒的內容為:「南無觀世音菩薩 但提(口他) 呿羅婆多 呿羅婆多 伽呵婆多 伽婆多 伽(口伐)多 莎呵。 行此陀羅尼法,應靜處專精禮拜遶塔,誦是陀羅尼萬二千遍,當見觀世音菩薩,一切所願隨意皆得。」


大悲菩薩 苦海慈舟


茲從各靈驗錄中,輯證白衣神咒之眾多感應事跡,以明菩薩之救苦不虛,亦啟增新舊修此法門者之正信心。以下真人真事,輯錄自《觀世音菩薩靈應事蹟實錄》,由智成居士敬輯;此書亦是吾初信佛時最愛看之感應錄!
噶瑪噶舉傳承的修行次第(初學者必讀)------節選自噶瑪噶舉中國論壇

開示:泰錫度仁波切
摘錄:《根道果》
錄入:【觀世音.噶瑪巴】編輯組 噶瑪鄔金

讓我來告訴你在我們的傳承裏是怎麽做的,其他的傳承與其他的老師有他們自己的做法,而我們的傳承是這樣的。不論你是誰,首先,你要皈依佛法僧,然後你會做一些基本的修持,象是觀音法的修持。這中間,在某個階段你必須受菩薩戒,不論你是受持完整的居士戒,或是受持比丘或比丘尼戒,由你自己決定,但是你必須要守最基本的戒律。

這個之後你會領受一些基礎的修持法門,我們有十二基礎法門或稱“十二前行”,前八個我們依次修行,做完前一個才做下一個。首先是四思維:暇滿人身難得,死亡無常,業力因果,與輪回是苦。我想這些你們都已聽過很多遍了,我在解釋修心七要的時候,會再簡述一次。

那些不進入長期閉關的人,接下來會開始做四不共加行,以凈化業障與累積資糧,這部分我們俗稱為四加行。第一部分是頂禮,著重在身體方面的凈化,然後是持誦金剛薩埵的百字明咒,這是針對“意”與“語”的凈化,接下來是獻曼達以積累福德資糧,之後是上師瑜伽以積累智慧資糧,以及灌頂或加持的傳受,如同我們在灌頂中得受的一樣。這些修持要做多少遍,依個人自己的選擇而異,有些人做了很多遍,有些人做過兩遍,大部分的人最少做過一遍。然後,我們做象八關齋戒(音譯“紐涅”: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斷食儀軌)之類的修持,人們依他們的意願盡可能的多修遍數,不過108遍是個好數目,我們稱之為“紐涅恰佳”。

這個之後,我們通常會接受灌頂,修習個人的本尊,我們傳承的主要本尊是金剛亥母,因為化身佛的女性部分象征智慧,化身佛的男性部分象征方便。方便事實是指以方便法來開發智慧,所以,我認為代表智慧是要比代表方便更要高一點。因此,我們的傳承是以金剛亥母為主尊,而不是勝樂金剛。

在接受過金剛亥母灌頂之後,我們做三個階段的修持,外修持、內修持與密修持——三類,三階段的修持。開始時,做相當數目的持誦,火供與觀想是每個階段都做。在我們圓滿了這些修持之後,接受勝樂金剛的灌頂。勝樂金剛也是一個完整的修持法門,在圓滿了勝樂金剛的修持之後,修持者會接受那若六瑜伽(那若六法)的灌頂與做實際的修持。最後,在完成了上述的這些修持之後,也許這些修持者已經準備好接受直指心性的傳授了。

在這些所有修持過程當中,護法瑪哈噶拉的修持也是同時進行的,這包括瑪哈噶拉的觀想,持本尊咒等等——完整的瑪哈噶拉修持。瑪哈噶拉與瑪哈噶利總是觀想在一起的,他們就象是金剛亥母與勝樂金剛一樣,我們不僅視他們為護法也視他們為本尊。其他護法則僅是護法而不是本尊,但瑪哈噶拉與瑪哈噶利既是護法也是本尊,他們是本尊化現為護法。

以上是一個可行的修行次第的例子,一般人不做這樣的修持,他們僅僅持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悲美吽”,他們參加灌頂也聽聞教授,但只持誦“嗡嘛呢悲美吽”,有時也修持紐涅的斷食儀規,他們的目標在完成一億遍的“嗡嘛呢悲美吽”。他們反復的持誦,有許多老人家完成了5、6、7、8乃至10遍的一億遍“嗡嘛呢悲美吽”。我們稱每十萬遍叫“通”,他的文意是海螺貝殼。他們有時也用轉經輪,轉經輪是順時針方向旋轉,海螺通常是放在轉經輪的底部,中間隔著一個竹片,海螺被竹片創擊,就會磨損,一般認為每念誦一億遍“嗡嘛呢悲美吽”,就會磨損一個海螺。我知道用這樣的方法,有人在一個星期時間內,就能完成一個海螺,正常是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但如果你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而且一直用著轉經輪,那麽你有可能在一周內完成,當然,他們不是用鐵片而是用竹片。如果他們是用鐵片的話,可能兩個小時就報銷一個海螺。這些人,有的會把磨損的海螺(草字頭+鬼)集起來制成念珠,所以,象是這樣的念珠,就代表他們完成的遍數。這是他們的修持方法,非常簡單。但是,你想做有系統的修持的話,就要用我現前說過的方法,在道上次第修行。

另外一種修持方法,是準備好做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修持。所有的修持都包含在這個閉關修持裏了:前行的修持,兩個護法的修持,兩個本尊的修持,以及所有身體方面的瑜伽修持,包括呼吸法在內。這是非常嚴謹的閉關,只有同期的閉關者之間可以講話,有些人甚至在閉關內持禁語戒。這種方式,你可以快速的修持,三年三個月不算什麽,如果你已經超過三十三歲的話,你已經經歷過十次以上的三年三個月的生活了。

經歷過上述的所有修持,則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也就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了。


【觀世音.噶瑪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整理

【德威仁波切(持明丹珠)簡介】

明心精舍住持金剛阿闍黎 德威仁波切(持明丹珠Tulku Rigzin Tenkyung),為藏傳正信佛教金剛乘寧瑪派(紅教)的漢人轉世活佛。並由紅教敦珠與瑞工瑜珈士(Repkong Ngapa)傳承貝瑪歐塞林閉關中心佛教大學,及白教直貢噶舉本廟強久林授証紅白二教金剛阿闍黎法位,上師也是白教直貢 噶舉派美加 寶吉祥法輪中心及台灣 直貢噶舉弘法林(興教寺)的住持金剛阿闍黎上師,由徹贊法王委任,主持直貢 噶舉在當地的弘法活動。

上師是大圓滿心髓、大手印、無相密心中心等即生証道法門的傳承持有者,精通無上瑜珈部本尊瑜珈、內密六瑜珈及大圓滿法,聞思修成熟明心悟道後轉法輪,其修持法融通密、禪、淨各宗,以「明心見性,悟體起用」為宗旨,「相應本尊,往生淨土」為方便,因材施教,直擊心要。並引導入室弟子,如何不離世俗生活,也能如法次第實修無上瑜珈部即身成就三年閉關各次第法要。

金剛乘佛法圓融顯密、博大精深、即身成就,上師是極少數精通藏密及顯教佛法,由宿世根基願力、精深証量與淵博學識,由實力獲授証各派金剛阿闍黎法位的漢人上師,能直接以中英文傳法,超越藏密的繁複名相,示以即生明心見性,相應本尊,往生淨土的修持道路。

上師傳法能直指心要,當頭棒喝,往往信眾多年的疑惑,在其三言兩語之下一掃而空,不但令初接觸佛法者感到耳目一新,對學佛多年的弟子亦覺得相見恨晚,許多修密多年但未能得窺心要的行者,遇到上師才找到了真正的明師皈依處。

現階段除一般性傳法,德威仁波切特別專注於培植後進使傳承不墮,引導入室弟子實修金剛乘三年閉關即身成就完整次第法要(四加行、三根本、脈氣道、六法、大圓滿),特別提倡二十五卷《敦珠新伏藏》中『空行心滴khandro tuthig』(及海生心滴、蓮師七寶藏、普巴利刃觸滅三根本),二十一卷《敦珠林巴(伏魔洲尊者)伏藏》中『普巴伏魔天鐵利刃namchak putri』,『黑怒母(藏音:摧媽那摩)』 施身法、本尊瑜珈及大圓滿立斷頓超,持明命力拙火,《天法namcho》阿彌陀佛,《直貢》遷識法,及《大寶伏藏rinchin terzer》精華部份等傳承。

德威上師多年前在美洲首倡以中文依藏音正宗唱腔,修持黑怒母《四施》、《金剛藏》、《本智旭日》等儀軌。

熟悉中心及上師宿世根基、願力發心、學識証德及傳法方式的師長,讚揚德威仁波切及明心精舍是以最純正的方式護持傳承、弘傳正法,是當代難得聞思修成熟有真正証德的漢地演教者,是有緣依止漢人弟子的大福氣。

關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
四家合註
2016/06/27

四家合註

《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是一部將所有佛語扼要攝集為一,依循深見、廣行二大派軌的宗規,編為修行者依次第修習以達佛果之鉅作。它總結了先前所有經義以及各宗觀點,自始至終貼緊修行要訣,依著次第和盤托出,此論在整個格魯派的修學體系當中,佔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就是整個格魯教法的靈魂、精髓,同樣的也是適應一切修行者的修持指南。能夠在廣博無際的經論當中,提取精髓匯為次第,必為集大成的宗師所能為。而《廣論》的造者,正是遍學各宗,博通經論,修證佛位的——至聖宗喀巴大師。

大師觀察到阿底峽尊者所創立的道次傳規,能攝一切顯密扼要,並善為編排修持的次第,因此對此宗規生起了極大的勝解而尋求其傳承。大師在深入求學完成道次法類的傳承後,於 43 歲時,就開始為數以千計的僧眾宣講道次第。而在 45 歲時,更是特別在噶當派的祖庭熱振寺宣講道次第。

宗大師著作《廣論》

年屆 46 歲時,大師開始著《廣論》。當時,大師將種敦巴尊者所建造的阿底峽尊者歪頭像迎請來安置於枕上,敬獻供品,並作祈禱。於後漸次順利完成《廣論》中〈奢摩他〉之前的內容。經由文殊本尊極力勸請,大師繼續奮力寫作。在撰寫〈毘缽舍那〉的過程中,大師將上師與文殊視為無二而作猛利的祈禱,在觀擇空性時,虛空中出現了《般若十萬頌》二十空性的文字,顯現為銀字的形相,以及寫在紙上的形相。每作一輪觀擇的時候,就會出現一輪這樣的景象。就在如此勝妙的境界中,大師完成了〈毘缽舍那〉廣述的論著。

然而大師在整部《廣論》中,亦將其他不同道次論著中的特點集合其中,使得《廣論》名副其實地成為「三流匯一」(噶當教典派、噶當道次第派以及噶當教授派,這三種傳承)集大成之作。大師著完《廣論》後,曾多次為大量僧眾開示本論內涵,以最大力度弘揚本論。在每一次大型的講經法會中,都能見到大師以《廣論》作為主要的論典進行宣講,乃至到了最後一場的講經法會,還特別破例對所有廣大的居士信徒宣講《廣論》。克主傑大師於大師示寂後,亦親見大師敦囑兩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即為其遺囑......這一切都可看出大師對於道次第的重視,以及往後的時期中,道次第為何會成為格魯派主要不共教法的因由。

(未完待續)

《四家合註》的由來

繼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後,格魯派的祖師們相繼著作許多菩提道次第的講義,與諸大善士對道次第的解釋合計,數量多達數百種。其中有五部論典(《速疾道論》、《安樂道論》、《再冶溶金論》、《妙音教授》、《善說精髓》)與宗大師所著的三部菩提道次第的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攝頌》)合稱為八大教授。這八本論,可說是在道次第法類中最為重要的引導教授。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這些道次第的論著,大多數是以講義、提要、攝頌的方式寫成,另外也有許多是屬於針對某一單元的解說,或是其他道次第論著的講記。至於對《廣論》全文的註釋反而非常少見。在《廣論》的註解中,最負盛名即是《四家合註》。這四家的箋註,可謂是目前所知所有的《廣論》註釋中的先進,是最權威的註釋。

《四家合註》顧名思義就是由四家註解所合成的一部著作,四家分別為巴梭法王、語王堅穩大師、妙音笑大師、札帝格西,這四位祖師都是格魯宗師中的泰斗,其註釋的內容普遍為教界所認可,加上四家的註解形式,同樣都是箋註,並且各有各的側重點,不相妨礙重疊,卻能交相輝映、互為補充。這幾個特點的融合,就促成後人將四家的註解彙為一編,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的面貌問世利生了。

(未完待續)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