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台灣的藏傳佛教網站一覽表

大手印願文
大寶法王自生金剛著
弟子張澄基  敬譯

上師本尊壇城諸聖眾,十方三世佛陀及佛子,
悲念於我於我所發願,助令如意成就祈加持。
我及無邊有情之所作,離三輪垢身心清淨業,
如彼雪山清溪所流水,願皆趨入四身佛海中。
乃至未得如此果位時,所有一切生生世世中,
不聞罪業苦惱之名號,願常受用喜樂之法海。
具信智慧精進及暇滿,遇善知識得口授心要,
如法修持無諸中斷障,願受法樂生生世世中。
聞聖理量解脫所知障,思維口授永滅諸疑問,
修生光明如量證實相,三種智慧顯現願增長。
離斷常邊二諦根之義,離增減邊殊勝道資糧,
離輪涅邊二利之果勝,於彼無錯謬法願常遇。
淨體明空雙運之體性,能淨金剛瑜伽大手印,
所淨忽爾迷亂之諸垢,願證淨果離垢之法身。
於體離諸增益為定見,守護於彼無散為修要,
一切修中此為最勝修,願常具足見行修三要。
一切諸法為心所變現,心本無心心之體性空,
空而無滅無所不顯現,願善觀察於體得定見。
從本未有自現迷為境,由無明故執自明為我,
由二執故流轉於諸有,願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一切非有諸佛亦不見,一切非無輪涅眾根因,
非違非順雙運中觀道,願證離邊心體之法性。
即此云者誰亦難描畫,非此云者誰亦難遮除,
此離意識法性之無為,願窮究竟正義得決定。
由不知此流轉輪迴海,若證此性離此無佛陀,
一切是此非此皆無有,願證法性一切種要義。
顯現是心空者亦是心,明達是心迷亂亦是心,
生者是心滅者亦是心,願知一切增損皆由心。
不為作意修觀所垢病,亦離世間散亂纏繞風,
無整安住本體於自然,願得善巧護持修心義。
粗細妄念波浪自寂靜,無亂心之河流自然住,
亦離昏沉掉舉之泥垢,願得堅固不動禪定海。
數數觀察無可觀心時,宛然洞見無可見之義,
永斷是耶非耶之疑念,願自證知無謬自面目。
觀察於境見心不見境,觀察於心心無體性空,
觀察二者二執自解脫,願證光明心體之實相。
此離意者即是大手印,此離邊者即是大中道,
此攝一切亦名大圓滿,願得決定信一知一切。
無貪著故大樂續不斷,無執相故光明離遮障,
超於意識任運無分別,願無間修離勤之修持。
貪著善妙覺受自解脫,迷亂惡念自性法爾淨,
取捨得失平常心原無,願證離戲法性之義諦。
眾生自性雖常為佛性,由不了知無際飄輪迴,
願於苦痛無邊有情眾,恆常生起難忍大悲心。
難忍悲用未滅起悲時,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
此離錯謬最勝雙運道,願不離此晝夜恆修觀。
由修所生眼等諸神通,成熟有情清淨諸佛剎,
圓滿佛陀勝法諸大願,究竟圓成清淨願成佛。
十方佛陀佛子大悲力,所有一切清淨善業力,
依於彼力自他清淨願,願得如法任運而成就。

  丙、持菩薩經名的不可思議

  金剛三昧經總持品:「……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恆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者,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捨,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地藏菩薩的利益群生

  甲、利益天人眾生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諸天人,受天福盡,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名字,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歷於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乙、利益臨終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於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之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見耳聞,了知眷屬將己舍宅、寶貝等物,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有業報,合受重病,承斯功德,尋即除癒,壽命增益;此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合墮惡趣受苦,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業障,悉皆消滅。」

  丙、利益孝思眾生(即報孝法)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從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受苦,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菩薩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父母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父母眷屬受生之處,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父母眷屬……」

  丁、利益求頌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戊、利益發菩提心眾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離三界者,如是人等,見地藏菩薩形像及聞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子善女人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己、見聞利益說不能盡

  「佛告觀世音: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5.禮敬地藏菩薩的利益

  地藏經地神護法品:「……是人若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穰,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見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囑累人天品:「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菩薩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花、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病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好相,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通達,十七者有求皆得,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失,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祥,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揚,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6.地藏菩薩的應機說法

  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焚燒山林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墮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饑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我慢貢高者,說僕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7.佛陀付囑地藏菩薩的重任

  地藏經業感品第四:「……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皆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卸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遊網,將足長流,脫或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8.一念恭敬皆獲度脫

  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力,勿令墮在諸惡趣。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9.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娑婆訶。(明蕅益大師,住九華山時,曾結壇百日,誦持五百萬遍,進而廣化緇素人士,共持十萬萬遍,對崇禎年間張李等流寇作亂與中原各省饑荒,極有消葺之效!今日原子災禍未可測知之時代,凡我教友更應人人誦持,以圖減輕眾生之共業。筆者寫此文時,汪覺定居士悲心殷切,再三函請將此咒刊出,今特敬錄。)

    10.地藏本願經對初生者與初死者的指示

  「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將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母子,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管絃,能令子母不得安樂,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會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作惡者?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謹錄經文至此,請合掌迴向共念:
  願以此功德,普施諸眾生,
  迴向眾生等,早日成佛道!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靈感錄
    地藏菩薩靈感近聞錄
    地藏菩薩靈感記

  (編者註:這三部分內容,已編入本「專集」之《地藏菩薩靈感記選》中,讀者可另行選讀。)

    二、史跡上的地藏菩薩

  史跡上的地藏菩薩(金地藏又名金喬覺)的誕生在(公元六九六年)現在南韓的漢城,即是古代的新羅王國。當時,他是一國的王子,生活得非常富奢;但生性淡泊的他,卻毫無一點高貴的感覺,只是一味的保持著靜默和嗜讀著書籍。他的相貌生來不大美秀,不過他仁慈的心卻比任何人淳厚!這可在他從小的時候,就懂得同情犯罪坐牢的人一點見到。唐高宗永徽的年間,一天他讀畢諸子百家的書籍,慨然興歎說:「儒教六書,三清道術,唯獨佛學的第一義諦最是殊勝!也最合我的心懷。」於是就立志薙髮出家了,那時他正是二十四歲的年齡。
  出家之後,他愛靜,愛修習禪定,因而,他決計要外出探覓清幽的深山去棲修。沒有多久,他準備好遠途旅行的一艘帆船,攜帶些隨身的行李和充足的口糧,並牽著隨他出家的白犬善聽,單獨駕著舟楫,離開仁川港口,揀著大陸的邊沿,隨著滿帆的順風,向那滾滾的大海前進。一日帆船開進我國的長江,因受港口沙灘的阻止,他毅然棄船而就陸路進行。經過了不知多少的曲徑和大道,終究被他在安徽青陽縣境裡,找到秀奇的九子山,於是他就攀著削壁,沿著山徑爬上山探看,結果他發現了九子山中唯一平陽的盆地,他就選擇在盆地旁邊清脆溪聲上的石巖棲住。
  一天,他正端坐入禪的當兒,突然被一隻毒螫咬傷了腿部,但他依然無動於衷的危坐如故。俄頃,由壁中飄下一位美麗婦人,撿衽再拜的饋藥說:適才小兒無知,瀆犯尊顏,現在妾願出新泉,以補過失。言訖不見,不一剎那巖壁間潺潺的流出了新的泉水。經此之後,他也就免去了外出汲水之勞。(這就是九華山有名的東巖龍女泉。)
  相傳,此時山下有一位閔公長者,平常好僧樂施,每次舉行供養百僧時,總是欠缺一位,因而,每次都得親自上山來請他;不然,就無法獲得圓滿的功德。不久之後,為著度生開闢道場,他向閔公長者化九子山的地,閔公說:「隨您的尊意!」他即將袈裟一領擲向太空,射下的黑影竟把所有九子山地盡行遮蓋,於是閔公也就很歡喜的把九子山捨獻了。閔公有一個兒子,因敬仰他的德範,就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和尚,以後閔公因聽法的便利,反拜兒子為師,成為佛門中的千古佳話。現在地藏菩薩的聖像旁邊站著一個年青的和尚和一個老公,就是他們父子兩位。
  他不只樂於修習精神和一而清朗的禪定,並且於講經說法外歡喜摹寫大乘的四大部經典,以作廣弘布施,所用的文具由南陵的愈蕩等的弟子供養。
  至德初年的時候(公元七五六),山下的名士諸葛節率領了一班村老,共作登山的遊樂,行至山中平陽的地區,祗見萋萋芳草的上面,瀰漫的白雲冉冉上升,日色鮮明之下,溪澗的水聲鏗鏘不絕,他們被美景好奇所使,竟然於不知覺中往前探幽,不期然在石巖中發現一位孤然閉目的趺坐禪僧,旁邊立著折了一足的古鼎,古鼎裡祗是裝著少數的白米攪拌著白土粉,不久,禪僧出定了,隨把米土煮熟了自食,食完又默默靜坐。村老們見了非常感動的說:師傅!您這樣的苦行,是我們鄰居山下人的過失啊!因而,沒有幾時,村老們就發心為他構建一座頗大的禪宇,並不斷的供養著四時的米糧。
  建中初年間(公元七八○)郡守張巖,為著敬仰他崇高的道德,和利生的事業,遷移舊的寺匾,上奏德宗皇帝正式敕建寺院,道場至此,方始臻于莊嚴。此時新羅國佛教的僧眾,聞風前來親近的有數百人,漸漸僧多粥少,糧食無法維持。一天他在寺旁開發很多細粘如麵的青白土粉,準備來補糧食的不足:但深受他德化的僧眾,卻異口同聲的請求說,「願請法食來資養慧命,不以物食而延長生命。」顯然他們已經不以生命為重了,這是何等的感動人呀!當時,佛教界中皆讚譽他們為「南方的枯槁眾」!
  貞元十年(公元七九五)夏天的季節,一日他於大殿中召集僧眾諸師告別,諸師茫茫然不知他的所以,當時祗見群山在著悲鳴,巖石在著隕墜,日月在著變色,而他卻安祥的結踟趺坐的示寂了。那一年正是他九十九歲的時候。
  圓寂後,肉身安在石函中。經過三年的時間,徒眾們開啟石函,發覺肉身沒有絲毫損壞,而且顏貌如生無異,於是舉舁肉身迎入神光嶺寶塔,一路上只聞骨節搖動猶如金鎖撼鳴的聲音,經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可以證知為真正的地藏菩薩應世無疑。同時禮拜恭敬金地藏菩薩真像,所得的利益,皆如地藏經所載無異,更為明確顯證。因此,千數百年來,佛教的信徒不辭數千里的遙遠,而樂於發心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絕!尤其是七月三十日菩薩聖誕之期,九華山聖地(天寶年間,李太白登山因見山峰秀麗故更改之)數十里的範圍內遍滿了一步一瞻三步一拜的老幼男女的佛教弟子,可見菩薩結緣之廣,感人之深矣!

    三、經 證

    1.菩薩大願度生的成就

  地藏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忉利天者,汝知數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之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當度應解作今度,未度應解作將要得度。)

    2.地藏菩薩的大願無盡

  地藏經地神護法品:「……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示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3.地藏菩薩的不可思議

  甲、諸佛宣讚不盡的不可思議

  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宣說汝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乙、菩薩定力的不可思議

  地藏十輪經序品:「……以要言之,此善男子,(地藏菩薩)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以諸定力,除飢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心然編述

    小  引

  大乘佛教中最著名而又最象徵大乘意義的是五位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彌勒菩薩,大願地藏菩薩。五位菩薩所表現的智、行、悲、慈、願五德,也就是佛陀一身人格上最具體的五德,因而,說五菩薩即是佛陀的分身,亦無不可。
  五菩薩中,比較深入人間,在人間中較為著名的是觀世音菩薩,其它的四位菩薩,一般來說,會認識的總是少些。現在因為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的聖誕屆臨,所以筆者特別編寫本文,以求能夠表揚菩薩功德本事的千萬億分之一。
  本文的內容分為三大段:一、因地時的地藏菩薩,這是佛陀將入涅槃,上升仞利天宮為報答母恩而演說的地藏本願經為依據,直寫地藏菩薩作凡夫女時的故事;二、史跡上的地藏菩薩,這是以宋高僧傳、神僧傳、九華山誌等各書譯寫金地藏菩薩化跡的歷史事實;三、經證,這是直接摘錄各大乘經典有關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除第三經證外,上面二段為求通俗明了起見,全部以白話文編寫,不再引錄原文了。

    一、因地時的地藏菩薩

    1.願的故事

  甲、長者子時的發願

  在很古很古以前,地藏菩薩還是凡夫的時候,那時他是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有一天他遊行到曠野的當兒,遇見一位金光晃耀而莊嚴無比的聖者──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心裡油然的生起歡喜的敬仰!很自然的禮拜下去。拜完,請問如來──
  「如來!您太莊嚴了!太可敬了!請問您,要作什麼善因,才能有您這樣圓滿相好的希望?」
  福德莊嚴的如來,慈靄的告長者子:
  「你要獲證這樣莊嚴的身軀嘛?我告訴你:這是須要長久的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才能獲得。當然,其中你還得把我相的妄念消失了方可。」
  長者子聽了,萬分欣快的跪在如來足前發願:
  「如來!我願從現在起盡至未來的邊際,為著罪苦中的六道眾生,我要廣設種種方便,盡令他們解脫後,我自身才願成佛!」
  於是如來也就默默的嘉許了。
  從那時起一直至今,不知有多少的菩薩都成了佛,有多少的眾生也都成了佛,只有地藏菩薩仍悲心切切的度著無盡的眾生。

  乙、小國王時的發願

  無數劫以前,是一切智成就佛的時代。那時一切智成就佛未出家前正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恰好也是鄰國的小國王。二王平時非常友好,他們都是採用佛法中不殺、不盜、不淫、不惡語、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的十善法統治國家,並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但是,鄰國的人民,偏偏多造眾惡,善法無法實施,於是二王時時很憂慮的計議著怎樣才能感化民眾為善的辦法;可是,心性倔強惡習已久的民眾,用盡了所有方法也感化不來,因而,一個國王很感慨的發著願:
  「願我早日成佛,普度這些眾生,不令有一個遺漏。」
  另有一個國王也很同感的發著願:
  「我如不先度盡罪苦眾生,我如不能使諸眾生從安樂中圓成佛道,我終不願先成佛道。」
  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成為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先度盡眾生然後成佛的國王,一直到今仍不辭辛苦的度著性情剛強的眾生,住著難行能行的菩薩位,這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大乘心地觀經稱為地藏王菩薩。)

    2.孝德的故事

  甲、婆羅門女時的孝德

  覺華定自在王佛教化眾生的時代,和過去諸佛度生的時代相比,可說他是一個最長久的大時代。僅僅以祂的四萬億阿僧祗劫的壽齡來說,也就夠我們這時代的人不敢想像了。
  在覺華定自在王佛的像法時代,有一位莊嚴端正而勤修福德的婆羅門女,平時慈善救貧的行為,極博得鄉鄰的欽佩!她父親早亡,僅有母親存在。但她的母親迷信邪教,每每顛倒是非,輕視覺悟而合理的正教,使婆羅門女頗以為苦!因而,她時時勸她母親為善,信仰合乎因果真理的宗教,漸漸地,她的母親有點生信了,但不久卻一病而終,不能及時獲得光明信仰的實踐。
  當時,婆羅門女知道母親在世不信因果,造下許多殺生、惡口等的罪業,未來必定會墮落到罪苦的地方受報。於是她將雙親留下的遺產賣了,把所得的代價,購買名貴的香花燈果及種種的供品,赴各佛寺供養佈施。中間至一佛寺,見到寺中塑有一非常莊嚴而相好具足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像,使她倍加虔誠恭敬的禮拜下去,她私下默想:佛是大覺悟的聖者,具有無所不知的一切智慧,如果祂還在世的話,我來請問母親死後的去向,祂必定知道的。想到這裡,她不禁垂首悲泣了!
  她佇立在佛像前瞻仰很久,忽然隱約的聽到空中的聲音:
  「悲泣的孝女!你不要過份的悲哀,我現在指示你母親的去處。」
  說好,聲音杳然,令充滿孝思的婆羅門女興奮地向虛空合掌祈禱著:
  「是那位聖者寬慰我的憂慮?我自失母親以來,晝夜悲傷憶念,但無處可問母親的生處啊!」
  是時,空中有明朗的聲音告她:
  「孝女!我是你所瞻禮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因見你憶念母親之心比常情眾生倍切,故來相告。」
  婆羅門女聽到佛慈的音聲,感激的舉身撲下,五體猶如泰山向下崩潰,經左右侍女扶起後,良久方甦醒過來,這時她又向虛空白言:
  「願佛慈悲哀愍!即告我母親的生處;我現在的身心生命亦將不久,願佛慈悲哀愍!」
  「孝女!你可安心。你供養完畢,早回家中端坐思惟我的名號,即可知道你母的生處。」
  婆羅門女禮供完畢,就遵從佛囑回到家舍,以憶念母親的孝思,端坐默念覺華定自在王佛的聖號。經一日一夜後,忽感自身走到海邊,海中的波濤洶湧的沸騰著,海上許多鐵狗鐵蛇等惡獸來回奔逐著海中無數漂沉的男子女人。另一海邊,又有許多多手多眼多足多頭而口牙外出如劍的夜叉鬼,凶狠的驅逐著海中的男子女人,使接近惡獸;不然,就親自搏攫他們的頭足,使他們受盡萬般的痛苦!令人慘不忍睹。正瞻視間,來了一位名為「無毒」的鬼王,向孝女行禮恭迎道:
  「啊!聖女,你為何來到此地呢?」
  婆羅門女感覺萬分的奇怪!就問鬼王說:
  「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
  「這裡,這裡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嘎!聽說鐵圍山裡面有地獄存在,不知是事實否?」
  「聖女!的確是事實。」
  「那麼,我現在為什麼會到這地獄的所在來呢?」
  「這是有二種的原因,不是托佛菩薩的威德神力,便是自己的惡業力量。離開這兩種力量,便無法到達這裡。」
  「請問這些海水為什麼會沸騰得那麼洶湧?許多受苦的人為什麼受著惡獸馳逐?」
  「這是南閻浮提造惡的眾生,新死四十九日後,沒有親屬代作功德來救拔苦難:在生時自己又沒有作什麼善因,所以,據其自己所作的惡業,感現起地獄的罪報,自然就要先渡此海。在此海的東邊十萬由旬,又有一海,所受的痛苦比這裡更加厲一倍!再又東過一海,所感的痛苦又復加倍!這就是身造惡業、口造惡業、意造惡業所招感的業海。」
  「那麼,地獄又在那裡呢?」
  「地獄嘛,就在三海之內。每個大海都有百千個各各不同的大地獄,每個大地獄內具有最痛苦的十八大地獄,以及五百中等地獄與千百個小地獄,皆是具有無量的痛苦!」
  「請問我的母親死了沒有多久,不知她的魂神會在這裡嗎?」
  「聖女!你的母親在世時,習慣些什麼行為?是屬於善還是屬于惡呢?」
  「我的母親啊!她信仰沒有因果的宗教,造了不少殺業和惡業,而且譏毀有因果正理的佛教,雖然我曾苦心勸她生了暫時的信仰,但不久不敬的心理又生起來了,死雖日淺,不知她生在何處?」
  「聖女!你的母親是什麼姓名呢?」
  「我,我的父親母親都是婆羅門種姓,父號尸羅善見,母名悅帝利。」
  無毒一聽是悅帝利的名字,趕緊合掌的說:
  「願聖女安心歸去,再不要憂慮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已經三日,聽是承受孝順的子女,替她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塔寺底修福的原故。那天不獨聖女的母親得脫地獄的苦趣,連和她在一起的獄中的罪人,也一同受蔭而生天快樂了。」
  無毒說完,合掌退下,婆羅門女遂如夢醒。回想適才的夢境,于是就到覺華定自在王佛塔像面前,誠懇的禮拜著發願:
  「願我盡未來的未來,所有罪苦的眾生,我皆設法使令他們解脫。」
  她默默的三誓後,就專心日修德慧了。這就是今日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那時的無毒鬼王,就是今日的財首菩薩。

  乙、光目女時的孝德

  過去清淨蓮華目如來的時代,有一位羅漢,常以應供來救度眾生。一次他於教化的途中,遇見一個名為光目的女人,請他到家裡受她珍饈的供養。食畢,羅漢問她要求何願?她說今日是母亡的忌日,因而設齋供僧,希冀藉此來救拔亡母,但不知亡母現在生于何趣?羅漢深以憐憫,即時趺坐入定諦觀,遙見光目的母親,墮在地獄中受大苦惱,於是羅漢出定問光目說:「你母在世作什麼行業,現在會墮在地獄裡受大痛苦?」光目聞說,含悲的答道:「我母在世的習慣,是好食活煮的魚鱉,而且喜食幼嫩的小魚小鱉,食法非常的考究慘酷!統計所殺害的生命,何止數千萬之多!尊者,你慈悲哀愍我吧!拯救我的母親吧。」羅漢同情的勸她說:「好!你要救母親,現在起可志誠的稱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名號,塑畫清淨蓮華目如來形像來供養,在不久的將來,必定生者與亡者都會獲得善益。」光目女聽完,就割捨自己心愛的珍寶,高價去繪畫莊嚴的佛像來恭敬供養,而且以悲哀的心情不斷的瞻禮著。
  一天,于深夜裡,倏然夢見金色耀目放大光明的清淨蓮華目如來告她說:「孝女!你的母親不久當會生在你家,至他能知飢寒之時,就會自告他的經過。」
  沒有多久,家中的婢女果然生下一子,尚不滿三天的時間,即能悲泣合掌的對光目女說:「生死的業緣,是自作自受!我是你母,自別你來,即墮在冥暗的地獄裡受苦,現在蒙你施僧供佛的福力,方得生為下賤人的兒女;但只有十三歲的壽命,就要再墮在惡道了!光目!你現在又有何法令我脫免呢?」光目聽說,已知婢子即是母親,便悲啼哽咽的對婢子問:「你既是我的母親,必定知道本來所造的罪因,究竟作了何業才墮到地獄受報?」婢子答:「僅僅殺生毀罵二業,就已夠受報了!此次如非你修福來救拔我,我是不能獲得解脫。」光目又問:「地獄的罪報,究竟怎樣呢?」婢子答:「地獄罪苦之事,實不忍再說,就是勉強說,恐怕百千年也說不盡。」
  光目聽後,珠淚如雨,悲慟的向虛空發誓:「願我的母親永脫地獄的罪苦,十三歲壽終後不必再經歷惡道。願十力諸佛並清淨蓮華目如來慈悲哀愍我,聽我為母發廣大誓願,我母若得永離三途,並離下賤乃至永劫離女人身者,我願從今以後,百千萬億劫,所有世界中的地獄及諸惡道的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使離地獄、畜生、餓鬼等苦,直至他們盡皆成佛,我然後方成正覺。」發願完畢,空中清淨蓮華目如來告她說:「光目,你大慈悲!善能為母發大誓願,我觀你母十三歲壽畢,就可轉生為壽命百年的梵志,過此果報後,當生在無憂國土,所享的壽命是不可計算的劫年,此後一直至成佛,廣度無數的眾生;孝女!你安心吧!」
  這是地藏菩薩因地時孝德故事之二,當時的羅漢,即是現在的無盡意菩薩,現在的解脫菩薩,即是當時光目女的母親。
  地藏菩薩因地中的孝德與發廣大誓願的故事,猶如恆河沙那麼多,以上僅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略舉出故事四節。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心然編述

    序

    白聖

  菩薩以正智證到真如理之後,復起差別智,觀見一切眾生,沈淪六道生死海中,受無量苦惱,於心不忍,因此垂示同體大悲心,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拔除眾生無量苦惱,並與以無量快樂,此即是菩薩行願,也即是菩薩宏法利生的事業。一切菩薩如是,地藏菩薩亦如是。地藏菩薩大願有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此亦即是代表一切菩薩所應有的行為與願力。地藏菩薩常在南閻浮提三惡道中,度脫一切罪苦的眾生;又特別是在人道中,分化無量無邊的身形,隨機說法,廣行教化。所有菩薩行化的事蹟因緣,均載地藏經中,略不具說。就中應現事跡最顯著,感化最普遍,而最具有歷史性者,莫如我國四大名山之一的皖南大九華山。此山為地藏菩薩應化示跡的道場,山形為九龍朝聖,亦云九花拱蓮,形勢殊為優壯!山中大小寺院林立,祖師肉身像供有多尊,地藏菩薩的肉身塔尤為莊嚴巍峨,啟人恭敬。菩薩肉身的感應不可思議,千餘年來,香火鼎盛不衰,十年一屆的陰騭大會的勝況,與一般朝拜苦香者的至誠禮敬之靈跡,皆足以感召冥頑,難以盡述。回憶我於民國十年的夏季,因仰慕菩薩道場,逕趨九華披剃出家;秋季受具於該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祗園寺;冬末即離開前山而到後山六畝田茅蓬過年。計在前山整整住了半年,對於有關地藏菩薩的應化事蹟,所見所聞,當亦不在少數!當時曾有一個願心。俟將來持筆為文時,定將菩薩示跡感應的一切見聞記錄成文,用作宣揚菩薩的聖德。豈意時過三十餘年仍未能達成宿願,慚甚!愧甚!所幸前中佛月刊的主編心然法師亦有此宿願,儘將地藏菩薩的本跡靈感,原原本本,集成專冊,編印流通,豈僅先獲我心,亦為希有的盛舉,且實是最具教化意義而為時代迫切需要的著作。心然法師以我是九華山出家,囑我為之寫序。我於歡喜讚歎略述所見外,並願此冊應世,凡有見聞隨喜者,同生敬仰之心,共發菩提大願。其願曰:
 一者、回向父母,超生善界。
 二者、消除業障,增長智慧。
 三者、發大誓願,行地藏行。
 四者、自他獲益,同成佛道。

    四十九年七月於三重埔德林寺夏安居中

    自序

  靈感的存在,同如精神與物質的存在;不過,靈感祗屬精神上神秘的動力,並非精神上明顯的動力,因而,稍傾于科學的人士,對此無不疑難重重,斥為無稽!其實,責者自責,信者自信,世界上三大宗教何教不具含有靈感?即是一般崇拜多神的部落,也有頗多的靈感方法,值得實驗,關鍵端在科學的人士,肯否作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絕非意無即無意有即有貿然武斷可決。
  地藏菩薩本跡記,從表面上看去,僅是平常泛泛的宗教傳記;可是,從內容的精神看去,即可發現它具有三種突出的特質:一、建立合理的靈感,這裡包括因果律的必然和心靈創造律的或然;二、建立孝親的倫理,這裡包括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報親的法式和報親的大志;三、建立大無畏的精神,這裡包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度盡眾生誰能度盡眾生的毅力和更改世界的雄圖。這三種特質在今日進步的文化而言,合理的因果律與心靈的創造律,正是科學世界的需要;孝親報親的倫理,所以表示無條件母愛的重要,也正是時代家庭的必需;無畏的打破地獄與更改世界的精神魄力,更正是目下任何社會的應需。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陀曾囑咐地藏菩薩善護念祂滅度以後的眾生,我們今日正是處在這地藏的時代,對于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應該要怎樣深深的體會與緊緊的實行!
  本記全文是僅依本願經高僧傳等各書直敘;靈感錄亦依舊有流通本稍葺並略增數則以證可徵。菩薩的功德廣大,靈跡漏列的必然很多!筆者未能一一訪求,與一一考證經文對寫,疏落之處,謹俟二版見補耳。

    佛歷二五○四年七月三十日心然寫于佛教信進會
4.實相念佛

為經教所示四種念佛中的一種,可釋為念佛法身、實相、心性,或以實相心念佛二義。 念佛法身、實相、心性,其實是觀諸法實相,觀自己心性,屬諸法實相觀、真如三昧、一行三昧,這在經論中有很多開示。 如《文殊般若經》謂「如觀自身實相,觀佛亦然」。 《菩薩念佛三昧經》謂「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為念佛」。 《佛藏經》云:

見諸法實相名為念佛。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空無所有法念佛。

諸法實相,離相離名,不是名言概念所能分別、能所對待的認知方式所能證知者,如《維摩經》所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該 經用了上百個「不」、「非」、「無」來指示觀佛實相之要,如不觀色受想行識、不在三界、不此岸不彼岸、不來不去、不出 不入等,無非是否定、遮止一切名相分別。 要之,佛之法身、諸法實相畢竟不可念、不可觀、不可分別。 《摩訶般若經》謂“無所念是為念佛”,“無憶故,是為念佛”。

《佛藏經》云:

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

思惟此理,當下離卻妄念,息滅分別馳求,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實相理體、自心佛性,是為念佛實相。 達摩祖師之“壁觀”,禪宗之般若三昧,即屬此類。 這種實相念佛,雖最直截了當圓頓,但不易趨入,故淨土宗人實修者不多。 印光大師說: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又說:「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這自是當機之說,然若觀、 念阿彌陀佛法身,不能說唯仗自力,而是自力他力相融,最能得他力加持。 《起信論》云:

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觀彌陀法身,對通達教理、開圓解者而言,亦非高不可攀。

鑑於人多為漸機,經論中多指示念佛先從有相門入,念佛色身、持佛名號,至入定後,以思慧反觀內照,入實相念佛。

中土大德講實相念佛,一般都不主張於持名外觀實相、法身,而從事理一如的圓滿實相義,說以離分別的實相心持佛名號,及以圓解理 持為實相念佛。 真歇了禪師「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一語,被作為以實相心持佛名號的要訣。 徹悟禪師云:

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 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會真,包羅無外。 所念既爾,能念亦然。 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

這是以圓解或徹悟的見地來持佛名號。 若已得開悟,則以其所見真心,無論持名或觀想,皆屬實相念佛。

四門念佛,若從參究念或追頂念、三觀念達一心不亂,見自性彌陀,則不須再參究追頂觀修,應理持或實相念佛。

由中土大德以圓解妙悟所發揮的融祖師禪於持名念佛的法門,對《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作了極為圓滿的闡釋發揮,實際上部可 歸於實相念佛的範圍。 此法契理契機,簡單易行,不尚繁難事相,不藉上師加持,直接與阿彌陀佛、自己心性溝通,至為秘密圓頓而又至為淺顯明朗。 上中下根,出家在家,都可修學。 靜坐閉關可以修,事務繁忙中也可以修。 以信願求生淨土為加行,隨自意樂,於四門中擇一而入,證理一心,明心見性,禪淨雙圓,現前得大受用,臨終上品往生,有智之人 ,何樂而不為!

(原載《浙江佛教》1996年第1-2期,《內明》第283期)

2、追頂念

此法乃明清間漢月法藏禪師所倡導。 大師鑑於念佛人多悠悠泛泛而念、終生不能證入一心不亂之弊病,提倡依《阿彌陀經》,於一至七日結期專念,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以「極力追頂」為 訣要,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如猛將提刀追賊相似,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怒傷血,不可輕鬆養 識,不可沉靜墮昏。」一定要念到虛空粉碎,五蘊冰消,親見自性,始得名為一心不亂,才能算淨業成就,穩操往生左券。 其法語有云:

夫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 之前後際斷。 此因追頂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 了無一物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云去來,此個光境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

漢月對大眾結期追頂念佛的法則,開示頗為詳悉。 謂同修不拘僧俗,但須男女分壇,夫婦分單,五更洗沐後入壇,先禮佛三拜,次於佛前受戒,已受者不須。 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帶領大眾提起四字佛名,一追一頂緊緊念去,坐念半枝小香,立念半枝小香,行念半枝小香,周而復始,均勻 不斷。 飲食如廁更衣,一例是佛,不准說話。 三時粥飯,勿得繁費生心。 「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洶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到二更,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如前 再念。

追頂念的原理,是以佛號堵截妄念,逼令意識斷流,迸露出本來心地。 若兼修禪宗者、明教理者,方易於開悟。 其缺點是用意太緊,若身體欠佳,則易致病,故須善於調停。 漢月云:

一日或兩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異彩一日一夜,沉睡到醒。 ……如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 念念相應,心心不換。 如直念到七日,或覺厭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 蓋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亂打攪。 若為怕昏,只管排遣,正與掉舉作對,轉鬥轉多,不如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舉便滅。 極時一放,正是心境歇處。 才醒轉來,精神自旺,拈起話頭,十分精彩。

強調工夫做到極處時,須得放歇,若不放歇,易生陰魔或病苦。

追頂念法,也是將禪門參話頭法用於念佛。 事實上,禪淨雙修之人,只要念念相續持佛名號,功夫若到,自然會發機離念,頓悟自性彌陀。 近代北平拈花寺省元大師即親證之,其出關法語云:

唯有行住坐臥之中,單提—句阿彌陀佛,默默持念,不用出聲,不可閉眼,只要字字分明,時時寂靜,不疾不徐,勿忘勿助,無間無雜,密 密綿綿。 直到一心不亂,忽然離念,寂光真境,任運現前。 當時正信不疑,決定發願求往生矣。

偈云:

單提一念人難信,直至離念始不疑。

欲證離念真境界,唯專一念乃發機。

大師能於唯專一念處發機,證寂光真境,自當與他多年參禪有極大關係。

3、理持與理一心

真歇清了禪師從華嚴宗理、事的範疇,將《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一心」分為理、事二義。 此說最早見於智者大師《請觀音經疏》。 藕益大師又把持名分為事持、理持二法,以事一心、理一心為持名所達到的境界。

真歇了禪師所說的事一心、理一心,其實包括持念法與所達境界。 事一心,謂執持名號,心不散亂,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法攝中下二根。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 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

這是以宗門參話頭法,以離名言戲論的無分別心念佛名號,無念而念,念到—念不生,頓見佛性實理,名理一心。 所謂不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心念四句,意謂離絕—切名言分別,不欣淨厭穢,不計功果利弊,不取相存見佛之念,不 故意求無念空寂,不存佛與我、能念與所念的分別,亦不著意求無分別。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又昭晤靈靈,持念不散。 這種調心法涉理甚深,非不明中道義者所易趨入。

藕益大師所說的事持,指未得思慧、未開圓解者,不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實有,以信願求生之心持 名,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謂圓解西方阿彌陀是我心具心造,以此慧解,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佛名為繫心之境,持念不散。 藕益還依天台宗一念三千之義,說淨土之禪本不須參究,不須觀心,才涉參究,已是屈為下根。 若圓解“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明了“即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 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談玄”,依此圓解直下念去,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畢生念 去,決定往生無疑。 「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此是令訥公案。」這種念佛,較禪宗之參究來得更為圓頓直截了當,被太虛大師稱為「本禪超教律之淨 」。 這種理持,當然須學通天台教義,開圓解,方好契入。

藕益大師依天台宗「六即佛」義,說無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斷盡見、思二惑,證入相似即佛圓信位,名事一心,持到心開 破無明惑,證入圓教初住位以上,名理一心。 依玄奘大師譯本,《佛說阿彌陀經》“一心不亂”四字,應為“係念不亂”,指結期念佛,一至七日專一不亂,無散亂昏沉夾雜間斷,非言伏 斷煩惑,以此為決定生西的條件,正顯此經接引凡夫眾生的勝妙方便。 若斷惑,依三乘通義,即斷最粗的見惑,亦須現觀諦的智慧,沒有僅依事上的定力便能見道之理。 應該說,由念佛而證人無我之理,乃至於念而無念處了悟自心,入圓教初信位,便可名理一心。 諸大德多以此理一心為真正的一心不亂,真正的淨念。 蓮池大師云:

淨業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若有念者,不名一心。 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又說:「一心不亂者,心王心所無所不一。」憨山大師《夢遊集》卷十一云:

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繫念,非淨念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

蓋「一心」者,謂絕待不二之心,亦即真心。 僅執持名號繫念不亂,而未打破能念、所念的對待,尚是二心,稱不上一心,只有泯滅能所,方為一心,或曰無心。 《大方廣三戒經》云:

若不得心,是名—心。

從無所得的絕待真心中起念念佛,念而無念,方稱《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所謂「淨念相繼「之淨念。

明傳燈大師則主張由事一心入理一心,其《淨土法文》有云:

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 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 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此謂以圓解於事一心中觀念能念而念佛。

於念佛時以智慧觀察而達理一心,則以天台宗一心三觀觀修之說最為圓備。 如智者大師《五方便念佛門》云:

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緣起,一念亦爾。 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 必無捨念別求離念。 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

憨山大師《夢遊集》示一心三觀念佛法云:

正當念佛時,將身心一齊放下,絲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見一法,即是空觀;即於此空心中,提一聲佛,隨舉念處,即觀佛相,如觀目前, 歷歷分明不昧,即是假觀;然於正觀念時,返照能觀念能念心體,空空寂寂中,又觀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靈照,即中道觀。 然此三觀,不用安排,但只舉念,則三觀一心,一念具足。

這種依圓理觀修念佛法,由止觀雙運而達理一心,與參究念佛法相通,不過須要以解圓教義理為前提而行“理持”,理持功夫純熟,頓悟見 性,方得名為理一心。

事實上,正是諸大善知識由參禪悟道、學教圓解,才將淨土法門闡述得極為圓妙。 禪與淨土,各攝其機,互補互助,缺一不可。 誠然妙葉禪師所言:

禪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禪不得觀慧。

至於禪淨雙修的方式,依各人根機因緣,應有多種,不宜拘守一格。 古德有言:若論修行,於一門深入最易成功,誠為至言,然只宜就一期一座而論,非必局定終身。 或謂淨土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乖,二門俱破,此只可就不解禪淨融通的鈍根而言,不可限制上根。 若上根利器,志向廣大,應先學通經教,再參禪見性,或先參禪見性,再通經教,然後以所見真心念佛。 古來永明、真歇、義懷、蓮池、藕益、徹悟等諸大善知識,莫不循此路徑。 若根器稍鈍,但又於兩門皆好,不妨同時兼修。 或以一為主,另一為輔,如明楚石禪師初雖以參禪為主,而堅持每晨十念念佛,求生淨土。 或可於動用中觀心參禪,於靜坐中念佛修定;或於一座中前半念佛,後半參究,如修密宗本尊法。 或於念佛昏沉時以參究對治,於參究疲懈時以念佛調節,障礙重時虔誠念佛加持,皆無不可。 只要於兩門都信得及,用得力,便不相為礙,必互相助發。 若閉關結期而修,則可如宣化禪師在美國所行法,四七之中,前一七念佛,以消除業障,發願生西,後三七參禪。 若下根人,難明禪淨融通之理,則宜專修念佛,兼學經教,以期漸悟。 另有融二宗於一持名念佛之法,可以普攝三根。

融禪淨於一爐之念佛

此法乃宋代以來諸大德融祖師禪法於持名念佛,所發揮提倡,略說有四門:

1、參究念佛

是以禪宗參究、參話頭的方法持念佛名,以參究自性。 於念佛時參看念佛的是誰,成為禪門中最流行的公案之一,此法始於雲門文偃禪師,師曾教人:

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底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

蓮池大師等亦以此法教人。 又有用參話頭法,只以「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直下提撕,以悟為期,宋真歇清了禪師以比為理一心念佛法。 明蓮池大師也說:

修淨土人,即將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 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嚯地一聲消息。

還有用參話頭法,於念佛時反觀內照,參究自性彌陀之說,如元普度(優曇)《廬山蓮宗寶鑑》卷二述“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云:

每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迴光一照,內外俱寂。 然後密密舉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迴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哪個是我本性彌陀?卻又照覷,看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 ,復又覷破這覷的是誰?參良久,又舉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舉、如是參,急切做工,勿令間斷。 惺惺不寐,如雞抱卵。 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

還有用看話頭法,於念佛時參看念之起處(話頭)、落處(話尾)之說。 如蓮池大師教人說:

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處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 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 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又云:「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然不悟,乘此念力,往極樂國。」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五示人:

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力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定要見個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

同書卷十八教人:先通身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於此中提起一聲佛來,即看這一聲佛從何處來?今落向何處去?……覷到沒落 處,又提又覷……追到一念兩頭斷處,中間自孤,更向此孤處快點精采直追,忽然進裂疑團,本來面目自現。”

參究念佛,主要著眼於明見自性,偏於禪宗,若無信願往生的前提,則可能有障礙往生之弊。 明藕益大師特著《參究念佛論》,謂參究念佛是誰這一公案,有大利亦有大害:

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緩,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為敲門瓦子,皆有深益。

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願往生,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

因此認為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強調「必淨土為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 對中下根人來說,此言可謂實在。

印光大師也說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但他對念佛時內照體究之 法,還是肯定的,其《念佛三昧摸象記》述此念法云;

若論證三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 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 無觀;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 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 ……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其相如云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之見,是名真見。 到此則溪聲山色,鹹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 活潑潑應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 ……論其益,現在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直登上品,頓證佛乘。

大師所示此法,可謂禪淨雙融的最佳途徑,當是從自證境界中流出。 因為此法只適合慧根明利、志氣高遠者,故大師切誡不可隨便告人。

又自性真如、實相之理,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萬法唯心為宗,以緣起性空故,禪宗入門掃蕩一切,以舍妄歸真,親證空性;淨土宗雖熾 然念佛求生淨土,亦以生而無生為正理,以念而無念為三昧。 天衣義懷禪師云: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蓮池大師謂「淨業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以性空緣起故,十法界森羅萬象,宛然是有,因果不爽,秩序井然,菩提道果,缺緣不生。 故禪宗悟理之後,尚須行入,稱法而行,從無住心中生心起念,圓修六度四攝,斷盡煩惱,圓滿福智,方得究竟成佛。 既然須生心起念,則莫如念念念佛;既然須圓修六度,則六度所攝的念佛禪,在所必修。 若雖悟理未斷煩惱,僅依自力難具即生了辦的淨緣,則須借助阿彌陀佛的增上緣,助發自力,往生淨土。 淨土宗人縱然未悟,依信願念佛求生,則現已順淨緣,念到功深力極,即與禪宗已悟者無念而念、無生而生者無別。 以萬法唯心故,禪宗不於心外立一法,不於心內捨一法,既不可於心內捨一法,則不應捨自心所具的極樂淨土。 淨土宗亦以唯心淨土為正旨,雖則熾然求生極樂,而說淨土心具、心造。 真歇清了禪師闡釋唯心淨土義云:

淨土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

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

就修持方法而言,禪宗所修祖師禪,可攝於淨土宗所修念佛禪。 藕益大師謂「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印光大師說祖師禪即是四念佛中的實相念佛。 淨土宗念佛禪四種念佛中,觀想、觀像、持名三種,皆以入於實相念佛為究竟。 《十生毘婆沙論》云:「先念色身佛,後念法身佛。」從有相門入,觀想觀像,念到所觀境明現後,須以智慧修觀,見 佛法身,這是佛教止觀因定發慧的通路。 至於唐宋以來淨土宗人主要修持的持名念佛,則可攝於禪宗所修的一行三昧,可共同溯源於《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是一種以「法界一相」即真如、實相為所觀境的禪。 《文殊說般若經》以稱念一佛名號為入一行三殊之門徑,經云: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即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意謂專稱一佛名字,念念相續,入於正定,則可見三世諸佛,見諸佛共同的法身——法界一相,亦即見自心佛性。 這是因為:佛名詮釋表佛的三身四智等一切功德,亦即詮釋表我人自性的功德。 當意註佛名念念相續時,在意識深層實際上懸有欲見佛、見佛法身、見自心佛性的意向,能起暗示作用,與禪宗提起話頭於意識深層參究自性 具同一功用。 何況一心持佛名號,還可得到佛力加持,力極功深,即以名招德,現見佛的色身、法身,明見自心佛性。 而修習之先得聞思慧,知曉般若義理,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當初禪宗四祖道信,即依此經一行三昧,教人「並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澄寂,更無所緣念」。 識此無所緣念、平等不二之心即是如來真實法身,便是安心。 五祖弘忍及北宗神秀,都以此法為引導大眾參禪的門徑。 不過北宗的方法,顯得程式化了些,沒有「隨方解縛」的南宗禪來得直截了當,故而被貶稱為「法門是漸」。 事實上,北宗禪出於經教,亦屬定慧一體的頓悟禪,惠能的南宗禪,亦修一行三昧,不過發揮運用得至為直截了當活潑罷了。 若說稱念佛名是落於第二著,則後來禪宗人參看話頭公案,亦落於第二著,甚至第三著。

禪、淨二宗既然同出一源,同歸一域,則本來融通。 如古德所說:「若然是兩物,何用融通著!」既然融通,則不妨雙修。 以二宗各有專長:禪宗專於頓明自性,淨土專屬他力往生,兩家互補,方為圓滿佛法;二宗雙修,才是了脫捷徑。 若論見性發慧,禪宗最為直截了當,隨時觀心參究,迴光返照,最易得現前受用,一旦見性發慧,便有了伏斷煩惱、對治妄念的巨大力量。 以所證真心念佛,即是實相念佛,其消罪滅障、往生淨土的力用,非以分別妄心念佛者所能相比。 但若不念佛發願,亦不得往生淨土。 明密云圓悟禪師說得好:

你且參憚,待悟了道,正好念佛。

古人所謂得訣歸來好看書也。

若未悟道,兼修念佛,最能消除業障,仗佛加持,資助開悟。 淨土宗雖單修淨土亦可往生,但若未悟自性,縱然往生,也難登上品,見佛聞法得無生忍,須待長時。 而且若不明心性,不通教理,僅以念佛對冶煩惱,以事對事,往往煩惱難伏,妄念難除,真實信心難得堅固。 缺乏觀慧,即使念佛入定,亦難破除二執,發機開悟,一般只能止於有相三昧,或容易誤入無心痴定。 若能兼究禪宗,對成就念佛三昧會大有助益。
禪淨四料簡偈言簡意賅,非深通三藏與宗門者所能深解,非大智如永明延壽者所能道。 永明之後,禪門中諸大善知識紛紛兼修淨業,弘揚淨土,融通禪淨。 正如北宋真歇清了禪師所說:

乃佛乃詛,在教在禪,

皆修淨業,同歸一源。

元天如惟有云:「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禪淨雙修,成為北宋以來禪宗發展的基本趨勢。 北宋臨濟宗匠死心悟新禪師,大悟後常作勸修淨土語,有云:

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

又說:「汝若念佛不生淨上,老僧當墮拔舌地獄!」曹洞宗下密修淨土者更多。 如真歇清了禪師發明唯心淨土妙理,專心西方。 宋代雲門宗下佛日契嵩、天衣義懷、宗本圓照、法云法秀、守一法真、法云大通、懷深慈受等諸大禪師,皆兼修淨土。 懷深慈受、守一法真還建西方道場,領眾虔修淨業。 元代著名禪師中峰明本及其徒天如惟則,皆弘淨土,中峰著有淨土詩百八首,有「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之句。 惟則撰《淨土或問》闡述佛宗旨。 明朝以來,諸大禪師兼弘淨土者較為普遍。 明初最受人推崇的楚石梵琦禪師,自幼念佛不懈,參禪開悟後闢「西齋」專修淨土,所撰《西齋淨土詩》曲盡淨土之妙。 臨濟宗下的空谷景隆、密云圓悟、雪嶠圓信、漢月法藏,曹洞宗下的壽昌慧經、湛然圓澄、博山元來、覺浪道盛等大禪師,皆兼弘 淨土。 明末四大高僧蓮池、憨山,紫柏、藕益,皆曾參禪有悟,無不弘揚淨土。 蓮池、藕益後來專弘淨土,被尊為淨土宗第八、九祖。 清代徹悟禪師,從北京廣通寺粹如參禪得印可,後居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專弘淨土,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二祖. 現代禪門尊宿虛云老和尚,亦融通禪淨,勸人念佛。

歷來家居士中禪淨雙修者,亦不在少數。 如宋代張商英丞相、馮楫給事、楊傑員外郎、王古侍郎、陳擅待制等大居士,皆參禪開悟,歸修淨土。 至於天台、華嚴、律、慈恩諸宗大德,也多趨歸淨土。 天台宗所修四種三昧中的常行、常坐兩種三昧,皆屬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念佛禪。 宋代以來此宗的修持與淨土宗人無多差異,所出大德如知禮、遵式、懷則、傳燈、藕益等,皆有弘揚淨土的著述傳世。

禪淨之融通與雙修

禪、淨二門,禪宗純依自力,入門掃蕩一切,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以疑為參究要訣,有「不疑不悟」之說。 淨土宗則仰仗他力,以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實有,以信為前提,欣淨厭穢,熾然取捨。 兩家南轅北轍,風格迥異,似乎難以融通,難以雙修。 兩家中因此而互相排斥者,也大有人在。 然以禪、淨為相礙,只是浮面的淺見,若深入兩宗的底裡,則可見兩宗的宗旨、義理和修持方法,都不乏一致之點,不僅不相為礙,本來融通,不 雙修,而且一體不二,所謂“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可以融歸一爐。 對禪、淨相排之論,古人多有批判,對於禪、淨融通的道理,大德們已闡述得極為圓滿。

從宗旨、義理而言,禪、淨兩家,都以明見自性、快速成佛為鷂的。 不但禪宗求頓悟見性,即淨土宗也是以念佛念到明悟自性為上。 《觀經》上品中生以「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為往生條件。 於第一義心不驚動,古人解釋為參禪見性。 禪宗所欲明見的自性,與淨土宗所念的阿彌陀佛,在大乘義理中,終歸是一。 自性者,乃真如、實相、法身、佛的異名,自心與真如相應,親證法性,名為見性,相應無間,即名為佛。 十方諸佛與一切眾生,共同以一真如理體為自性、法身,不過諸佛徹證,眾生迷背。 阿彌陀佛,即是眾生理具而未證之自性功德的表徵。 阿彌陀,梵文意為無量光壽,即超越時空、不生不滅的絕對生命、圓滿智慧,即是「常寂靜」義,是對自性功德的極佳表詮釋。 淨土宗依《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義,以「自性彌陀」為正旨,以見自性彌陀為成就念佛三昧。 見自性彌陀,與禪宗明心見性,豈非一事?質言之,禪宗所參之自性,即淨土宗所念之阿彌陀佛,淨土宗所念之阿彌陀佛,即禪宗所參之自性。 元妙葉禪師《念佛直指》說得好:

參禪即念佛,念佛即參禪。

禪佛二門,發行雖異,

到家一著,其理是同。

陳兵:禪淨雙修論
更新時間:2022-03-17 15:12
進入專題: 禪宗 佛學
● 陳兵



唐代以來,禪、淨二宗風靡於華夏大地,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 禪淨二宗,是中土祖師對印度佛學長期研究實踐,觀察本地時機,以高度的智慧所抉擇開創。 它們以簡易切實的秘密圓頓法門,總攝了全部佛學的精髓,把浩瀚經論、紛紜名相、艱深義理濃縮而又濃縮,變為活潑的生活智慧與了生脫死的捷徑坦途。 涉理甚深下手極易,即不識字的村夫農婦,亦不難契入;統世間出世間於一貫,出家在家,靜鬧閒忙,行住坐臥,都可以參學。 既握得釋迦牟尼佛法之心印,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不愧為中華文化之精華,契理契機之妙道,足以糾治印度佛學因煩瑣艱深而脫離民眾之弊。 禪淨二宗在經久流傳中,理論與方法都臻於圓極,累積了大量的修持經驗,至今仍是最為契機的法門。

禪淨二門,禪宗專心自力,以「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氣概,直探心源,欲圖頓見自性,當念解脫,獲得合理生活的藝術。 深入世間而又超脫瀟灑,最能符契中土儒、道窮理盡性之旨,適宜於悟性好、自信心強的上根利器和知識分子修學。 淨宗則仰仗他力,深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示凡夫眾生以即生了脫生死的唯一可靠門徑,三根普攝,無機不被,尤適宜於信根深、文化淺的人修學。 禪淨二宗,各適應中土民族文化心理的兩極傾向,互補互益,形成中華漢傳佛學的基本結構。 淨土為諸宗歸宿,亦為禪宗歸宿,自五代以來,禪宗人士兼修淨土蔚成風氣。 禪淨雙修的結果,是禪淨融合於執持名號的念佛三昧。

永明四料簡與由禪入淨的必要性

禪淨雙修的首倡導者,是五代北宋間佛學集大成者永明延壽禪師。 這是一位不世出的佛學全才,教禪兼骸,博通諸宗,其佛學體系之宏大,可謂前無古人。 他承前啟,完成了對自南北朝以來中國佛學的總結工作,開闢了此後千餘年佛教的基本局面,誠如清朝雍正皇帝所讚譽:“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為六祖以後“古今 第一大善知識」。

延壽禪師本為法眼宗開創者文益禪師嫡孫,初從天台德韶精勤參禪開悟,得師印可,宗門稱為已透末後牢關者。 他悟後力修眾善,以淨土為歸,撰《棲神安養賦》等弘揚,每日課佛號十萬,一生印施彌陀經四十萬本,被後人尊為蓮宗六祖,視作 阿彌陀佛化身。 他以宗門之一心融貫教下諸宗之義理,力倡導萬善齊修,六度並行,趨歸淨土,以恢復大乘佛法本來面目,以糾正禪宗流於空疏消極、教下流於支離煩瑣之弊 ,以期眾生福慧雙全,即生了脫生死。 可謂悲願宏深,慧眼灼灼。

延壽六師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他關於禪淨二門的“四料簡偈”,此偈簡明提示了參禪人兼修淨土的必要性,代表了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其偈云: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意謂參禪即使開悟,若不兼修淨土念佛生西,十人中有九人要於命終中陰境迷惑,因一念之差,隨業轉生,難免蹉蹌退轉,多走彎路。 為什麼?因為人根淺陋,參禪頓悟,究竟成佛如釋尊者,從來未聞。 一般頓悟,只是解決了個信解的問題,有了修行的起點,依天台宗「六即佛」說,僅屬名字即佛,未必是見道證果,更非究竟成佛。 即便是屬於見道的頓悟,一般也只是證悟涅槃心,未得差別智,悟後尚需念念保任不失,漸除煩惱習氣,漸修六度萬行。 《楞嚴經》卷十云:

理則頓悟,乘悟便消;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溈山靈祜禪師說:「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說:「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曠 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若煩惱習氣有絲毫未盡,還須隨業受生。 黃蘗云:「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 從頓悟到斷盡煩惱,路程尚不短,非能輕易於一生走完。 念念保任所悟不失,乃至夢中亦多時不迷,恆住一行三昧,只是偶然有煩惱妄念,才能斷盡見惑,入圓教初信位,證位不退,就斷惑言 ,當小乘預流果。 古來一生修到此位者已不多見,即使修到此位,還須隨業於人天中七返受生,生於人中有出胎之迷,經歷長時方能斷盡煩惱。 若雖開悟而未證此位,更難保證出胎不迷、生生不退,再生為人,還有作惡墮落的危險。 如《山庵雜錄》載元代高峰原妙禪師門下義斷崖禪師,再生為僧,碌碌與常人無異;江西絕學誠公一禪徒參禪超然有得,試以三關語,應答無滯 ,再生為僧,貪圖利養,世俗不法之事無不為之。 此等人若不念佛求生淨土,則恐蹉蹌長劫,自誤誤人。 四料簡偈又云:

有禪有淨土,尤如戴角虎,

觀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意謂若參禪開悟,乃至見道證果,又兼修念佛,現世能作化導千百萬人修行的大善知識,臨終得上品住生淨土,速證不退,不久回入此世界 度化眾生,直至成佛,可謂隔生成佛,這是最為穩當的成佛捷徑。 當然,參禪開悟,殊非易事,若不能開悟,亦有隔生成佛的保證:只要信願念佛,便可往生淨土。 偈云: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只要能往生淨土,在阿彌陀佛這大禪師的親自指導下,何愁不得開悟。 而這往生淨土一事,不須見道證果,不須參禪開悟,只要深信切願,便一定可以遂願。

若參禪不得開悟,或修禪淨二門以外的自力漸道,則如偈云:

無禪無淨上,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修行一生,連小乘四加行位之頂位亦未能進入,則死後尚難免三惡道之沉淪,且因不信佛力,與佛緣慳,佛亦不能度他,只有千生萬劫 飄泊苦海,無所依怙。 禪門中人,參禪一生,開悟者少,未悟者多,即當初禪宗興盛之時,諸大善知識座下禪人,莫不成百上千,而開悟得印證的嗣法弟子至多不過幾 十。 如六祖座下出四十八員善知識,法席最盛的馬祖道一,座下出八十三員或一百三十九員善知識,而有識者評云:其中真正徹悟,能稱得 起真善知識者,不過三、四人而已。 多數未悟者,若不兼修淨土,豈不正屬永明偈所說無禪無淨土一流,落得個萬劫千生沒依怙的下場?因此,參禪者欲求即生了辦,必須念佛求生淨土 . 不用說未開悟者須求生西,即已開悟者、已入聖流者,欲得速登不退、一生成佛,也須求生西方。 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尚求生極樂淨土,何況見道前凡夫與下位小聖? 早在禪宗盛期,諸大德對此便有認識,如百丈懷海禪師示眾有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他制定的《百丈清規》規定叢林中超送亡僧,須為念佛, 祈願其往生極樂淨上。
當代臺灣淨土教法的發展
摘要

  光復後,大陸佛教逐漸湧進台灣,緇素大德先後來台弘法,締造台灣佛教充沛發展,蓬勃脈動的新契機。淨土法門在時代及環境的條件下,以「簡單、易行、當生成就」的發展優勢,深得人心,普及民間。台灣地區淨土思想的傳承以印光大師倡導「五經一論」的思想基礎為主流,緇素大德奔波弘揚,不僅推動了台灣佛教的迅速起飛,更促進了淨土法門的發揚光大。

  淨土法門脈動的過程中,衍生出與其他思想互動的關係和影響,其中頗具爭議性的論題是陳健民提出「消業往生」的議論,凸顯與「帶業往生」的思想差異。又,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顛覆了傳統的淨土信仰,提出不同面向的思考。光復後,李炳南居士來台弘揚淨土法門,除了推動「念佛法門」的實踐,影響廣大群眾外,他創設的台中佛教蓮社及聯體機構投入各項文化、社教、慈益等佈教活動,深入社會各階層,影響深遠,躍登為台灣「居士佛教」發展的尖峰。

  淨土法門在台弘化的歷史進程中,淨土法門的倡導者,以不同的思想特質和實踐面向熱絡的在各地展開弘法活動,本文依淨土思想特色及行持導向的不同歸納為三大類說明:第一類是專弘淨土者,以李炳南居士、煮雲法師、智諭法師、妙蓮法師為具有代表性的弘揚者。第二類是律淨雙修者,提出道源法師、懺雲法師、廣化法師三位代表性人物,並說明在律淨雙軌修持的弘化下,所產生的影響力。第三類說明禪淨雙修,導歸淨土的實踐者,以證蓮法師和廣欽法師為代表。此外,淨空法師弘揚淨土法門,有別於歷來倡導者的思想傳承,提出不同的主張,以《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作為淨業修行的依據。

  弘揚淨土思想的具體模式,主要以提倡「持名念佛」的修行為核心,歷來宗師大德不斷提示行者發起「了脫生死」、「當生成就」的炘厭心,念佛要成就一心不亂的境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平日念佛功夫的養就,培養定課念佛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除正行外,修持淨業三福,聚積福德因緣,諸祖勸勉:「萬善同歸,導歸極樂。」,以成辦信願行資糧,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目前,各淨土道場積極投入「助念」、「打佛七」、「念佛會」以及文化事業和講經佈教,熱絡的開展出淨土法門在台弘化的繽紛樣貌。

  台灣佛教發展進程中,淨土法門的傳佈與禪宗、律宗、人間佛教、居士佛教交互運作,透露出歷史傳衍及思想實踐的融合趨向,但是,淨土法門在台灣佛教仍明確體現出主流思想的代表。

  淨土法門的推展弘化大計,必須關注培育淨土專宗解行相應的弘法人才,才能落實淨土法門弘化的機制,彰顯法門特勝的功德。在淨土思想的實現方面,從開展社會淨化的進路,以淨土思想為出發,妥切關注「道德重建」、「生命關懷」、「社會關懷」、「臨終關懷」的實質弘化,以體現淨土教義為本懷。
Sep 18 Thu 2014
布施是積累成佛資糧的關鍵
作者佚名

修行必備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具備福德資糧。這種福報資糧是成佛的資糧,也是生活的資糧。沒有福德你身體這兒病,那兒疼,打坐的時候渾身上下不舒暢,怎麼安住呀?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怎麼去求法呀?飯都吃不上怎麼借“假”修真呀?想供養都供養不了怎麼辦?所以必須先積累修行資糧,才能上路。

福報是修布施、供養而得來。有些人非常窮困潦倒,修佛也沒錢,吃不上飯,生活沒著落,這是往昔(包括過去世)吝嗇造成的。常說“捨得”,不捨不得,少捨少得,大捨大得,只有捨才能得。比方說你供養出去一萬塊錢,就如同已經存銀行了,你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取。若不捨這筆錢可能就浪費到什麼地方去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必須修供養。

修財神法只是請財神把你積累的福報取出來給你,如果你往昔沒有積累資糧,財神也無可奈何。所以六度萬行,“布施”第一。修福報資糧有它的特殊方法,大圓滿初佛普賢王如來在密續部中有過特殊的交待,特別是蓮花生大士,他收了很多神仙,讓他們幹什麼呢?讓他們以後作護法,作財神,就是專給那些缺乏福報資糧的修行人送錢送寶。修法有多種,如供曼達、彌勒相應法等。供曼達法是準備好曼達盤,念誦供養文並觀想用宇宙微塵數量之多的財富寶物來供養一切佛菩薩、上師、本尊、空行及財神、護法、岩藏守護者,祈請他們接受此供,受供後賜予加持。

還有彌勒相應法,彌勒是福佛,許多修彌勒法不間斷的,福報都有明顯增長。除了上述修法,還要常作上供下施。上供諸佛菩薩、上師、空行、護法、財神,下施貧窮者、需要幫助者及各惡道眾生。上師三寶是最殊勝的福田,捨一得報萬,如修建寺院等善事,功德極大。這樣捨出去,叫作種福田,就是在田裡播下點種子,日後會收穫福報資糧,只會增長不會減少。

作了功德要不執著,並隨時迴向眾生,則功德無量。布施,主要有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如果沒錢,布施的方法也很多,比方和悅慈悲的表情和關愛的眼神。人的眼光,給人留下的印象會特別深。如果你做錯事,一看旁邊有人報以嘲笑的目光,你心裡就難過,若他們投以同情諒解的眼神,你心裡即刻就感覺暖洋洋的。

還有愛語布施,你在人家困難時、生病時去安慰一下,就是愛語布施。還有儀態,這人很紳土,很周正,穿得乾乾淨淨,給人以舒服感,這也是布施。這些都是不用錢的布施。無畏布施,是幫助遇到困難恐懼的人,救助將被殺的動物,就是施以無畏。不過財、法、無畏三種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要勸一個人信佛等於是用三千大干世界供一次佛,功德非常之大。比方你告訴他因果輪迴,告訴他拜佛的好處,告訴他怎麼供養三寶,這都是法布施,能增長很大福報。

有很多人問我:“我很窮吶,我怎麼供施啊?”其實供施有多種方式,修供施的關鍵就是修施捨之心。財施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實物的施,一種是觀想的施。我們作五供,裡面有通過觀想對餓鬼道布施,能增長無量福報。修供施主要是修一顆心,所以,以平等、清淨、慈悲之心去供施非常重要。修慈悲喜捨也是一顆心。

隨喜實際上並不是很容易修的,你的父母朋友得到什麼好處,你就替他高興。你厭憎的人有了什麼好事,你心裡就會是另一種滋味,隨喜不起來了。這個隨喜也是一種功德,也是一種施捨,就在於自己一顆心,心平定就容易修。最後,對待福報,應知一切如幻,供養你所擁有的物品是相對的供養。就勝義諦的見地來說,以上這些都是虛幻不實有的。所以最究竟的就是證悟空性,不執著,安住於本覺的狀態,這就是勝義諦的供養及積聚福德。如果你起心動念還能夠幫助所有的眾生,這更是福德無量。

綠 度 母 介 紹

度母又名「世間母」,意即「一切世間眾生的母親」,佛經解釋為「度諸窮苦中之母」,故名度母,乃是觀世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的神變相之一,又因著眾生種種的需求,共化現了二十一位度母菩薩,分別是白度母、綠度母、以及通稱的二十一度母。

在大藏經中以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為度母法門的根本經典、另外尚有御製救度佛母讚、白救度佛母讚及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等諸多經典。

度母也叫救度母、多羅母,藏語稱為卓瑪,綠度母和白度母的形象大同小異,顯著區別是她身色綠,一般左腿單盤,右腿向下舒展,踏在一朵蓮花上,傳說松贊干布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是白度母,尼泊爾公主是綠度母。

綠度母又稱多羅菩薩、聖救度佛母,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悲淚的化身,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或多羅觀自在菩薩、多羅觀音,為觀世音菩薩之悲淚的化身。

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載,觀自在菩薩入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由光明中而生,此多羅菩薩以慈悲光普照眾生,憐愍眾生猶如慈母、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其密號為悲生金剛(由大悲觀世音菩薩而生之義)、行願金剛。

此尊菩薩法相一面二臂身綠色,嚴飾瓔珞著天衣,現慈悲相,左手拈烏波拉花,右手結施與願印,象徵施於一切眾生無畏、慈悲滿願,雙腳屈左展右,右足踏在蓮花上表示隨時準備起身救度苦難眾生,如慈愛的母親一般,拯救鍾愛的孩子。

經典上說綠度母菩薩亦為二十一度母的主尊,總攝其餘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本尊心咒具足一切息增懷誅之功用,消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滿足一切眾生願求,現世富貴長壽平安吉祥、除諸病苦業魔障礙等,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苦海,命終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究竟的安樂,因為其救度之迅速、摧滅魔業之勇猛,故又稱作「救度速勇母」。

綠度母是集諸佛菩薩事業、功德之本尊,三世諸佛菩薩事業之化現,總攝其餘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具足一切息、增、懷、誅之功德利益,能得廣大守護之力及冤親和悅,諸願圓成的妙德。

特別是對事業、權勢及運勢的增廣,並賜予眾生所盼的成就,增長慈悲、智慧與喜樂,令財富福報與壽命、眷屬、僕役俱皆增長,求子得子,所求如意自在。

※中心每週五晚上7:30〜9:00綠度母共修,歡迎大眾踴躍蒞臨參與、同霑法益;度母共修前請茹素勿葷食!

紅觀音「永斷輪迴」,藏名譯音「闊瓦敦竹」(Korwa Dongtruk) 。此法為阿宗珠巴的一部伏藏,屬「淨光金剛密藏」(Od Gsal Rdo Rje Gsang Mdzod)法系。

蓮師曾授記到時候會出現一個他的化身,秘密修持此法20年,然後弘揚。此法會如太陽般先於藏地遍傳,法脈會出現7000個無上持明成就者,得成就者無量。然後會普傳到沒有佛法的邊地,邊地眾生因而得救。最後會遍佈漢地且特別廣大,無論誰遇上此法並依法修持都會往生淨土。

此伏藏由一世阿宗珠巴 卓兑巴沃多杰掘取,秘密修持21年,因緣成熟才公開此法,亦如授記所言在藏地普傳。

此法包含幾個階段修習,最終達到大圓滿境界,然而修持非常方便和效果顯著,能迅速獲智慧福德二資糧,有助克服暫時的困難,乃至究竟的解脫,是蓮師針對五濁惡世,給予能治所有的良藥,能滿一切願的如意寶。

是次傳法上師,第三世 阿宗 朗珠 久美江措仁波切在其為第一世 阿宗 熱巴 朗卡多杰時,是一世阿宗珠巴的兄弟;第二世時從一世阿宗珠巴處再接受此法;此世從根本上師第二世阿宗珠巴仁波切處得到此法。

依上師法主的加持,以及累世與此法緣深,傳承清淨不間斷。

上師仁波切於2007年在香港曾依此法舉行超渡法會,弟子們因而得知此伏藏法,求授多時,上師仁波切今年終首肯。然而此伏藏法在漢地暫未有中譯本,故上師先以口傳,簡略觀修教授為始,日後再按有信心修持此法弟子的進展給予個別進階指導。


[大悲觀音永斷輪迴修持要求]

欲取根除輪迴之觀修念誦一系列淨除罪障之咒語,故日修儀軌應於為沾酒、肉等之上午施行,若要特別持誦,則應受捨酒、肉、蔥、蒜、淫行等之潔淨禁戒。

[大悲觀音永斷輪迴簡介]

二臂童子紅觀音藏名為 [ 闊瓦董突一輪迴終結者 ] ,是蓮花生大士的甚深心要修法。後經 蓮師巖藏,由伏藏大師-秋吉林巴取出。

本尊紅觀音是蓮師的智慧所顯現,其身似八歲童子身紅色,站立,右手持甘露寶瓶,左手持花所做成的念珠。紅觀音又稱為「佛海」,紅色之身乃因為他是諸佛至語之化身。

身色紅光照耀攝世間自在,雙眼炯炯悲光視一切眾生,由出咒聲表說法偏三千,鼻出智慧表消散諸煩惱,雙耳表方便智慧作調伏,本原二元表法界與般若智合而無二,身六寶飾莊嚴表具六度波羅密。

紅觀音乃最高之觀音修持法門,所得之成就及感應為最迅速及最有效力的,若能參加修持此法門,會幫助我們現在消災解難與增福延壽,來生則會生於西方極樂淨土。紅觀音乃金剛乘無上瑜伽部之最高密法灌頂,修持紅觀音法門能解脫眾生諸苦難及消除眾生所作種種惡業之罪障,救度六道眾生解脫生死輪迴之苦,是度亡超薦常用的威力本尊之一。


緣起:台灣佐欽大圓滿佛學會於98.08.21舉辦 【大悲觀音自解脫痛苦超度法會】息增懷誅十本尊修法
千手千眼觀音又稱大悲觀音,此法乃是由西藏伏藏大持明者吉美林巴尊者所作,此儀軌的功德,不但能使亡者自然解脫痛苦,更能讓在世的人獲得息增懷誅四種事業的加持!
息增懷誅十本尊修法包括:主尊 大悲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白度母(去除所有恐懼)、光明佛母(去除魔難,增長功德)、咕嚕咕咧佛母(駕馭萬法,增長運勢喜樂)、財源佛母(增長財富受用)、馬頭明王四種性憤怒尊~邊札馬頭明王、惹那馬頭明王、貝瑪馬頭明王、嘎瑪馬頭明王。

二臂紅觀音,乃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救度輪迴眾生,變幻不同形象來應機調伏眾生,其名號為「大悲勝海」。二臂紅觀音其大悲願力加持,能消除眾生多生累劫以來造作的種種惡業,來世不生貧窮之處,能於現世財富具足,業報命終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能斷除眾生一切煩惱障礙,救渡六道眾生,解脫輪迴之苦。

2009-12-15  13:21  藏傳特有的《紅觀音咒》
4011咒語漫談

藏傳特有的《紅觀音咒》 // 林光明教授

本文所談的紅觀音咒,在藏傳地區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咒語,在漢傳則不常見。稍微研究過密教的人,只要持誦過六字大明咒,就很容易學會紅觀音咒;此咒是在六字大明咒之前,加上om ah hum(唵 啞 吽)及hrih(口紇哩)。om ah hum(唵 啞 吽)一般通稱為三字明,在藏密或唐密中常見此咒,但是也可能是因太普遍了,在一般的佛學相關辭典中卻查不到此詞條。

此三字咒(om ah hum)在藏傳佛教中,不只經常口誦,在唐卡(藏傳佛畫像)的背面,也常會以此三字分別安於頭頂、口、心等三部位,代表身、口、意三密。《佛光大辭典》說:在密乘修行法中,此三字是極為神聖的字音,若行者能隨呼吸不斷念誦,及至不念自念、念不念了無差別,毫不間斷,就能與本尊合一,契入理體法性。

此外日本密教也常用此三字咒,並常被當做問候語,很多密教道場,拿起電話來,回答的第一句話就是om ah hum(唵 啞 吽),就像漢傳佛教的問候語「阿彌陀佛」一樣。

hrih(口紇哩)是觀音的種子字,義即用此一字可代表觀世音菩薩,如西方人用T代表Tony一樣。藏傳常將此字念成shi。

《紅觀音咒》解讀與分段解析

本文所說的紅觀音咒,若以組織架構來看,就是:三字明 + 觀音種子字 + 六字大明咒 = 紅觀音咒。

茲列出紅觀音咒如下:

簡易羅馬拼音:om ah hum hrih om mani padme hum

通行藏傳發音:om a hum shi om mani beme hong

簡易漢字音譯:唵 阿 紅 喝立喝 唵 媽你 趴的妹 紅


紅觀音的名號為「大悲勝海」,意即觀音的慈悲願力如殊勝不可思議的大海一般無量無邊。其形像為一面二臂,站立,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

漢傳的紅觀音

在漢傳地區並沒有紅觀音咒,但是四十手觀音中,有所謂的「紅蓮花手」,名天花觀自在,又作紅蓮觀音。《密教大辭典》中,列有此紅蓮觀音的真言,該真言的來源經典為《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唐.三昧蘇嚩羅譯),即:唵  嚩日羅二合  達磨一  矩索薩婆  鉢納麼紅蓮  薩嚩  提婆嗢蘖多生一切天  娑嚩二合賀(om vajra dharma kusosaba padma sarva devodgata svaha)。至於《大正藏》中,另一述說四十手觀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其所列的紅蓮華手真言為:唵引  商揭二合  薩嚩二合賀(om samkale svaha)。

廣東人的紅觀音

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與民俗信仰的融入,中國各地有各式各樣的所謂三十三觀音。原住湖北的程惠釗教授,以畫三十三觀音連幅聞名,港、台、大陸以及海外的華人,有不少人請她畫三十三觀音。程教授搬到廣州以後,卻發覺廣東人在請她畫三十三觀音像時,一定要她加入紅觀音與送子觀音,以取代三十三觀音中的另外二尊。若只單獨畫一尊觀音的情況,則以畫紅觀音與楊柳觀音最多,有時甚至將兩者融合為一,即手持楊柳、身著紅衣服的觀音畫像。

廣東地區的佛教徒特別喜歡紅觀音,但他們所指的紅觀音,與上述藏傳或漢傳佛教的紅觀音不同,而是衣服畫成紅色的觀音而已。這個名稱的來源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廣東人覺得紅色是吉祥的顏色,於是把穿紅衣服的觀音,稱為紅觀音。

一個顯宗的師兄對密宗的評價相當客觀

西藏密宗是正的。但密宗的鬼神比顯宗多很多,容易行錯路,走火入魔,所以要小心。

密宗要求很高,在修行上比顯宗更嚴格。密宗實在很難修,不要亂學。黃念祖居士對淨土宗和密宗的對比已經講得很清楚。

20-8-2015

備註:媽咪話,真正佛教徒無一個不信觀世音菩薩。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簡短開示

觀世音菩薩是化身,但觀世音菩薩具足諸佛菩薩的三身。
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是無量光佛,亦即是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的報身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則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西藏密宗說,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師父,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而觀世音菩薩的成就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但觀世音菩薩的度生之力更大。


請一心祈求觀世音菩薩

正如蓮花生大士及數以十萬計的喇嘛所開示:
一切本尊中最殊勝的即是觀世音菩薩,最殊勝的咒語即是六字大明。
故此你們師兄應該一心祈求觀世音菩薩。即使是所有密宗喇嘛都會幫我們祈求觀世音菩薩。
一佛等於萬佛。祈請一尊觀世音菩薩等於祈請所有佛菩薩。
陳健民上師亦說了四句偈:
諸佛大悲集中於觀音,各種逆順方便令成就,
總為開顯眾生本來佛,敬禮不違本旨魔加持。

摘錄以下的兩種教示足以包括一切:

觀世音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佛陀,他為了利益眾生而化現為菩薩。

一切佛都具有同一本質,他們大悲心的表現形式就是觀世音菩薩。作為諸佛大悲化現的觀世音同時是諸佛菩薩的根源,因為大悲是覺悟的根本。

作為菩薩,觀世音本身即慈悲的象徵,觀世音即是佛,觀世音即是法,觀世音即是僧,觀世音即是上師,觀世音即是本尊,觀世音即是空行;觀世音即是法身,觀世音即是報身,觀世音即是化身;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即是蓮花生大士,觀世音即是度母。

更重要的是,觀世音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如同一橋跨越眾多溪流一樣,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總合。獲得了觀世音的加持即獲得了諸佛的加持,理解了觀世音的本質即理解了諸佛的本質。

----六字大明咒功德(頂果欽哲仁波切)

任何一個眾生,只要向觀音祈求過一次,觀音就會生生世世救度他。----梭巴仁波切

我地只要一尊觀世音菩薩就夠嘞!只要信仰觀世音菩薩,係乜野時候我地都企得住。(我們只要一尊觀世音菩薩就足夠了!只要信仰觀世音菩薩,我們在任何時候皆站得穩。)----上師夢中加持
我們最尊敬的劉銳之金剛上師不是別人。他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上師夢中加持


備註:我經常開示,觀世音菩薩是我們芸芸眾生的唯一的希望。有六字大明就有佛法。觀世音菩薩是三寶的總集,所有眾生的無上慈父。觀世音菩薩是最高的總持,請多念觀世音菩薩。我常常勸告一切六道眾生,如果有什麼煩惱或困難,可以祈求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

備註:我經常加持所有顯教根器的眾生。我常勸信奉顯教的人,好好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與大悲咒,必定無事不辦,事事如意,圓滿一切願求,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我常常讚嘆念大悲咒與修大悲懺功德不可思議,利益無量無邊,所得的成就亦不可思議。

備註:深切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真的很靈,真的感應很快,真的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有時,觀世音菩薩會替我們安排好一切,安排一切事情都恰到好處,一點不多,一點也不少。

備註:如同小孩子找媽媽一樣,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所有眾生的媽媽。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心最大的菩薩。所有佛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是最最慈悲的。同樣,為了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亦化現了綠度母與二十一度母。

(有精神病盡可以求觀世音菩薩。一心念觀音聖號或六字大明。根本不須要求耶穌基督,不須要求天主教或基督教。(這一點很重要))

備註:不信觀世音菩薩代表你的知見偏。不信觀世音菩薩的人是邪教分子。(不信觀世音菩薩時或以為觀世音菩薩害我時的自我鞭策)

備註:慈悲為一切修行的根本。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心最大的菩薩。念六字大明就是修慈悲。

備註:觀世音菩薩最慈悲,所以求觀音感應最快。(或者說:觀世音菩薩最慈悲,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超過一切佛菩薩,所以求觀音感應最快。)

備註:有觀世音菩薩就有一切。/有觀世音菩薩就有希望。(或者說:只要皈依觀世音菩薩,就會有一切希望。)

備註:觀世音菩薩真的很靈。觀世音菩薩真的救苦救難。有一句話形容得好:觀世音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

+
顯宗大多數都懂念六字大明,但顯宗多數念大悲咒,比較少念六字大明。
顯宗一般念經念佛念大悲咒,密宗則一定懂得念六字大明。
由2014年起,大多數人(90%以上)念大悲咒皆使用普通話來讀。

+
一心信,一心皈依觀世音菩薩,念唵瑪尼貝美吽,就可以解脫苦難。


根據我的經驗

修持觀音法門在原則上很難做到顯密雙修,大多數人是一門深入。

1. 普門品 + 心經 + 大悲咒 + 觀音聖號

2. 普門品 + 心經 + 觀音聖號

3. 觀音聖號 + 六字大明 (不可以加普門品)

4. 觀音聖號 + 大悲咒 (可以用大悲懺來代替)

+
學漢傳淨土宗的人一般不學密宗。學密宗的人亦一般不學漢傳。僅少數淨土宗的人會了解一下密宗,但不會學密宗。
淨土宗的修持多數是專心念阿彌陀佛,也有兼修觀音或地藏的,亦有專門持念觀音聖號及大悲咒的。

學密宗之人應該以黃教的菩提道次第為基礎。顯密之間不可偏廢。

+
求觀音最為第一

我已經皈依了西藏密宗有三十年了。現在我的經驗是:求觀音最為第一。我喜歡求觀世音菩薩,有什麼事都求觀世音菩薩。我覺得求觀世音菩薩很好。

觀世音菩薩真的很靈。求觀世音菩薩很重要,尤其是西藏密宗特別強調觀世音菩薩的重要性。這不但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心最大的菩薩,也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功德。慈悲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心最大的菩薩。求觀音是最好的。

更重要的是,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分。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很有緣分。因此,很多佛教徒都會向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祈求。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備註:觀世音菩薩真的很靈。觀世音菩薩真的救苦救難。有一句話形容得好:觀世音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
修密亦應持戒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三十四卷,2000年4月〕                            文‧徹威  

    前年曾寫過一篇談戒律的文章,現在回看起來,發覺有很多地方未及說清楚,很容易令人誤會,想在這裡作一個註腳。

    修學密宗的人,給人一個印象是不用守戒律的,以至有人胡作非為,而托辭「方便」。這種現象藏密有,東密亦有。這是密宗的負面作用。不但為佛教界齒冷,亦為密教人士所垢病。

    密教人士不持戒律是一個片面的看法,其實有很多修學密宗的大德,不論藏密或東密,都持戒精嚴。

    目前東密修持者對戒律的看法都有參差,究其原因,可分開歷史的問題及境界的問題。

    歷史的原因來看,中國自有佛教以來,戒法這一部份是最不統一的。所謂不統一,是指各宗派所持的戒法與印度本來由釋迦佛傳下來的戒法都有出入。這是民族性不同的關係。最簡單莫如乞食、過午不食等此類戒法。又如淫戒,跟各民間風俗也許會有抵觸。其實釋迦佛入滅之前曾吩咐阿難說細微戒可捨,就是為了要方便佈教,但重戒當然要守。

    直至密教傳入日本,成為東密,發展下來,千多年人事變遷,日本戰後男性數目減少,以至出家人可以有家室等等之改變,導至日本佛教界對戒律有不同以往的行法。這點不完全被中國佛教界所認同。一般佛教界認為戒一是不受,受就要守。破了就要懺悔,以後不得再犯。

    從境界上看,密教主張即身成佛。入壇灌頂之前先受三昧耶戒。「三昧耶」是密教的專用名詞,有「本誓」、「警覺」等意思。「三昧耶戒」本身是沒有戒體的。其原因是因為入壇灌頂而即身成佛,佛是成就了圓滿的人格,其行為有「般若智」作主導,是不會作傷害眾生的行為,祗有作饒益眾生的行為。故此三昧耶戒是佛本來就有的行為導向而不需有戒體。(戒體即受戒時對第八識種子的薰染。)

    問題是不是所有入壇受灌頂的人都可以即身成佛,而般若智即生起成就圓滿人格呢?這點成為極大的疑問。而三昧耶戒本身雖然沒有戒體,但三昧耶戒是由般若智所主導的行為,應該是與瑜珈菩薩戒戒本所指定的行為一致。

    換言之,無論即身成佛與否,受三昧耶戒之後的行為,都應該與瑜珈菩薩戒戒本內所指定的行為一樣,無論是由般若智所主導,或是未起般若智之前刻意的遵守。

    有般若智的主導才可以說「方便」這個名詞。因為「方便為究竟」是由發菩提心,起大悲心為基礎。有了菩提心及大悲心為基礎,就算是賣白粉、姦淫虜掠,都是方便為究竟。因為發菩提心、大悲心等基礎主導行為一定是出於饒益眾生,愛護眾生為出發點,絕對是沒有半點貪嗔痴的成份的。

    要達至這個境界,談何容易。不過現時密教因要佈教的關係,遂將戒律這個問題放下,以迎合更多的眾生,也作出方便的路向,但並不可說密教的修行者是一群胡作非為、不守戒律的人。

    凡事總有正負兩面,密教既要迎合眾生而將戒律放輕一點,就被人利用成為胡作非為的藉口。這不是近代的事,是歷史上也有過的事。說到尾,密宗有神秘的一面,於是有人利用一般人嚮往神秘事物而將密教作為商品或炫耀成名的奇貨。所以密教界亦有部份人開始提倡戒律以糾正一些畸型的風氣。這是密教之光,否則再腐敗下去,密教是會湮沒的。

    目前來說,雖然皈依了的密教弟子沒有被其師父嚴囑守戒,但作為佛教一份子,也應守五戒——即殺、盜、淫、妄語、沽酒。

    守戒除了行為上的事外,大乘佛教強調心的作用。因為行為上守戒是極不容易的事。例如有蟲蛀佛經,是要殺蟲還是要放棄佛經呢?這種矛盾,佛並沒有說明。到現今都沒有一位大德能夠在行為上解決此等矛盾。但持戒並非單是行為上的問題,而是心的作用,這點就有其根據。

    所以持戒是以戒律精神為要。例如殺戒,行為上的殺是很難避免,因為有矛盾。但殺機就是殺戒的重點。持殺戒即不讓殺機生起,不讓殺機生起就要戒嗔、戒痴、戒貪、制怒。控制自己的心。有了這些基礎,殺蟲等行為雖然是違反殺戒的行為,但於制心而言,仍然是有尺度的。起碼保留佛經而饒益眾生的事,遠遠比殺蟲犯戒的事大得多。了解戒律的精神比行為上枯守戒律重要得多。

    基本上沒有入過戒壇受戒的人,行為上雖然有違反佛戒,但因為他個人並未發過守戒的誓言,所以不需介懷。但如修密法而兼持戒律,相信成就會更快,亦更能體驗佛法的博大精深。(本篇完)

五戒十善菩薩戒及十四根本隳略釋
劉銳之

嘗謂國人於孩提之童,不受教時,而調教之,其方法非常和善。由此聯想,祇須 敬誦

誓守不殺生戒 誓守不偷盜戒

誓守不邪淫戒 誓守不妄語戒

誓守不飲酒戒

便能死時不隳「地獄」、「餓鬼」、「畜牲」之三惡趣,且能轉世為人,其所守者祇 「五戒」而已。

若能更誦「弟子某甲誓守十善」

身不殺盜淫  心不貪瞋癡

口不作妄言  及不作綺語

重舌並惡口  戒之成十善

如此不獨可轉世為人,而且可以上生天趣。

而菩薩戒則為三聚

 (一)攝律儀戒(於佛所說之律儀:不論小乘、大乘所 應守之一切律儀,均應攝受、遵守。)

 (二)攝善法戒(於佛所說之慈善方法:如上列之五戒 、十善等,均應攝受、遵守。)

 (三)饒益有情戒(凡修行人,必須發菩提心,以度一 切有情,普皆成佛,故須饒益有情。)

以上均為顯教之律儀,若密宗者,(又名金剛乘)則不如是。以其所「學習」之 不同,而其目標之各別。顯教是以「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為宗。密宗則 以「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為主。蓋一則研求學理,一則履行實踐,相距既遠, 犯戒之受處罰,自然不同。密戒則名為「根本隳」

所謂「根本隳」者,即使行者「教理通達」、「修持精進」。若犯了密宗的戒, 就是隳落,無可轉環,其重要可想。

金剛乘十四根本隳,絕對不能犯任何一條,這是非常嚴重,會在行者心理,留下 不可磨滅的印痕,帶來極嚴重之業果,會使你下金剛地獄。所以時輪六支上師瑜伽說 :「甯失身命,也絕不破「金剛乘十四根本隳」。」

行者更須了知,守護會犯下根本隳的四門。這就是裝滿黃金之房子,它的四門, 如果你不防守看好?就會有小偷潛入,偷走的所存放的黃金。其所謂會使你犯下根本 隳的四門:

(一)無明之門

(二)輕蔑之門

(三)粗心之門

(四)心理扭曲之門

如果不守護此四門,則每天都會犯下根本隳。

我覺得各同學中,於此十四根本隳之各自體性,不盡了知,茲特略釋之:

 甲一 不輕蔑諸上師
你一旦與一位上師,建立師徒關係。就應該對之保持恰當之虔誠;對所有的上師 ,均應如此,不得輕蔑。

 甲二 不違越善逝語
善逝者:一切諸佛菩薩。於善逝語,如「過午不食」等,亦不能謂為「那有什麼 關係」!?而輕蔑之。

 甲三 弟兄不起忿諍
凡同受過同一金剛上師之傳法灌頂,均為金剛兄弟,與同一父母之兄弟一樣,不 能面赤耳熱,而起爭執。

 甲四 不於眾生捨慈
大乘教法,是慈悲一切有情,即使是非常邪惡的有情,亦不能捨棄慈心。

 甲五 不斷正菩提心
當你想:「我怎能度一切眾生,而後成佛?」這就犯了這根本隳。

 甲六 不毀謗自他宗
假如你所信奉是大乘,他人信奉的是小乘,或者相反,無論大乘小乘,都是佛說 的法,不能毀謗。

 甲七 不於未熟宣密
身心未成熟,指未受密法灌頂,且未深信密法者;不應對之解釋,及說密法意義 。

 甲八 不輕視蘊佛體
蘊謂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五種隱藏身內的物質:色指形體,如皮、肉 、齒、骨等。受指受用,如苦受、樂受、捨受等。想指懷想、構想、思想等。行指行 動、行旅、執行等。識指知識、認識、識別等。在密法上,是將五蘊淨化,轉化成為 五佛本性,不應加以輕視。

 甲九 不疑諸自性法
如不信或拒絕相信現象是「無自性」,「非真實存在」,而擯斥「空性見」,就 是犯了這根本隳。

 甲十 不於毒具慈心
毒指非常邪惡之人,凡有四種:傷害佛陀的人、傷害上師身體的人、想傷 害一切有情之人,或對所有的有情眾生,有普遍性的怨毒、想要破壞佛法之人。如 與成為密友,或非常親近之,就犯此戒。

 甲十一 不分別離名法
行者應將自己的心,引導到正見上。否則應將自續派、唯識派、經量派等之見, 早晚各修三次,思惟非同一性,如不照作,就犯此戒。

 甲十二 不破壞具信人
如某人相信密法,另一人告訴他,密法不是那麼好,而且很粗淺:那人因此減退 信心。告訴的人,就犯此隳。

 甲十三 依已得三昧耶
三昧耶義為密宗之誓句,修密法者,拒絕參加「集聚輪」,就犯此戒。

 甲十四 不毀謗慧自性
密續中說:女人的本性是智慧。毀謗女人(智慧),就是犯了此戒,且女人包含 了空行母在內。
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
2011/06/22

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只要持之以恆,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經續中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作轉輪聖王時,觀音菩薩為一千個太子中的長子,因見眾生苦難深重,多諸怖畏,遂於寶藏佛前發下宏願,願行菩薩道以救苦拔難,他說:「若不能免除六道眾生的一切苦惱,我終不成正等覺。」

於是寶藏佛為他取名為「觀世音」意即觀到聲音即刻解救苦難,正如日常中念誦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釋迦牟尼佛亦云: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早已成佛,名曰正法明如來,他為了發起所有的菩薩救度六道群靈,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

正是這種緣起,我們娑婆穢土的苦難眾生,由業力所牽、深感無依之時,往往會全心依投觀音菩薩,情不自禁地呼喚菩薩賜予加被。因此觀世音菩薩已成為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的依怙主。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隨類現身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即是觀知一切世間苦難的音聲實時能自在無礙、現千手眼遍護一切眾生,這也是由於觀音菩薩深廣之慈心所致。

正如《大悲心陀羅尼經》等許多經中說:觀世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佛時,古佛教他受持大悲神咒,菩薩當時發了一個大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願畢實時生出千手千眼。因此,觀音菩薩具有能隨時應機為一切眾生普遍施以各種方便法門之妙用,故世俗眾生無論貧富賢愚,在逢遇世間災難或是遇到修法內外等違緣時,只要至誠稱念觀音聖號一定能得到救拔。

乃至人們所追求的一切,如求福求壽、求子求女、求官求財、求事順利,甚至瑣碎的小事都喜歡對觀音菩薩作祈禱。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

「爾時婆伽梵住極樂世界,與諸大眾宣說妙法。 時金剛手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雙膝著地頂禮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足,白觀自在菩薩言:「聖者住大悲解脫如幻三昧,能除一切有情苦惱,與世出世利益安樂。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同時有種種苦惱及八難苦,或希望世間出世果報,若能一心稱念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名號,應時不舍大悲誓願,即現種種隨類之身,能滿眾生一切勝願;亦能護持國界拔濟苦難;亦能攝受養育增長吉祥、亦能遮止囚禁苦形、亦能銷除蠱毒鬼魅及諸惡病、亦能臨陣禁製刀杖、亦能消除水火災難、亦能斷除示*厭禱咒詛、亦能結護方隅地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殷懃稱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

十一面神咒心經:

『若有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號,復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諸有稱念我名號者,一切皆得不退轉地,離一切病、脫一切障一切怖畏,及能滅除身語意惡。』

上文是經文提到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的利益。可知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其功德實不亞於修持種種方便密法。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您目前身處苦難、人生的低潮、有種種的痛苦無法解脫,只要對觀音菩薩有信心,稱念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必然會如慈母般給予您最大的安慰與救度。

願觀世音菩薩的威德光明普照末法眾生,離苦得樂,滿願解脫,往生淨土!

願觀世音菩薩的光明充滿你我心中,生起人生之喜樂。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