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一手拿枪 , 一手拿圣经

回復 30# dye 的帖子

麻烦您"解解画"好吗?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29# 红孩儿 的帖子

Iraq government, intact:
http://www.cabinet.iq/

Afganistan government, intact:
http://www.president.gov.af/

Russian.. obviously intact:

Yugoslavia, splitted int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roatia
Macedonia
Montenegro
Serbia
Slovenia
Kosovo

At least some of these state is voted out.
原帖由 抽刀斷水 於 2008-6-15 11:22 發表
由於要精簡版面關係,我在基督宗教區啟用了「數據」主題分頪。

用法:在發新帖的標題菜單選擇「數據」。

瀏覽者可按「數據」選取這個分類主題(在右上角位置)。 ...


理解 !

紅孩兒很愛國。


是因为记取苏联,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亡国的教训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26# 红孩儿 的帖子

紅孩兒很愛國。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回復 1# 红孩儿 的帖子



一手拿枪 , 一手拿经。佛教也有。

[ 本帖最後由 dye 於 2008-6-15 12:13 編輯 ]

reply #24

因為議員個人信基督教而不投他,不理性,且或會造成災難;


现在耶教机构的职位空缺是耶教徒垄断, 您要讲理性不理性您先去跟耶教讲;
再者, 红孩儿从来反对包办群众思想...我这里的重点不是投不投票给基督信徒,我强调的是群众要有知情权!

美国的参议员网页这样的>>>>>>>

http://www.senate.gov/general/contact_information/senators_cfm.cfm


香港的立法会议员网页这样的>>>>>>

http://www.legco.gov.hk/chinese/


为什么香港議員的宗教背景不能公开? 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基督教和帝國主義是殘暴,當時的滿清亦復如此,如果義和團扶清滅洋成功,你們而家仍可能要扎辮子


为什么要以非此即彼的心态去对待侵略者?  为什么不想想.....如果...两者都被我们打沉呢?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提醒紅孩兒,知否佛教也是西來宗教


佛教要颠覆国家分裂国土, 紅孩兒一样不会手下留情! "反藏独"就是一例 !

[ 本帖最後由 红孩儿 於 2008-6-15 12:04 編輯 ]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22# 红孩儿 的帖子

由於要精簡版面關係,我在基督宗教區啟用了「數據」主題分頪。

用法:在發新帖的標題菜單選擇「數據」。

瀏覽者可按「數據」選取這個分類主題(在右上角位置)。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因為議員個人信基督教而不投他,不理性,且或會造成災難;

香港政府不會只請基督徒ge

關於基督教和帝國主義一起入侵的問題,我有以下答案:

基督教和帝國主義是殘暴,當時的滿清亦復如此,如果義和團扶清滅洋成功,你們而家仍可能要扎辮子

重回漢唐當然是好,當時基督教(景教)傳入時,也是比較和平進行,沒有動刀動槍,也比較肯接受用我國文化的模式(和道教差不多)去發揚

提醒紅孩兒,知否佛教也是西來宗教,東亞國家素有排佛思想呢?
新教思想 + 蠻族思想 = 現代奴隸

美国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和美国的单极化战略

http://travel.veryeast.cn/travel/108/2005-9/28/20059281936.htm

美国基督教福音派迅速崛起,积极向政治舞台扩张。这成为近30年来美国社会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在冷战期间,基督教被当作“美国反对无神论共产主义的重要立足点。”①冷战之后,两极对抗消失,地缘政治因素减弱,所谓“国际宗教自由”的议题,地位日益突出。美国基督教福音派以国会为主要舞台,发动声势浩大的“反宗教迫害立法运动”,最终通过了“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该法案的确立是美国宗教势力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世界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

       在20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纵观世界宗教演变的趋势,有两大重要特点:

       其一,基督教的重心由北半球向南半球转移。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督教势力,长期推行传教国际化的战略。据估计,20世纪初全世界85%的基督徒(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徒)居住在西方。到20世纪结束时,全世界基督徒已有60%居住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地区。②以发达国家社会为依托的基督教文化,以强势文化态势,持续地向世界各地传播,信徒遍及全球,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宝座。大量基督教徒居住在中东、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与当地的传统宗教文化交织生存,摩擦不断。

其二,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不断高涨。在中东地区,巴以冲突引发四次战争,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挫折,穆斯林民众从伊斯兰教传统中探索振兴的道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以中东地区为核心,波及亚非欧美。特别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政权,掀起轩然大波,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推向高潮。伊斯兰教组织向世界各地大力传播宗教文化,全世界穆斯林人口逐年增长,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宗教复兴的趋势增加。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宗教势力扩大的代价是,政教冲突愈演愈烈。③纵观当今世界爆发剧烈冲突的地区,大多涉及宗教信仰因素,如:科索沃地区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争纷;中东地区的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争纷;南亚地区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争纷等等。值得重视的是,除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外,各大宗教文化中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教派的兴起,成为冲突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迅速增长的基督教福音派,将多元宗教文化未能和谐相处的责任,单方面归咎于发展中国家,指责其社会环境未达到美国标准的信教自由。因而所谓“国际宗教自由”就成了美国宗教组织的重要政治议题。



美国基督教福音派主导的 “反宗教迫害立法运动”



       与宗教自由派相比,宣教热忱的基督教福音派更加保守。该派与各种宗教右翼势力,如“殉道者之声”、“开放门户”组织等结盟,大张旗鼓地发动“反宗教迫害运动”。1996年1月23日,美国“全国福音派协会”发表《关于世界性宗教迫害的良心声明》,带头发起了所谓“反宗教迫害立法运动”。该文件要求美国国会与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反对它所指认的某些国家迫害基督教徒。其矛头主要指向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不久,美国政府对福音派的声明作出回应,1997年7月22日,国务院发表长达了82页的报告,题为“美国支持宗教自由的政策:以基督教为重点”。

       基督教福音派危言耸听地宣称,基督徒是全世界宗教迫害的最大受害者,正在遭受迫害的基督徒有2亿之多。④尽管这些言论只是捕风捉影,但极具煽动性,足以触动宗教界某些领袖的神经末梢。“全国基督教协会”等主流派教会与福音派关系日益升温。传统的宗教自由派美国圣公会等成为福音派盟友,表示支持国会通过“国际宗教自由法”。

       1997年5月20日,基督教福音派干将霍罗威茨起草的“1997年免于宗教迫害法”,由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Wolf)阿伦·斯佩克特(Arlen.Specter)联署,向众议院提出审议。该法案试图建立行政首脑问责制,制裁所谓迫害宗教的国家。此法案几经修改,于1998年5月14日,在众议院以375票对41票的巨大优势通过。

       该法案也受到质疑。有人批评它是“制裁法”,大有文明冲突的“十字军心态”。联合基督教会驻华盛顿代表杰伊·林特纳(Jay Lintner)指出:“沃尔夫—斯佩克特法”特别提到共产党国家的所谓宗教迫害,其实是“继续强硬路线的冷战制裁战略。”⑤“人权观察组织”等机构则对宗教右翼暴发户介入国际人权领域表示疑惧,批评其只关注基督教的狭隘视野。

       1998年3月,由参议员唐·尼古拉斯(Don Nickles)乔·利伯曼(Joe Lieberman)联署,在参议院正式提出“国际宗教自由法”。该法案比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低调温和,强调要运用多边和幕后外交,审慎使用制裁措施。此法案几经波折,于1998年10月9日,在参议院以98票对0票通过,次日,又被众议院全票通过。1998年10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该项法案,宣称美国政府“已将宗教自由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因素。”这表明,美国上层社会虽然在企图用基督教“同化”世界文明的方略上存在着分歧,但仅仅是策略性的争议,而在根本原则上则是异口同声。

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

       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的“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Th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Act of 1998),是美国宗教势力影响外交政策的标志性案例。该法案共七个标题,长达12000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国务院设立“国际宗教自由办公室”,并设立国际宗教自由无所任大使的职位;(2)要求国务院发表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3)要求总统对所谓侵犯宗教自由的国家采取行动;(4)设立“美国宗教自由委员会”,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总统特别助理,专职负责国际宗教自由事务;(5)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推进国际宗教自由;(6)要求修改避难和庇护程序,保证宗教避难的申请不受歧视。

       该法案建立起美国人权政策的全新框架。其宗旨是“谴责对宗教自由的侵犯,推进并协助他国政府推进宗教自由这一基本权利。”依据该法案起草人的说法,该“法案的基石,是采取行动来回应对宗教自由的侵犯”。⑥根据该法案的设计,政府应采取的实际行动包括:改善外交及移民和规划局官员的训练;接触非政府组织和宗教囚犯;对支持宗教自由的团体提供经济援助;对宗教团体使用使馆设施与非宗教团体一视同仁;建立宗教囚犯名单;在宗教领域促进国际交流;对有关外交人员提供奖励等等。

       在该法案实施中,将某些国家列为“特别关注国家”,或列入“观察名单”,使其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重要的工具”。⑦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2年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将缅甸、中国、伊朗、伊拉克、朝鲜、苏丹列为“特别关注国家”。2004年的年度报告又建议将伊拉克从名单上删除。事实上,在美军占领的伊拉克,杀戮“圣战”不断,民众的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难道宗教信仰反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吗?显而易见,这种考察国际宗教自由的标准,是惟美国的利益为转移的。

宗教问题日益成为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借口

       冷战之后,国际战略格局最重要的变化是,美国企图建立独霸全球的单极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主流社会推行单边主义的霸权政策,在国际人权领域里强化美国价值观,将美国标准凌驾于国际标准之上。美国国务院在“2001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的导言中,宣称“使宗教自由成为宪法中的第一自由”。

       由于“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的推波助澜,宗教问题日益成为美国歪曲、攻击和污蔑中国的工具。在该法案的立法过程中,宗教右翼和各种反华势力合流,为攻击中国进行政治动员,推动所谓“反宗教迫害立法运动”。在该法案实施中,相关机构不断在人权和宗教自由领域向中国发难,为中美关系制造障碍。中国成为该项立法的主要制裁对象之一。

       近年来,美国宗教势力干预外交政策的趋势有所加强。在基督教福音派的鼎力支持下,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据报道,在2000年大选中,小布什获得的福音派选票占其选票总数的40%。为巩固和扩大选民基础,小布什积极落实“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对福音派的支持投桃报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小布什大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脱口讲出“十字军东征”的“口误”。有评论认为,这句著名的“口误”实际是他内心的肺腑之言。众议院“1997年免于宗教迫害法”的始作俑者霍罗威茨赞扬政府,在国际上推行宗教自由的成绩,已“从勉强及格跃升到高分。”⑧

       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势力积极向国际舞台扩张,从坚持“见证真理”转向重视取得实际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可以预见,美国宗教势力通过国会介入外交政策的趋势将日益增强。美国国会以立法方式,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行美国宗教价值标准的工具。宗教右翼与政治右翼的合流,是“反宗教迫害运动”获得重大立法成果的主要原因。实质上,“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企图以国家力量推动基督教继续向全球扩张。这将与日益多元化的国际社会背道相驰,只能刺激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注释:

       ① 参见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斯·汤普森编,龚方震、陈耀廷等译:《宗教与意识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319页。

       ②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Mahwah,New Jer?sey:world Almanac Books,2000.

       ③ Samuel P.Huntington,“Religious Persecution and Religious Relevance in Today’s World,”in The Influence of Faith,Religious Groups & U.S.Foreign Policy,62.

       ④ Paul Marshall,Their Blood Cries Out(Dallas:World,1997),255.

       ⑤ 转引自“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the Crusade against Reli?gious Persecution”82.

       ⑥ 转引自“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omotion on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Belief”第179.

       ⑦ Annu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I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May 2004.

       ⑧ 《在华盛顿代表上帝》中文版序言,第13页。

     作者简介:习五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21# 逆源 的帖子

这个我也知道 !

请问逆大侠知道或不知道立法会的议员谁是基督教徒? 谁是天主教徒 ? 可不可以帮我弄一分名单出来呢 ?  

建议 抽水坛主 开一个专区叫"调查和数据",  我们一起做资料搜集, 找到的调查和数据都放在"调查和数据"专区内,人们更容易看清耶教的本质, 这就是对基督教最有力的还击!

[ 本帖最後由 红孩儿 於 2008-6-15 07:03 編輯 ]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20# 红孩儿 的帖子

香港好像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都是教會學校!!!
以消滅基督文化為己任
原帖由 口琴王 於 2008-6-14 19:25 發表
没有这些传教士,
该有多好


国家应视以国防安全的角度去考虑教育,医疗, 文娱及慈善事业....

政府要争取得到对教育,医疗, 文娱及慈善事业的 100% 控制权才可以威胁到耶教在我国的生存空间...

....耶教机构不会请个拜佛的来做CEO, 香港的政府职位空缺为什么要开放给耶教徒呢?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17# 口琴王 的帖子

  "重回汉唐"干什么?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回復 16# 抽刀斷水 的帖子

... "港耻"山道,  "国耻"游泳池, "港耻"工业学院......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没有这些传教士,
该有多好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所有人都能自己创造命运,
无需上帝!
原帖由 红孩儿 於 2008-6-13 09:12 發表
I believe that the Morrison Hill Road in Hong Kong was named after this bastard or his son !

推測正確: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5%88%A9%E8%87%A3%E5%B1%B1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閹割神父 刻不容緩 ‹
帝國主義在歷史上怎樣利用宗教侵略中國

http://libproject.hkbu.edu.hk/trsimage/christian/er00106m.pdf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英国传教士、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马儒翰


  马儒翰(JohnRobertMorrison,1814-1843),英国人。传教士马礼逊的长子,一般中国史籍上称为小马礼逊或秧 (young)马礼逊,出生于澳门。

他在英国受短时期教育后到马六甲英华书院进修。自幼习汉文,对中国语言文字和社会风习很是谙熟。

1830年(道光十年)十六岁时就在广州为英国商人作翻译。

1832年编成《英华行名录》,1833年著《中国商务指南》。1834年马礼逊死后他继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

他除热心传教事务,遵其父遗命修改《圣经》汉译本,与传教士麦都思、郭士立、裨治文等合作完成了新的译本,但却以更多的精力参加英国侵华的政治活动。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中英交涉日繁,英方文件大多由马儒翰经手翻译。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随同懿律、义律直接参加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担任情报的翻译工作,其中包括参与义律与琦善1840年(道光二十年)7月大沽口的谈判和1841年1月迫订《穿鼻草约》的谈判以及 1842年8月(道光二十二年七月)璞鼎查与耆英、伊里布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全过程。

在战争进行时,他为璞鼎查出谋画策,干了不少坏事,例如在英军进入长江口后他知道长江沿岸清军没有设防,两江总督牛鉴庸儒腐败无作战决心,所以驱轮深入。到了京口,他又勾结扬州汉奸江寿民挟兵索贿六十万两白银,到了南京,他又声言要入城就食,索取饷糈三百万两。

在南京,一切谈判主要由他“来往传说”时常以谩语相恫吓,表现极为恶劣①。南京条约签订后,他又同璞鼎查到定海、厦门等地,横生枝节,借台湾爱国军民抗英事件进行讹诈②。

  由于他侵华有功,战后他被任命为香港立法行政委员会委员兼香港殖民政府秘书。

1843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初五日),马儒翰因疟疾死于香港③。

香港总督璞鼎查为英国侵略者丧失了一个侵华的急先锋和得力干将而深感惋惜,认为这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灾难”④。由此也说明了马礼逊父子在英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初期的重要性。

  (戴学稷)

  ①《马礼逊小传》,第155页。
  ②夏燮:《中西纪事》,卷8,第4—5页。
  ③散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5册,第2409—2549页怡良与伊里布有关折、片。
  ④同上,第2718页。

"《鸦片战争人物传》"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I believe that the Morrison Hill Road in Hong Kong was named after this bastard or his son !


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东印度公司的中文译员——马礼逊


  在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和鸦片战争前后的侵略活动中,西方传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和他的儿子马儒翰以及德籍传教士郭士立等人先后都服务于英国侵略东方大本营的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侵略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用他们自己的话:“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

他们利用传教的方便,研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熟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仅在贩卖鸦片、外交谈判中充当推销员和翻译官,而且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资料,为英国侵华活动出谋画策,起着急先锋和狗头军师的恶劣作用。以下着重介绍马礼逊父子和郭士立的有关情况。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出身较贫苦,1804年5月向伦敦布道会报名,自愿为国外宣教师,随即被送进宣教学院接受十四个月的训练。

1807年1月8日被授为牧师,1月31日被派遣来中国。他于1月31日从伦敦出发,三个月后到达美国纽约,在美国政府的协助下,搭乘美国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的三叉号鸦片走私船,绕道南美洲经太平洋先到澳门,当年(嘉庆十二年)9月7日到达广州①。

  马礼逊抵达中国时年方二十五岁,遵照伦敦会的指示,他努力学习中国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1809年起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在广州十三行英国商馆)任职,年俸五百英镑②,并与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

他除充当汉文翻译外,并行医传教。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禁绝传教士进入中国,在此后的七、八年间他便以马来半岛西岸的马六甲为据点进行文化侵略活动。

他利用马六甲海上交通方便又有大量华侨聚居的有利条件,抓紧研究中国典籍,加深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先后编辑出版《汉语语法》、《华英字典》、《广东省土话字汇》,翻译并出版《新约全书》、《新旧约全书》等书。

他不仅是西方传教士中将基督教的全部原始教义完整地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而且在编辑汉英文字与语法辞典上投下了大量的劳动。他编辑的《华英字典》共六卷,四开大本,四千五百九十五页,仅从《康熙字典》收进的汉字加以英译就达四万余字。
用心可谓良苦。

1815年他在另一传教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出版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由外国人创办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个汉文近代报刊。1824年他回国一年余,由于他带回秘密收集的大批中国书籍,受到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嘉奖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7月,英国派特使阿美士德来中国,到北京觑见皇帝,马礼逊任汉文翻译随行同到北京。这个使团和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一样,是企图减轻清政府对广州贸易的限制,取得在广州以外各地贸易的自由和驻使北京等,其实际目的更在于扩大鸦片输入。这些目的当然没有实现,但作为翻译的马礼逊却被东印度公司的经理,称为“此行的主要人物”①,他在一路上显得十分活跃。

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署成立,第二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来华。马礼逊在中国的活动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英国国王特任命他为律劳卑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年俸一千三百英镑,可以穿上副领事的制服,缀上皇家的领扣”,随同律劳卑与清方交涉。

在律劳卑与广东大吏的交涉和争执中,“马礼逊做了许多翻译的工作”,为律劳卑出谋画策,向广东地方官吏施加压力,进行挑衅。但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病,于8月1日死于广州③。

  马礼逊是西方殖民者基督教(新教)教会派来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长时期任东印度公司的中文译员,前后任职达二十五年之久。他曾多次建议英国政府在中国自设法庭,以取得治外法权。他以宗教为掩护,进行了许多文化侵略活动,参加了英国对华的外交谈判,把宗教、政治与文化教育揉在一起,为英国侵略中国效劳。

他还积极支助美国传教士来华进行活动。他来华后的传教和文化活动,为英、美等列强在鸦片战争后侵略中国开辟了道路。

  (戴学稷)

  ①清洁理著,费佩德译:《马礼逊小传》,广学会出版,第11页,第21一43页。
  ②以后增加为年俸一千英镑。
  ③《马礼逊小传》,第70—71页。
  ④同上,第155页。
  ⑤夏燮:《中西纪事》,卷8,第4—5页。
  ⑥散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5册,第2409—2549页怡良与伊里布有关折、片。
  ⑦同上,第2718页。
  ⑧转引自郑天挺:《马礼逊父子》,见《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58页。
  ⑨李志刚:《容闳与近代中国》,香港版,第61页。
  ⑩④参看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30页。
  ⑾转引自南木:《鸦片战争以前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的侦查活动》,见《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第111页。
  ⑿参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8页。
  ⒀详见李志刚:《容闳与近代中国》,第60-65页。
  ⒁容闳:《西学东游记》,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章。

"《鸦片战争人物传》"

[ 本帖最後由 红孩儿 於 2008-6-13 09:18 編輯 ]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传教士、鸦片贩、间谍——郭士立

  在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和鸦片战争前后的侵略活动中,西方传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和他的儿子马儒翰以及德籍传教士郭士立等人先后都服务于英国侵略东方大本营的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侵略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用他们自己的话:“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

他们利用传教的方便,研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熟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仅在贩卖鸦片、外交谈判中充当推销员和翻译官,而且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资料,为英国侵华活动出谋画策,起着急先锋和狗头军师的恶劣作用。以下着重介绍马礼逊父子和郭士立的有关情况。

  郭士立(KarlFriedrichAngustGutzlaff)(英文名Charles,Gutzlaff1803一1851),亦译作:郭实腊、郭施拉。德国人。1823年毕业于柏林仁涅克传道学院,随又进入荷兰鲁特丹荷兰传道学院学习,曾于1824年赴英,向是时返国的马礼逊牧师表示以后愿到中国传教。

1827年毕业后为荷兰传道会派往爪哇传教。1828年脱离该会,进行自由传教①。1831年(道光十一年)来中国,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通过散发《圣经》和药品从事间牒情报工作。会讲普通话和福建、广东方言,能够“象一个中国人”一样地在中国人当中活动。他从1831年到1838年间,曾到中国沿海侦察至少有十次②。

  1831年6月3日郭士立第一次乘坐一艘中国商船从暹罗(今泰国)出发,沿途经过福建、浙江、山东,直至天津对中国沿海进行了仔细的侦察,一路上刺探了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返回广东,在澳门上岸后受到马礼逊的欢迎和接待。他的侦察立即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注意③。

  1832年(道光十二年),在郭士立侦察报告的“鼓舞”下,英国侵略东方的大本营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派遣阿美士德号船化名胡夏米号,聘请郭士立对中国沿海进行再一次的详细侦察航行。

郭士立化名甲利,充当翻译和医生,与另外两名英国侵略分子礼士(阿美士德号的船长)、林赛(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改名胡夏米,冒充该号船主)三人一同乘该船于1832年2月26日(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自澳门出发。同船七十八人,沿途经南澳岛、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和威海卫等地,复折往朝鲜、琉球,于同年9月4日(八月初十日)返抵澳门。

他们沿途借为人治病,进行传教,散发《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戒赌博》、《戒谎言》等小册子来收买人心,希求消除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不信任和疑惧心理,而其主要目的是测量河道和海湾,绘制航海图,侦察地形,调查沿海沿江一带重要口岸上清军的设防等,以便拟订一项军事侵略方案,作为英军制定作战计划的依据。

在这次侦查航行中,郭士立特别卖力。他通过调查,了解到清朝的腐败与虚实,竭力怂恿英国政府使用武力,替英国商人达到在上海和其他口岸开埠的目的。他写道:“不恐吓那个衰弱和可鄙的政府(指清政府)而采取商议的办法,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的)战舰。”④

  1833年,郭士立又乘船北上销售鸦片烟士。他一边进行鸦片走私,一边向中国人传教,把卖大烟和传教紧密地结合起来,既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又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在这以后,他又从事文化侵略活动,曾主持刊行《东西洋每月统纪传》⑤,并与其英国妻子温施娣于1834年夏在澳门设立一个女校⑥。

《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先在广州出版,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以后迁至新加坡编辑发行。郭士立及其妻在澳门所办的女校,第二年 (1835年)附设马礼逊学校,为我国早期第一个取得留美和留英大学学位的容闳和黄宽等接受西方知识启蒙的学校⑦。

  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郭士立即已作为翻译随同义律辗转往返广州、澳门各地。

1840年战争正式爆发后,他随英国侵略军北上,任翻译兼情报官。这年7月5日英军攻占定海,他被任为民政长官(“舟山总督”)。

1841年英军再次北犯,他又充任翻译官与向导沿途张贴布告,勒索财物。宁波被占后,他又任宁波民政长官。

1842年改任镇江民政长官。在南京条约谈判中,郭士立是英方三个翻译之一,南京条约的中文草稿即出于他的手笔。他已成为英国侵华的忠实工具,是璞鼎查的得力助手。

1843年6月,璞鼎查任香港总督,8月底马儒翰病死,郭士立继任港督中文秘书及翻译官的职务,前后达八年之久,直至1851年死。

  1847年郭士立在香港设立“汉会”(又称“福汉会”)雇用中国人到内地散发宗教传单。

1849年他曾返欧,在英、荷、德、俄、瑞典、奥、意等国演讲,大肆宣扬其耶稣化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得到什么反应。著述有英文六十一篇(部)、德文七篇、荷文五篇、日文两篇、逻罗文一篇,慕尼黑大学有其全部中文著作。关于中国近代的著作有《中国简史》

(1834年)、《1831、1832、1833年三次沿中国海岸航行日记,附逻罗、朝鲜、琉球介绍》 (1834年)、《道光皇帝传》(1852年)、《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两卷本,1838年)等。

  (戴学稷)

  ①李志刚:《容闳与近代中国》,香港版,第61页。
  ②③参看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30页。
  ④转引自南木:《鸦片战争以前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的侦查活动》,见《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第111页。
  ⑤参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8页。
  ⑥详见李志刚:《容闳与近代中国》,第60-65页。
  ⑦容闳:《西学东游记》,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章。

"《鸦片战争人物传》"
重新认识东方,打造思想文化长城;
踢爆文化侵略, 打沉思想帝国主义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