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興趣討論] 【轉載】(象棋) 棋壇典故

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9/10/28 19:27 編輯

巴吉人

巴吉人(1863年—1920年),清末民初中國象棋名手,滿族人,生於江蘇鎮江,綽號巴不鬥,曽著《象棋梅花心法譜》一書 (現今多稱為《反梅花譜》)。

出身

巴吉人祖輩世居東北,滿清入關後,到江蘇鎮江擔任官職,世居鎮江彌陀巷。

相傳同治元年(1863年),其母己有近足月身孕。一天,彌陀寺突發大火,延燒三天尚未撲滅,眼見要燒到巴家,其母心頭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不料巴吉人呱呱墮地之際,大火竟奇蹟般被撲滅,人們認為巴是吉祥的象徵。根據楊劍虹《鎮江棋話》載:鎮江道台斟酌,取「吉人天相」之義,賜名吉人。(《象棋報》一百二十二期)

學弈生涯

巴吉人從小即耽象棋,據聞其父尋得一些寶貴棋譜,供他參閱,為此進步神速,加上他精益求精,刻意研求,嘗於臥帳上粘一紙棋局,每於夜間登牀時,必凝視沉思,倦極始入睡,所以巴十五歲時己執鎮江棋壇牛耳。

成名經過

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帶巴吉人到各地手談,每到一地,即尋當地名手對弈,且彩金不少。在蘇州擊敗名手許振葆、華洪泉,在杭州擊敗名手關鬍子、吳之龍,在南京擊敗名手鄒鴨子等。既負盛名之後,各地來訪者日多。楊州名手兼《石楊遺局》編者楊健庭到瑞源茶樓向巴挑戰,由於楊比較保守,堅持一種佈局,一天之內被巴連下六城(一說五城),敗北而歸,南京高手張某亦然。由於巴棋藝高,不少己約戰的好手怯於其藝而不願對賽,甚至托病不出,久而久,棋人呼之為「不鬥」,所以巴吉人有「巴不鬥」的外號。另有一說,巴用炮厲害,鬥順手炮或列手炮,對手十有九輸,故名「不鬥」。大約三十歲起,巴在鎮江最大茶館──瑞源茶樓和同源茶樓下棋。有一次,一名陌生人慕名和巴對弈。巴饒雙馬殺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後人們才知是位退休將軍,於是巴有了「沿河十八打,將來拉下馬」的美譽。

弈壇佳話

其時,另一楊州索萬年慕名挑戰,據載:「索萬年,楊州人,著名棋手,棋藝之高如鶴立雞羣,對諸多好手大都讓先,有索無敵之稱。」另一說經好事者多次撮合而較藝,《鎮江棋話》又載,巴索二氏晤面後,以彼此均系此中佼佼者,誠恐一日失利,有虧榮譽,莫不有戒心。往還數日,始約戰於鎮邑著名之瑞源茶樓。事先消息秘密,然及期,往壁上觀者,己有數十人。巴索二人,著來均極審慎,於平淡處具見真功夫。連弈三日,勝負相當,雌雄莫辨。當決鬥時,曾發生一極有趣之笑談,即以時在蒲節數日,雙方鏖戰正酣,中午不進食,迨飢腸雷鳴,始以角黍果腹。乃巴索二氏,均啫淡巴菇煙,包置於幾間,竟以黍蘸食煙葉以盡。迨吸煙時,又將白糖裝入煙筒,就火不燃,才知其誤。旁觀者群為哄堂,然當時匪特局中人心有尃注,渾然不覺,即觀之徒亦無察及。由此可見,巴索二氏固屬用志不分,而棋藝之引人入勝,竟有如此。比賽結果,巴索兩人以和局而告終,從此他們竟成莫逆之交,索萬年還在鎮江收徒數人。

參考文獻

  • 《中國象棋史》,張如月著
  • 《鎮江棋話》,楊劍虹著
  • 《象棋報》
  • 《棋城外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5%90%89%E4%BA%BA

* * * * *

反梅花譜

歷史

巴吉人編著《象棋梅花心法譜》後,只有手抄本,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才有象棋雜誌開始刊登內容,之後整理、出版成書。

至於為何流傳時改用《反梅花譜》這個名稱,一說是巴吉人中年以後家道中落,決定到上海擺棋為生。離開鎮江前,他將該譜贈送給好友兼弟子李志良。李在得譜後手抄了他認為有用的部份,捨棄了五局龜背炮,並改名為《反梅花譜》。

內容

巴吉人擅用砲,認為當頭砲威力甚大,因此另辟蹊徑,著成《象棋梅花心法譜》。現在見到的有7局18變和8局17變兩種版本。

該譜第一局就強調當頭砲能勝屏風馬,和《梅花譜》相反。從第二局開始,主張用其它佈陣法來制約當頭砲的攻勢,提出一系列後手佈局的課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6%A2%85%E8%8A%B1%E8%AD%9C

* * * * *




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9/11/1 17:51 編輯

棋壇司令 謝俠遜

謝俠遜先生,江蘇省平陽縣人,是棋界的前輩。據他老人家說:由於他的家長對象棋很有興趣,所以謝先生在童年的時間,已經受到良好的薰陶。當先生學奕初期,風聞鄰鄉有老棋王,名甚著,先生久有領教之心,但因該鄉濱海,須僱舟才能到達,故雖有這種心情,遲遲都未能實現。至十三歲時,毅然下決心,買棹往訪該棋王,訂奕三局。當下棋的時間,因怯了對方的盛名,很有些震驚的心理,可是首局結束,先生拔了頭籌,繼續下去,皆傳捷報,所以奏凱回家時,他的心情固然很喜悅,但一方面卻十分驚訝,為什麼這般容易,便把享有盛名的老棋王擊敗?在歸途中竟沒法想到圓滿的解答(其實那老棋王,只能在該鄉間稱雄,他的棋藝,根本很幼稚,所以遇上了謝先生,便一敗塗地)。不過,自經此一役,無形中已把謝的雄心振勵起來了。

過了三年,謝先生的棋藝進步很多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福建的林奕仙君,於是作連續性的友誼對賽,可是每局的結果,總是給林君追奔逐北,盡走下風。後來向林君請教,問他的棋法為甚麼這般兇惡,怎樣練習的?當時林君並不答覆他的詢問,卻在衣袋裏,拿出一本書來,才說:「我那凌厲的棋步,完全由這得來的。」謝急取看,卻是古譜橘中秘。那時的他,心內狂喜,好像獲得異寶似的,暗說:怪道給林君殺到寸草不留,原來他是有棋譜作為師承的。遂對林君道:「待我年事稍長,再行領教。」說畢急自往書局,購了本橘譜,同時更多買一本梅花譜,返到家裏,埋頭苦幹,重新練習,數月後覺有進步,逕晤林君,相與抗衡,竟把對殺方到滿頭大汗。林驚駭得很,問他在這短期,到那處下棋,何以成就這般神速?他卻微笑的由懷裏取出梅花譜給林看,於是林也購了一本,從事研究再往訪謝對奕。時值暑天,特設桌椅於門外曠地,以相較量,由於過去勝負的傳述,附近的好棋者,都聞風來看,將他二人圍到水洩不通。走了兩局,高低未判。但因聚觀人的人太多,熱到汗流如雨,無法再下,唯有改成口奕(即閉目賽)。各參觀者,因看不到棋枰,沒法領會;便各自拿棋子來,找地方擺妥,聽說走什麼,即自行移動。雖然人數還是一樣多,但已免卻身傍擠擁了。這樣的繼續相持,直到日暮還是互有勝負,才興盡話別。

後來謝先生赴上海,在時事新報,主編象棋,發揚國粹。那時的滬濱,棋手雲集,如鎮江的王浩然、江都周煥文、江寧萬啟有、湖北羅天陽,之外還有張觀雲、林奕仙等,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好手。至若稍遜一籌的,多到不可勝數。先生每於公餘之暇,便從事棋場的角逐,因為棋藝高超,一時名聲鵲起,更因當年的棋譜,出版太少,除了橘梅兩譜之外,很難找得到較具規模者,所以各方面的人,都很想謝君編印的棋書,以指導後學。可是在資料極度缺乏之下,尚難實現。僥倖先生已經開闢了象棋的言論基地,對於徵集,尚覺容易。故經過謝君和各界討論之後,很多自動響應,把家藏的秘本,無條件送出,以助成提掖後進的好事。故謝先生所著的象棋譜大全,一經面世,立即大受棋界和後學者的歡迎,風行至海內外,瞬即售空,再版也供不應求,大有洛陽紙貴,身價十倍之勢。

由於謝先生在時事新報編寫棋欄,對各種棋訊,固然有所報導。可是他卻突然發表了一篇遊戲文章,把各地的棋手,以軍隊編制寫出,大略是:把甲名手委作棋壇的第幾軍軍長,而乙名手也充任第幾軍的某師長等等,委任級數,則按照棋手們藝術的優劣,來評定他的任命。那時的周德裕先生亦被派為前敵總指揮。文未並請受委派的各屬部人員,早日履任,以共勷棋政等語。

當時留滬的各省棋手,對這種空前未見的玩意,大感興趣。很多提筆撰文,寄往報章,來響應上文的遊戲;更聯名推舉謝先生作總司令。同時請大帥早日頒下委任狀,俾得早日就任,以群策群力,共濟棋艱。各文一經刊登,不論何處的同好,皆以此作為談笑的資料,整個上海棋壇,現出欣欣向榮之景象,當時的棋風,也為之提高。故以後的謝先生,便有了大帥的名堂,亦算得是有棋史以來,最興高彩烈的趣事了。

謝到過廣東兩次,初來的時間,和廣東的高手像黃松軒、馮敬如、盧輝、曾展鴻等,都曾作激烈的公開賽,全是分先。他對黃先生之役,走成平手。卻負給盧君。原因是黃先生的當頭炮聯馬挺中兵著法,已是老套。可是盧君所用的卻是五七砲,故應付方面,不如前者那麼熟練。以生疏的局勢,與強敵搏鬥,失敗也非奇事了。其他如對曾馮之戰,亦討不到甜頭。最差的還是對陳鏡堂的公開賽(陳君是廣州的五虎將之一,棋藝較遜黃盧等一籌)計分先二局,兩不輸虧,形成完全沒有勝仗的對賽,雖然輸的數量並不多,但在他的心裏,還是很難過的。

約一九三七年,他老人家捲土重來,雖是再遊舊地,可惜的是廣州亦已入陷入日敵的鐵蹄,所以只能逗留於本港。尤幸廣州的高手輩,如馮敬如、盧輝、蘇天雄、吳兆平君等,都已蒞港。外省棋手留港的,也有周德裕、方紹欽兩君。而馮敬如、蘇天雄、吳兆平暨方紹欽四位,更擺設擂台於中區的慶雲樓,故下棋的風氣,還不至寂寞。謝君閒暇無事,輒赴該棋壇和馮敬如作友誼式對賽(筆者每晚皆往作壁上觀)。初讓馮先,以負多勝少的戰果,反加讓一步,共饒兩先。當時筆者很覺玄妙。為甚饒先已經不敵,卻要讓多些?奇怪的馮先生也肯接受他讓二先的提議。在苦思之下,才恍然而悟,相信總逃不出名利兩字的關係吧!一笑。

在馮謝對賽的過程中,還增加一幕精彩的插曲,那就是由台山棋王雷發耀先生,和謝先生作閉目口奕。因屬較少見,且具有刺激性的節目,所以觀眾特別擠擁,筆者也叨坐末席,來欣賞名棋。計由雷君執紅子先行,雙方都用挺兵佈陣,在踏入中變的階段,競起重車,爭奪要點,紅方以先輸一馬,得回一車,獲取勝利。謝既負心有不甘,邀雷君再作正常的較量,仍由雷君走先,也是以挺兵開局,謝改應金鉤包(即2平7),雖然中局爭持很劇烈,結果卻握手言和。後謝先生離港赴重慶,值抗戰正在水深火熱的期間,便遠走南洋,宣傳救國理念兼發揚棋藝,如先生者,可謂忠於國事了。

* 本文摘自李浭、楊典編著《決戰棋枰無敵手》一書

http://203.64.26.1/~cybera/history/history_master_ancient.html#1


* * * * *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 發新話題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換一個